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中的受众心理分析

2015-06-11 11:01李昭熠
文化产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受众心理真人秀

李昭熠

摘 要:受众作为节目的最终消费者,电视节目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迎合观众的需要。因此,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对于电视节目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爸爸去哪儿》为例,分析电视文化中的受众心理。

关键词:电视文化;真人秀;受众心理;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纵观2013年度电视业的十大现象,排名第二的现象是季播真人秀潮。《爸爸去哪儿》作为推出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迎来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表明《爸爸去哪儿》首播当天全国网收视率1.1,收视份额7.67,城市网收视率1.46,收视份额6.45,在同期推出的卫视周五晚综艺节目中胜出,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获得第一。

一、电视文化

电视作为现代文明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自诞生之日起便进入了人类现代的文化系统。无论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看,它都具备了人类世界的文化身份。

而关于电视文化,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电视文化”的定义。我国第一个研究电视文化的著名学者田本相先生认为:“电视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这两种文明化现象的特定反映,它不但具有自身的物质结构系统、表现形态,而且具有它特有的产品,并且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作用。”

二、真人秀

真人秀一般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从多名参赛这种选取最终获胜者为目的,而且可以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真人秀强调实时现场直播,一种反映真实的电视节目。

真人秀节目普遍蕴含着对现代社会的反映和表现,许多栏目将新鲜的社会题材和丰富的文化理念作为核心收视价值,也因而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如《非诚勿扰》就引起了社会对现代女性“拜金”现象的热烈讨论乃至批判。

真人秀节目持续刷新收视记录的同时也引来了观众、业界和学界的批判,尤其是造假、过度包装、恶意编排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爸爸去哪儿》的出现却让人眼前一亮,创造了综艺节目“零差评”的奇迹。除在全国网和29城数据两大收视网斩获冠军外,《爸爸去哪儿》一夜之间成为网络最热话题,受到了网友们的极力推崇。

三、电视文化下的受众心理

田本相先生在研究电视文化中强调了电视文化的物质性、制度性、精神性,说明了电视文化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而电视文化中的精神性作为文化的最终目标,其中涵盖了电视观众通过电视节目产生的精神动能。且在电视文化的多元化当中,大众文化是直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的活性通道。

真人秀节目中的核心根本就是“人”,这就说明了受众普遍存在的求新求变心理。受众不再喜欢观看以往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的惯有模式,而是希望在电视节目中,寻找到更多与自己生活相贴近的情节,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这就表现了“平民”在节目中的重要性,而真人秀就是其最好的体现。

《爸爸去哪儿》由五位星爸带着他们的孩子体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将明星的身份还原为父亲的身份,实现了从偶像到平民的回归。这一从偶像到平民的转变,获得了广大受众的热烈追捧。

因此,一档电视节目若想获得成功,除了前期精细地策划、后期地拍摄与制作,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迎合受众的口味。所以分析受众的心理,是策划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档电视节目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因素。

四、分析《爸爸去哪儿》的受众心理

《爸爸去哪儿》在节目中设置一系列由父子(女)共同完成的任务,同时星爸要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节目播出后,收视与口碑齐飞。此档节目为何如此之火,为何获得受众如此高的评价,下面将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分析这档节目的成功要素。

(一)求新心理

《爸爸去哪儿》作为国内首档明星亲子秀节目,以星爸为卖点,以萌娃为亮点,以两者之间的碰撞为看点,刚开播便异军突起,吸引了庞大的收视群体。究其首要原因,那便是“新”。

1、新的节目主题。

《爸爸去哪儿》以明星父子户外旅行生存真人秀作为节目主题,通过三天两夜的户外生活,为80后父母们谱写了一部生活教育百科全书。整档节目选用了纪录片式的明星户外真人秀来弘扬逐渐被我们忽视的父爱。新的录制方式、新的演出环境,以及新的明星父子情,无疑带给观众一份全新的视听盛宴。

2、新的节目包装

技术进步必然会带来新的节目制作手段,发展新的节目形态,从而促使观众需求和审美观念发生改变。近年来,卡通元素在电视综艺类节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其特有的幽默搞笑、生动夸张、时尚动感的品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表现力,受到了成年人和儿童的一致热捧。《爸爸去哪兒》也启用了大量活泼靓丽的动漫卡通元素。这些动漫卡通元素的巧妙运用,使整个节目看起来更有朝气、更具新鲜感,营造出相对轻松欢快的节目氛围。

3、新的节目规则

以往的电视综艺节目,都具有特定且统一的规则。而《爸爸去哪儿》则会根据每期拍摄地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游戏规则。这无疑吸引了受众的眼光,使受众每期都能看见不同的游戏,不同的挑战。

(二)求真心理

通常情况下,受众看到的电视节目都是经过电视制作人筛选,后期编辑、美化之后形成的。尤其是游戏、竞技类节目,一般都需要提前演练。而《爸爸去哪儿》满足了受众对于真实感的追求,可以从前期录制和细节内容两方面来考量。

1、前期录制

《爸爸去哪儿》启用了24小时无间断的录制模式,事先做好各种预案,保证任何情节都不会重新来过。其次,每次外拍出动各部门工作人员150人,摄像机位40个,记录素材超过1000小时,确保节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最后,后期剪辑方面,以1:15的比例将原始素材精剪为90分钟,并采用素人观看实况声录制形式,使整个节目气质接近于纪录片[4]。

2、细节内容

每一期节目观众都可以看到嘉宾从走下飞机到执行任务再到接受采访的整个环节,虽然这部分节目已经是经过编排和剪辑之后的片段,但是观众依然可以了解到嘉宾父子们的准备情况和彩排过程。除此之外,节目的真实感还源于每位明星情感的真实流露。

(三)求知心理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以及现代社会角色分工,导致一些父亲渐渐淡出家庭教育。绝大多数家庭都是母亲养儿育女、带孩子,而父亲在外挣钱,扮演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可以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缺失已经很普遍。面对父爱普遍缺失的现状,《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十分及时,不仅让父爱回归,同时也让初为父母的普通年轻人对育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四)怀旧心理

1、父爱的怀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爸爸去哪儿》这档纪实类的亲子互动节目,唤起观众回忆自己和爸爸在一起的温情瞬间。褪去明星的光环,他们也只是普通的父亲。两季节目结束之后,网友的话题讨论却并没有结束。网络上关于亲情和爸爸的话题不断发酵,网友们纷纷在微博上回忆童年,感恩父爱。

2、游戏的怀旧

《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抓住了受众对儿时玩过的游戏怀旧心理,以3—6岁宝贝和父亲的户外生活体验为节目内容,结合去集市买菜、回家做饭、学唱歌曲、夜晚讲故事等一系列日常活动来召唤受众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爸爸去哪儿》以最简单的丢手绢、萝卜蹲等朴素的游戏形式让集体参与性变强了,与抱着手机独自打游戏相比,不仅增加了父亲与孩子的感情,还促进了五对组合之间的友谊,也使受众回想到自己儿时玩耍这些游戏的场景。

(五)参与心理

参与心理是受众在接受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优秀的电视节目可以激发受众潜在的参与意识,使受众的情感得到合理宣泄,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使用与满足。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受众不再满足被动接受传媒信息,而是开始积极投身节目当中,享受参与的乐趣。

1、招募时的参与

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完美收官后,受众迫不及待期盼第二季的到来。在第二季挑选嘉宾时,湖南卫视让观众参与到节目招募活动之中。杨阳洋在早期上快乐大本营时,几句童言深得民众的喜爱。因此,第二季中的杨威父子正是在广大受众中挑选出来的,这体现了受众在前期的参与,挑选出他们最喜欢的一对明星父子(女)。

2、首映时的参与

《爸爸去哪儿》对于受众参与心理上的满足主要通过“四屏联动”来实现。《爸爸去哪儿》首映礼当天便开启了“四屏联动”模式,整合电视屏、手机屏、院线以及网络视频对节目进行同步直播。观众可以在电视及合作的视频网站上观看节目动态,进行跟帖留言,通过编辑手机短信、登录手机微博、新闻客户端、社区论坛等参与节目的专题讨论,还可以上传“8秒视频”分享自己的“育儿经”。且湖南卫视“呼啦”也通过招募30对亲子在长沙万达影城开福店现场观影,并与林志颖父子、田亮父女、郭涛父子、王岳伦父女和张亮父子现场互动。

3、播出时的参与

播出时,观众可以短信参与讨论,把自己的现场感受、心情表达出来。节目屏幕下方会滚动播出观众的精彩留言,使观众真正体会到参与的快乐。

(六)窥视心理

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们已经完全陷入了信息编制的大网中,人类社会似乎也进入“偷窥时代”,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集体偷窥时代”。人的好奇心和“窥视”欲望是性本能的一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集体偷窥的对象多为名人,因为相对于一般平民百姓来说,他们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地位,他们的私生活,或者说完美银屏形象背后的真实个体,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好奇心。《爸爸去哪儿》抓住受众的偷窥心理,主动将明星父子(女)的日常生活巧妙的搬上舞台。

1、窥视明星的私生活

以往,受众所看到的都是明星在公共场合活动的一些画面,却看不到他们在镜头背后的生活。这让受众对于明星的家庭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爸爸去哪儿》正好满足了受众的窥视欲望。前期的拍摄是从五组嘉宾的家庭开始,受众能清楚地看到明星生活的环境、住所的陈设及他们的配偶,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明星在镜头背后的真实生活,从而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需求。

2、窥视明星的父亲身份

平时,职业角色是他们的首要身份,但在节目中他们均被还原为“父亲”的身份。他们的演艺生活早已成为不少受众茶余饭后咀嚼的话题,然而他們的私生活,尤其是身为人父之后的父子(女)关系就成为受众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明星们和广大受众一样,十分重视自己的父亲身份,努力争取孩子的认可。星爸萌娃参加《快乐大本营》时,主持人何炅说田亮的人生有三次成功,第一次是世界跳水冠军,第二次是从运动员转型为艺人,第三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是“森蝶她爹”。虽是调侃,却也不无道理。

(七)偶像崇拜心理

偶像的诞生通常伴随着相对统一的、固定化的仪式,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模式化程序,也是对偶像化地位的赋予和维护。而演播室正是偶像建构仪式的重要空间,通过构筑光彩夺目的舞台,运用专业化的光影特效打造梦幻般的封神仪式。而偶像走出演播室,象征着还原为“平民”的意识和愿望。因此,偶像走出人工制造的隔离和封闭的空间,从演播室走向大自然,更贴近了崇拜他们粉丝所生存的日常方式。

《爸爸去哪儿》利用明星的资源优势以及人类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心理来吸引受众眼球,并通过非常化的户外环境,主动爆料明星爸爸们的“育儿经”,展示明星们鲜为人知的一面。当台下的受众看见自己的偶像在台上有出色的表现时,似乎也就享有了同样的光荣和满足,从而更加巩固了原有的偶像情结,并就此产生对节目的依赖感,加强受众对于节目的黏合度。

(八)情感体验心理

打情感牌一直是电视节目的必要元素,但明星的父子情却很少出现,有了真情,才能感召他人。《爸爸去哪儿》呼吁父子亲情,引发了受众对于父爱的探讨和关注。作为星爸,每天忙于工作,孩子交流相处的时间就少之又少,《爸爸去哪儿》的拍摄,让这些明星老爸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逐渐学会了如何照顾、教育他们,整个节目中所有温馨的场面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感动落泪,节目所传达出的父子(女)情也让人父人母深有感触,观众注入了情感表达上的“正能量”。

五、结语

受众的心理需求在真人秀节目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占了极其重要的分量,根据电视节目制作原则中的效益原则,受众是紧握着电视节目的生命线,只有正确把握受众的心理,才能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因此,《爸爸去哪儿》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真人秀”节目把握受众心理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新 刘丫.社会示范:<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核心价值[J].新闻与写作,2013,(12)

[2]田本相.电视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沈亚萍.从媒介社会学角度浅析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社会价值——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大众文艺,2014(2)

猜你喜欢
受众心理真人秀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从受众心理略论提高我国科普读物质量的策略
广告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效果
关于影视“翻拍热”的受众心理分析
移动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中图像的运用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论受众心理对微电影的推动作用
姚明:演戏不是理想不会再上真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