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想象学古诗

2015-06-11 05:57孟祥曲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作画瀑布古诗

孟祥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34-01

古诗是祖国文化的瑰宝,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更是以优美的词句,合辙爽朗的音韵为小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而且能拓展视野、丰富情感,但是,因时空跨度大古诗学习起来亦较为困难,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借助想象,帮助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还原再现诗中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就可以化难为易,还可以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一、借助想象,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诗人用语言来绘色绘形,美妙的“诗笔”可使“诗中有画”,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抓住“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1.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孩童形象就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了。

2.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教师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形象,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第二步,读完第一、二句诗后,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前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3.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向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从生活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因此,在古诗教学中,笔者注重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笔者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中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旅途的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得投宿处的喜悦。诗中末句的“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弥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几下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中有一间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中,然后再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感受“归”字运用之妙。

总之,教师通过多方诱导,唤起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走进古诗的审美意境,真正领略古诗的魅力!

猜你喜欢
作画瀑布古诗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瀑布之下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墨水作画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