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霄
近日,淘宝全球购发布了《海淘十年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05-2015年,母婴类用品的销售量最大,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成交额最高。
随着互联网和中国速递行业的快速发展,网上购物变得越来越便捷。现在,有一个新名词成了很多上班族的口头语,就是海淘。很多爸妈都选择海淘奶粉给自己的宝宝。
《中国经贸聚焦》记者了解到,海淘奶粉到达中国消费者手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购买,另外一个是通过私人代购的形式购买。
不过,进口奶粉真的那么值得消费者信赖吗?其实也不尽然,海淘奶粉渠道多样,生产源也不尽相同,消费者往往很难甄别。8月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就从淘宝上抽查出三批次样品抽检不合格的婴幼儿奶粉。
尽管相关部门已明确表示将对网络、电商平台销售的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行监督抽检,但截至目前,完整的监管系统仍未成型。
代工奶粉变 “洋奶粉”
在法国巴黎工作的成都女孩刘小姐,常会受亲戚朋友委托从法国购买一些奶粉邮寄回国,“偶尔会碰到亲戚要求买一些很奇怪的牌子,听都没听过”。
刘小姐称,前段时间有亲戚托她在法国买一种叫“Kinber”的法国奶粉,“可问身边的法国人都没听说过,超市里更是找不到”。原来亲戚在成都见到的是标有“法国原装进口”字样的“金贝儿”奶粉,价格还很贵。
随后刘小姐四处寻找,最终得知这款“金贝儿”奶粉并非法国品牌,且在法国当地根本没销售,“最后查清这是一家在成都的‘雅莱公司生产的,他们只是在法国找了一家代工厂,而很多国内消费者以为是法国名牌”。
在伦敦从事代购已五年的王先生告诉记者,通常向他咨询、购买代工奶粉的消费者大都来自国内二三线城市,“这些代工品牌往往走的是二三线城市的营销路线,针对想给宝宝吃洋奶粉但预算相对有限的家庭,被家长误以为是‘外国名牌,实际上这些在国外都是找不到的”。
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上,记者输入爱他美、牛栏等关键词,便会出现上百条的奶粉批发信息。经销商均宣称大量供应知名洋奶粉,且价格天差地别,同样产品差价高达2-3倍。
《中国经贸聚焦》记者发现,一罐牛欄2段/800g的奶粉在英国当地的正常价格为8-10英镑,折合人民币77-97元。但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上,对同样规格的奶粉,多个商家给出了“不正常”的超低报价且卖家称可长期大批量供应。
记者试着联系其中一家公司,负责人吕某称,可以120-125元/罐(800g包装)的价格,长期供应牛栏等知名品牌,“需求量大的话,一个月起码能供应3000罐。”吕某说,这些奶粉是通过英国等国外代理人、经销公司渠道采购,再由广东等地的保税区仓库入关。
但一位长期在英国定居、从事奶粉代购生意的经销商告诉记者,如果真在当地采购,折合奶粉的包装运输等环节,成本价起码在14-15英镑(137-145元人民币)“一罐只卖120元,利润从哪来?”
该经销商说,英国对奶粉限购非常严格,每人单个品种仅能买两罐。“即便是雇人去超市扫货,每月采购300箱奶粉也是极限。”
“国外代购者通常只能去超市几罐几罐地排队买,不可能有成吨奶粉说有就有,说发货就发货的,这种公司十分可疑。”该经销商说。
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采访时认为,网络批发平台上一些经销商拿到的货“不一定是品牌生产的,或者根本就是假冒的”,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王丁棉认为,这些海淘奶粉的背后,是一条集采购、清关环节在内的交易链条,贸易公司通过化整为零的“蚂蚁搬家”方式,将大批量奶粉打散成多个个人邮包,避税进入国内。
多国已限制购买
同时,如此大批量的奶粉供应量,与国外日益严格的奶粉限购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早在2012年左右,德国、美国、荷兰、新西兰等国家纷纷出台了奶粉限购规定。
其中,荷兰规定消费者在当地超市、药店每人每次只能购买1-3罐。而德国最大的连锁商店DM、ROSSMANN则要求须出示孩子身份证明才能购买,每次限购3包。
在悉尼定居、曾从事海淘代购业务的小袁告诉记者,在澳大利亚,包括悉尼、墨尔本等地的各大超市已经对奶粉实施比较严格的限购制度,每名顾客只能购买一定数量的奶粉,如婴儿奶粉一般每人限购2罐或4罐,成人奶粉每人限购6罐。
而在德国,从今年4月起,不少超市贴出告示称,所有需要喝爱他美奶粉的德国宝宝需要在商店注册,货架上已经不放存货了,如果要买,得让工作人员去仓库里找。由于奶粉销售过度火爆,限购从1罐到3罐,买的时候得询问工作人员。
供不应求是否因中国人买空德国奶粉?对此,德国婴儿奶粉主要生产商美乐宝公司发言人施托尔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暂不能断论,但他也觉得很无奈,毕竟企业的产量与2013年相比已经远远翻倍,但需求仍然急速上升。
虽然遭遇“限购令”,但代购商们也有对策。假如无法一个人一次多买,那就几个人一起扫货,或是到不同的超市、药店去买。
此外,限购令之下,代购奶粉的价格水涨船高,有的上涨了四到五成。“倒不是因为超市涨价,而是现在做代购比以前更辛苦了,所以费用也上涨了。”小袁说。
“但实际上,这些限购,除了中国香港地区,其他基本都不具备法律意义。”王丁棉告诉记者。由于一般情况下,奶粉销售主要应对本国婴幼儿,适当地照顾有需要的旅游者,而且,有的国家对婴儿奶粉是有一定的福利补贴。由于“奶粉大军”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政府只好采取临时措施和政策。
辩证看海淘奶粉潮
“海淘是在近五六年兴起的,并且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据我们估计可能有几十亿到几百亿的市场规模。由于没有官方的统一数据,具体份额很难明确。”王丁棉说。
现在的代购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一些专业的代购组织应运而生,此类组织类似于专门的进出口公司,主要依靠成交额以及信誉来进行商品交易。这种专业的公司往往交易额比较大,商业手段更加隐蔽,有的甚至会买通销售人员以买到其多余的或者价格较低的产品。
“国外也不完全是正版的,也有山寨版,国外也会出现货不对板的网购,这就是海淘的风险。” 针对海淘奶粉的弊端,王丁棉告诉记者。当出现货不对板、有产品质量问题时,消费者需要进行正当维权,但相比较正规渠道购买的奶粉,海淘的劣势是明显的。网购往往不经过海关的食品安全监测,在产品的食品安全保障方面,没有正规厂家那么全面。
对于海淘奶粉的乱象,王丁棉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因为从流通角度来看,其也存在积极的一面。“我更认为海淘、网购都在逐步发展、完善以及成熟,现在虽然有弊端,但一些山寨版仅仅是营养指标不达标或者不新鲜,并没有相关的恶性事件发生。”
王丁棉称,相关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解决,例如对于关税问题,利用化整为零而规避关税的行为是政府管理层面的问题,需要政府的进一步管制。
乳业分析师宋亮进一步说道,对于乱象的规制,呈现出两难局面,中国监管部门只能对本国市场进行规制,而对海外认证的这些企业,确实存在一定漏洞。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把好国门,对于需要中国认证的这些企业严格执行,对于有问题的企业则应该剔除掉,可借鉴国外的监管经验。
“在互联网时代可借鉴的经验是比较少,因为这些问题在国外也是新的挑战,所以要小心谨慎地先立法,再执法,最后再推行发展。”宋亮说。
对于目前特别火的跨境电商做奶粉,宋亮认为,目前情况下是不合适的,因为立法和执法并没有跟上,对消费者是不利的。作为连接国内消费者与海外的重要窗口,跨境电商汇集了大量海内外卖家,这其中也暗藏贩卖假奶粉的进出口公司,以及涉及走私、违禁奶粉的个人代购。
由于奶粉并不在中国禁止携带、邮寄入境的物品名单中,第三方平台对假奶粉、疫区奶粉的监管存在较大难度,主要依靠举报。
“若消费者对奶粉质量和真伪有质疑,可在订单上向卖家发起投诉,并要求淘宝介入处理;若存在问题,淘宝会启动退换货和对卖家进行处理。”淘宝全球购相关负责人称。
监管需逐步跟进
对于海外奶粉的进口途径,一位厦门海关相关人员表示,正规途径就是正常的国际贸易,海关采取一般贸易方式进行监管,与其他的食品进口无异。
但相比较于公司整体进口奶粉,以个人名义的海外单品的代购包裹,海关的监管方式是否一样?该人士表示,行邮与一般贸易的监管方式有很大不同。首先,一般貿易是由进口商统一进口,需要报关单、通关单、发票、提单等文书,并且需要缴纳关税及增值税,而行邮方式不用;其次,行邮的税费税率也与一般贸易不同。
宋亮表示,目前有两部法律与海淘奶粉关系密切。一部是8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目的是对出境游返程进入中国境内物品应缴进口税做出了最新规定,使得行业监管逐步规范化。
不过宋亮认为,游客自己携带或者私人代购的形式购买的奶粉,基本上是监管不了的。而对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监管,相关的资质也可以造假,所以很多情况下也是难以实施。
王丁棉则认为,该规定对海淘奶粉会有一定的影响,说明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海淘奶粉的监管和食品安全,这是国家的监管手段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申报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
另外一部法律是号称“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取消委托、贴牌禁令,继续禁止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并对配方实行注册管理制。
对于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宋亮认为值得肯定,但同样存在能不能实际落地以及得到严格执行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如果海淘这一方式放开的话,之前的很多政策有可能落空,很多被淘汰的品牌或者企业,有可能通过跨境电商的方式再次进入市场。
“所以说政策应该做到无缝衔接以及全程封闭,新法律是规制市场的一个非常好的信号,至于如何实施,我认为各部门应该进行配合,比如说海关对于海淘奶粉就应该明令限制,这样才会使得这个法律发挥到更大的效果,如果海关这边放开了,不对海淘奶粉进行限制,那么我们之前的法律,包括号称‘史上最严格的法律都将付之东流。”宋亮说。
毫无疑问,立法的目的在于规范市场以及为消费者最终的商品安全利益负责任,是为了行业的秩序以及公平性。监管的终极目标是为消费者负责任,哪怕是再严厉,其积极意义也是占上风的。
“希望高层以及立法机构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在政策的实施中部门之间是不是存在衔接漏洞;二是政策实施部门之间存不存在矛盾,也就是打架的现象。”王丁棉最后表示,一定要按照核心的目标来进行协调,这样才能做到全程可控,让法律法规出台以后能够得到效果最大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