在这个焦点层出不穷的时代,生存或者说存在感变成了稀缺品,底线敌不过“被人理睬”。
互联网时代,商人的底线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能会有很多种答案。王石说,他的底线是不行贿,为此万科丢了不少好地;柳传志说,至少不能祸害人吧;把这个问题抛给温州人、宁波人,他们的回答一定是“三好”,买卖双方你好、我好,我们买卖双方的利益相关者好。
其实无论是何种回答,底线都聚焦在一个人的品行、道义、情理方面。只是商场如战场,每到商战的关键时刻,所谓的底线可能会在相互推攘中发生下移,但是我们仍然会提醒自己:有一些东西是绝对不能去触碰的。
比如,践踏大众的情感认知。就宛如最近,营销界发生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灾难”:加多宝在一次名为“多谢行动”的营销中,借侮辱先烈邱少云博取眼球;美国运动品牌Under Armour在其“球手乐队”T恤图案设计上,恶搞了极为著名的“美国硫磺岛战争纪念碑”;最令人感到愤怒的,是在去年的马航MH370事件发生后,一家车企,一家传媒公司,乃至多家保险公司采用了不恰当的营销方式。这些争议性营销,毫无例外地都引起了公众极为不适和反感,验证了底线不可触摸的真理。
我们的问题是,从什么时候起,“坚守底线”变成了“渴求理睬”?甚至,无节操也成为了一种习惯、时尚。
黄怒波曾有一种解答,叫做生存空间的极度压缩。当你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逾规逾矩,才能获得一点点赖以生存的空气时,底线也就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有生存。在这个焦点层出不穷的时代,生存或者说存在感变成了稀缺品,底线敌不过“被人理睬”。
对加多宝、Under Armour而言,他们从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社交化、乘数效应中获益匪浅,一则“谁捐一个亿我喝谁”的网帖就能带来数以百计的回报。但同时,他们亦因互联网时代的场景碎片化、入口争夺激烈化、信息爆炸化等问题,而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害怕无所作为,更甚于胡乱作为;他们害怕从消费者的印象中消失,更甚于他们留下的其实是一个不太好的形象。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我们不去争什么行业第一、领先地位了,我们就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的产品,只做“吸引”的营销。
当然,这有点痴心妄想。不过,有一种情况下,底线是相对稳固与持久的,那就是让所有人不敢去突破底线。这是一位本期受访律师告诉我们的:麦当娜因为向一个老太太吐痰,而被美国法院裁定赔偿500万美元——一口痰当然不值500万美元,但通过这起判罚,被惩戒的麦当娜心服口服了,那些希望突破底线的人也不敢去犯了。
突破底线必被捉,这应当是我们给这个残酷的世界设置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