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翠萍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这是摘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中的一句话,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怎么才能更好的开展的韵律活动,在这里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首先确认观点——什么是韵律活动?
在80年代时韵律活动就是单纯的模仿,伴随着音乐身体有节奏地动作,主要模仿内容为:生活中的事与物。80年代末期随着国外一些音乐教育形式的引入(如:韵律操、奥尔夫音乐等)。就把所有伴随着音乐进行表达的艺术活动统称韵律活动。
韵律活动包括哪些内容?1)律动:是指在音乐伴奏下的韵律活动。包括:1)基本动作(走、跑、跳拍手、点头、屈膝、晃手等等);2)模仿动作(模仿动物的动作:鸟飞、鱼游、兔跳等;模仿自然界的现象:花开、下雨、风吹;模仿日常生活的动作:洗脸、梳头等;模仿成人的劳动或活动:摘果子、采茶等;模仿幼儿游戏中的动作:拍皮球、跷跷板)。3)舞蹈动作:经过多年文化积淀、已经基本程式化的艺术表演性动作(如:碎步、小跑步、垫步、踏点步等等)。
律动组合:按照一首结构相对完整的乐曲组织起来的韵律动作组合。包括:1)身体节奏动作的组合:注重的是动作的节奏。2)模仿动作组合:如:小树苗睡着了—醒来--生长成大树—开花结果。这些组合较注重模仿动作的组织结构,更注重对模仿对象的表现。3)舞蹈动作组合:它比较注重动作的组织结构。可以有简单情节的表演组合舞,也可有结构较自由、松散的自娱舞组合,还可以是以队形变化、舞伴交流为主的集体舞组合。
二、开展活动中调动幼儿积极性和想象创造力
对于音乐而言,每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那么我们在开展音乐韵律活动中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一次我在班级中的音乐教学活动——《八只小狗抬花轿》,导入方法首先我进行提问,孩子们谁做过轿子呀,请做过轿子的幼儿给大家讲讲坐轿子的感受和从电视上看抬新娘子的轿子的轿夫是怎么抬得,初步让幼儿有了坐轿子和抬轿子的准经验备,为下一步进行创编做基础。小狗抬花轿的歌词有趣味性,和故事情节性的,我以讲述故事的形式进行,不时对孩子们进行提问,假如你是小狗,有只大老虎欺负你踢你,你会疼吗?幼儿回答,恩,肯定疼死我了 ,那你们想想你很疼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做一个动作表示出来。孩子们进行回忆模仿受伤疼的动作。从而提高孩子学习的趣味性和创造力。如在进行小班的“手腕转动”教学时我们便指导幼儿可以从单、双手交替,不同方位的手上动作;在中班的“青蛙捉虫”中启发幼儿通过想象一只青蛙在荷叶上与小伙伴捉虫子等情节来创编动作;在排练集体舞《小星星》中启发幼儿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到了太空中与小星星交朋友时握手的动作、小星星闪烁时的动作、跟小星星玩捉迷藏的动作等等,使舞蹈增添了不少的趣味性。小朋友们自由创作,他们的创新意识逐步强烈起来。
三、遵循幼儿动作的发展适度的引导。
幼儿的动作发展能力是有限的,我们要遵循以下三条規律:1、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2、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3、从单纯动作的复合动作。所以在托儿所和小班早期阶段,一般以生活动作为主,同时注意逐步增加律动模仿动作的比例。(最简单的舞蹈动作学习在小班中后期也应逐步开始。)在中班阶段,一方面应注意提高一般生活动作本身的难度,提高一般生活动作与音乐配合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应不断提高律动模仿动作的比例。同时,另一些难度稍高的基本舞蹈动作学习在总体学习内容中的比例也应开始逐步提高。到了大班阶段,律动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已逐步成为幼儿园韵律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一般生活性动作则会逐步退到更次要的地位。此外,在幼儿早期,舞蹈动作应该是更加儿童化的和更加“中性”的(即民族文化风格不太明确的);而在大班中晚期,可以考虑逐步地加入民族文化风格特性比较明显的中外舞蹈动作。针对这一幼儿动作的特点,我加以适当的引导,刚才咱们小朋友都说做过或是看过抬轿子的,那么轿夫是怎么抬轿子的呢,对孩子们进行引导,孩子们两只手屈肘做摆动状,根据歌词意思,也就是生活动作为主,让幼儿进行创编。逐步让孩子进行自我创编。
四、幼儿的移动
由于韵律活动是运动性的活动,本身的稳定性就相对较低,所以,我们更应注意以下一般规律:坐着做上肢动作最稳定,坐着做下肢动作次之;坐着比站着稳定;站着比移动稳定;在规定空间状态下移动比在自由空间状态下移动稳定;在个人独立空间状态下移动比在合作交往空间状态下移动稳定。也就是说:活动刚开始适合采用坐的的方式,然后再站起来做动作,接着开始在规定范围移动,逐渐扩散幼儿活动范围,最后尝试合作,在规定空间状态下,避让也需要专门学习。同样,无论是从态度方面还是从技能方面,教师都应该帮助幼儿逐步弄明白:共享有限的狭小空间会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更大快乐,而空间争霸只会让大家都感受到伤害。
五、韵律活动中标记的运用
在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孩子很难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保持一定距离的站位,所以我在小班就开始韵律活动教学中在地上贴一些标记,或是小动物头像、或是三角形、方块,让孩子找到一个点就行,长期下来,孩子们就能慢慢形成一种距离意识。到中班下学期一般就不需要借助标记来站位。一个简单的手势孩子就能站好自己位置。会经常发现一只手上套朵小花、戴只手套,有时所有幼儿的右脚上都贴一个小标记,这主要是帮助幼儿解决空间辨认困难。我们可以更多利用腕花解决幼儿辨认左右的困难,或是利用衣服来帮助教师、孩子检验队形变化的准确性。在每次利用标记进行学习过程中都不忘在活动中增强利用标记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如:活动快结束时,老师会设计提问:“腕花在今天的学习中帮了我们什么忙?”引导孩子对老师组织的学习策略应用效果进行自我反省,加强该策略在以后被幼儿自觉运用的可能性。
六、韵律活动中的常规:
韵律活动中的教师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体态语(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语言)。提醒我们女性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时尽量做到:1、语言精练、加强讲解、示范、练习、反馈的机密结合;2、分散讲解的内容,都采用边讲解、边示范、边练习、边反馈的小单位快节奏递进的教学方式;3、多采用“幽默语言”,轻松愉快地组织活动。往往老师们会出现以下情况:老师还没有让幼儿开始做动作,自己却先动起来了;老师要求幼儿停下,自己还在动个不停,这些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表达的意思互相干扰的情况,对幼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这里就要求老师对待哪些急于表现的孩子,让他们更好的能够听好指令,听对的指令的孩子有奖励,加强幼儿指令意识。也可以使用韵律活动中的道具,韵律活动进行过程中是用道具的目的:1、增加艺术情趣2、减少分角色、左右、先后的困难。教师在设计道具时应该注意避免“画蛇添足”,否则既浪费金钱、教师的精力、幼儿的学习时间又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干扰幼儿的动作、影响队形和幼儿间的交往。
七、韵律活动的教学模式
1示范—模仿—练习创编模式
1、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引出主题;
2、反复示范新的动作或动作组合。
3、讲解动作要领、形象、情绪或动作组合的;
4、较慢的速度带领幼儿做动作或组合;
5、在必要时,如在动作或动作组合比较复杂的情况,教师可先将动作或组合分解成较好较单纯的部分,待幼儿掌握后,再带领幼儿连贯做动作或组合;
6、采用各种不同的练习组织形式,不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练习中逐步达到熟练掌握;
7、如果有一部分幼儿仍有困难,教师给予个别辅导。
八、尊重幼儿的音乐感受与表现
韻律活动中,我始终支持、鼓励幼儿音乐表现。因为,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也是不同的。如:韵律活动《嫩芽长出来》时,当音乐响起,乐乐小朋友躺在地上,随着音乐慢慢从地上抬起头,然后边扭动身体边站立起来表演。当时我没有制止他,在个别表演中请他上来表演,乐乐说这动作代表嫩芽从地上发芽慢慢长成绿叶。的确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想象力与感受美的创造力,我对他的表演予以了充分肯定。
以上就是我对在音乐活动中韵律活动的开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通过在班级中实践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韵律活动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在动作的发展及运用和想象力创造力上的表现上,也比其他班级的孩子表现的大胆活泼,富有艺术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