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本文主要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质疑平台,通过“主动探究”;变换学习方式,给学生参与提供条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自主个性等方面的研究来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无论是课程改革背景下,还是在课改以前,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不佳,尤其是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体参与不够,学生并不是生动活泼发展。
因此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上,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下我将从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创设质疑平台、变换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因材施教五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何提高到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度。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参与课堂。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学生过去的数学基础是无法改变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回顾学生过去没学好的知识点,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和现在的知识衔接上,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提供知识上的平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二、创设质疑平台,通过“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師、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出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波利亚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的问题设计,既要体现新颖性,又要切合学生实际,要给所有学生参与提供一个平台,同时,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让学生的思维长上翅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的问题情境在不同的理念支撑下可以有不同的设计,但最主要的是能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中,我们要把握住教材的重点,设计出有吸引力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展示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讨论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最终找出答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用故意错误的问题或片面的说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答,最后确认正确概念。
三、变换学习方式,给参与提供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在课堂活动中,单一的活动模式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我们要多探索课堂活动的形式,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新奇的状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两种能有效促进学生参与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中,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尝试做题,尝试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课堂的分组活动对于改变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很有意义,分组活动能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多向交流活动,扩大信息量,同时由于小组环境创设一种表现自我的氛围,便于形成宽松的心理状态,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从而调动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主动解决学习材料中的问题,学生还能从同学的交流发言中获得启发,来发展自己的思维。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五、因材施教,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 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全部的3/10,运走了多少吨?
2. 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全部的3/10,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 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全部的3/10 ,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 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1/10 ,第二次又运走了全部的1/10,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得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总之,参与不仅是发展认知的条件,更是培养健康情感良好个性的目标,参与意识、参与精神、参与能力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不是教出来的,只能在主体的自主参与中生成。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发现探究是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方式,因此,教师所提供的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载体一数学问题应当具有探究性和时代性,应当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内能探究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