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医疗乱斗:谁是中国好大夫?

2015-06-11 08:25徐辉
商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挂号春雨导师

徐辉

在线医疗行业的商战,堪比一场“中国好大夫”真人秀,学员各出奇招,连导师也暗中较劲。这更是一场现代商战的范本——比赛在号令枪打响之前就已经开始,一旦号令枪响,胜负便见分晓。

挂号网要卖药,春雨医生要开诊所!2015年上半年接连的两个消息,使得在线医疗行业又起巨浪——在经过了2010年到2013年的“海选”、2014年的“导师选择”融资大战之后,2015年创业公司“学员”们开始围绕盈利这个“硬实力”大做文章。

与此同时,巨头“导师”们也没闲着,毕竟这是一场改造行业的战争,也是一场对手乱入、终点自寻的淘汰赛……

海选“神医”

2014年下半年,在线医疗创业公司高潮迭起的融资额,让人仿佛在观看一场“中国好大夫”。

8月,春雨医生首度迎来重量级“导师”转身,完成高达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成为当时在线医疗领域最大一笔单笔融资。掌声未歇,接下来的9月,丁香园也被“导师”相中,投资额刷新到7000万美元。

仅仅一个月后,挂号网以1.065亿美元的融资额,再度刷新纪录,挂号网的估值也由此达到6亿美元!

虽然这些数字被业内人士评为“存疑”,但不断刷新的数据仍然显示了在线医疗一路高昂的创业曲线。

回到曲线低点的2011年,廖杰远还在上海各大医院来回奔波,费尽口舌才说服华山医院分出了5%的号源给挂号网;而张锐则在积极地把医生们拉拢到春雨医生上给用户“轻问诊”,帮医生“挣外快”。

那时候,“互联网+”的概念尚在酝酿,热钱涌动的也就是社交、游戏等领域,医疗是个冷门,还是个“又苦又累又赔钱的活儿”,但技术出身的廖杰远坚信,“看病难”的问题其实是当前医疗体系效率低下导致的,而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可是IT人的拿手好戏!

媒体出身的张锐则更懂“关系”,在他看来,“医患对立”的背后,一是信息不对称,医患之间没有问诊交流平台;二是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均衡:本应是疑难杂症治疗中心的三甲医院,却干着普通家庭医生该干的事,无疑是优质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于是两人一个从流程出发,一个从关系出发,分别创办挂号网和春雨医生。而帮传统医疗“把脉”的远不止他们:丁香园从医生社交起家,好大夫在线从就医参考信息开始,壹药网从网上卖药出发,360问医生则剑走偏锋,把社会医疗机构、民营医院作为攻克点……

起跑姿势不同,出发点也不同,但创业公司们跑着跑着,却发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挤进了同一条跑道——家庭医生。

这是中国传统医疗体制中缺失的一环。虽然目前政策上仍未放开家庭医生,但家庭医生所承担的诊前管理,是可以通过数据化的方式提供服务的。

于是,各种互联网的智慧殊途同归地化身“神医”,前来问诊传统医疗。

廖杰远的挂号网擅长的是流程优化,把病人导流进医院。于是,2014年挂号网推出的“微医”App,仍然是优化流程的“对病下医”。比如,微医会把病人的转诊申请发给对应的医生,医生觉得对症,打个勾,系统就自动帮助医生和患者完成转诊受理。

同时,“微医”也能跨区域地把资深专家和基层医生组合成专家团队,在团队中合理配置病人。以医生为服务目标,挂号网实际上已经踩到了春雨医生的地盘上。

春雨医生有“轻问诊”的先天优势,早期目标是要让医生走出医院。张锐先是用5000万元砸出了5万名来自名医大院的医生和3000万的用户量,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仅停留在咨询上。2015年,春雨开始强化、长期化医生与用户的关系,推出“春雨私人医生”App。用户可以选择固定的“私人医生”,私人医生也会为用户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持续为用户服务。如果需要就医,私人医生还可以为患者预约线下医生,帮助患者进入医院就医。

而围绕私人医生,春雨也开发了预约挂号等功能,毫不客气地入侵挂号网的领域。壹药网的“易诊”,好大夫在线的“好大夫”……各种“家庭医生”陆续上线,互相“踩线”成为创业“学员”们跑马圈地的良方。

到2014年,虽然资金涌动,似乎前途无量,但“学员”们抬头四望时,都在疑惑,终点在哪里?

——2015年,“中国好大夫”快速进入了探寻盈利模式的阶段。

寻找终点

可以搬来就用的盈利模式,就是互联网惯用的广告和增值服务。

春雨医生在很早之前便已经在尝试商业化,其先是低调推出会员制,付费会员可以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

后来春雨在2014年推出5.0版的时候上线了“空中医院”,让医生在这个平台上开设自己的空中诊所,自定义可售卖的服务项和价格。张锐曾形容,这是憋了很久的大招。但这个大招也主要是以增值服务获得收入。

会员和空中医院的收入,被张锐全转给了医生。他坚持不和医生分成:“分成模式做不大。医疗和健康领域最有钱的是药厂,我们将采集到数据进行处理,提供给药厂、药店、医院,这才是商业价值的来源。”

照这种线路走下去,也许春雨真能走出一条“数据致富”的路子。但计划不如变化快,2015年4月,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说,互联网上一些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但是不能开展诊治工作。这无疑是在叫停“在线问诊”。

线上不能问诊,还有线下!丁香园早在2014年10月便成立线下全科诊所,他们采取自营模式,场地、医疗设备和医生全部自己解决,但因为牌照和审批的严格管控,至今仍未开业。

春雨医生线上平台以擦边球的方式“解决了用户70%~80%的问题”,张锐想让线下来解决“剩下的30%”,便讨了个巧,用挂靠线下医院的“轻资产”众包模式,迅速在5个重点城市开设了25家线下诊所。

这就形成两个盈利点,一是春雨医生可以同时服务企业和个人,可以向企业打包收费;二是“干预指导”服务电商。张锐不愿意像挂号网那样,做流量的生意,他想把医患关系作为服务型电商的基础:一旦用户充分和“私人医生”长期咨询交流,获得互相信任,那么医生就可以“指导”用户购买医药和健康产品。

——这其实是把手伸到了壹药网的“卖药”盘子里。廖杰远也看到了“卖药”的价值,他不擅长经营关系,便准备借助政策东风:近来,处方药在线销售政策放开的消息频传,药品电商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2015年1月,挂号网控股老牌网上药店金象网,拿到了金象网的在线售药牌照。廖杰远的计划是:“挂号、取报告、支付结算等服务可以不挣钱,但在线复诊、买保险、买药都可以挣钱。”

“现在谈盈利都还为时过早。”长期观察在线医疗领域的垂直媒体动脉网创始人李大韬认为,如今大多在线医疗创业公司仍处于获得医生的早期阶段,医疗也不像其他消费行业那样容易获得深度用户,“大家都还在做入口。”

在产业链上做加法可以走向平台、生态的终点,但做减法也是有效改进用户黏性不足的好办法。360问医生的创始人龙汝倩认为,移动医疗很火爆,概念、形式层出不穷,但却少有把产品做到极致的,“真正让医生和患者觉得有用,而且高频地用”。从搜索进入,360问医生通过智能问诊提升体验,着重做“入口的入口”。当大家都在一窝蜂地攻克公立医院,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时,细分的垂直市场反而可能成为一大被忽视的爆点。

“导师”赛道

“入口”也罢,“入口的入口”也罢,在创业公司背后,是预计在2017年将超过350亿元的在线医疗大市场。巨头们的布局已经是暗流涌动——“导师”们也坐不住了。

为丁香园和挂号网转身的“导师”是腾讯。其连续的布局,其实是将创业公司建立起来的医生、医院资源接入到微信、手机QQ的生态中。

在“导师”参赛的阶段,腾讯此举也颇有点急于补漏的意思。早在2014年1月,阿里巴巴通过收购中信21世纪,正式进军“阿里健康”。中信21世纪拥有业内第一块第三方网上药品销售资格证的试点牌照,可以让在线平台直接向个人销售药品,以及全国药品电子监管码——用以保证药品可溯源,可监测质量。

这一收购可比腾讯的收购基础得多,况且,阿里巴巴还有“天猫医药馆”。苦于没有牌照,天猫医药馆只能作为药厂、医疗机构之间的平台服务商,流量再大也只能为别人服务,两相结合自然做好了医药电商的起跑准备。

老对手们针锋相对,但在线医疗是个大市场,药企、药房是老本行转战互联网,更有其资源优势。今年刚刚上市的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曾与春雨医生合作取长补短,尝试“远程问诊+移动购药”。上市之后更是大玩O2O,与美团联手,将在全国15个省市实现紧急用药1小时送达。

比O2O、比速度,连百度都玩起了“药直达”,阿里健康的平台、物流、支付也不遑多让,但阿里健康秉承了阿里巴巴的“生态观”,并不只以卖药为己任。2015年3月,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启动,将中小医疗机构搬上阿里云平台,为中小医疗机构打造HIS(医院信息系统),这与淘宝当年为小商家服务的思路是一样的。

新老对垒,各有千秋,更令人眼花缭乱的是,这个战场上稍有“沾亲带故”就能成对手。

平安集团力推“平安好医生”,以整合全产业链之姿闯入在线医疗。而平安还有自己的优势——商业健康保险。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预计将达到6000亿元,赔付支出达到4000亿元。

战事至此,实在很难判断,对手会从哪里进入,又会奔向哪个终点,但一个开放的战场,始终会比一个封闭的产业更具价值。在线医疗仍然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比如政策尚未放开、以药养医的弊病等等,但至少,入口已经打开了。

就像在2014年11月的乌镇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的:“我们投资做对的话,30年以后的情况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医院越来越少了,药厂少了很多,这说明我们做对了。”

猜你喜欢
挂号春雨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春雨
V eraW an g
春雨
导师榜
我会独自挂号
挂号中介服务“赔本赚吆喝”
分时段预约挂号的实现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