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伤的反思 淋湿的教训

2015-06-10 02:44秦延安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5年5期
关键词:抗旱防汛水文

秦延安

4月1日,三秦大地上出现了今年的第一场大范围强降雨。看着田间农作物在雨水滋润下,越来越青翠,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永合村43岁的史七虎,原本紧锁的眉头也逐渐舒展开来。“春雨贵如油。希望这场雨多下些时间,河库水沟也能多蓄些水,后期遇旱也就不愁了。”

史七虎是完全被去年的旱灾吓怕了。2014年7月,陕西省出现了1997年以来最严重的高温伏旱天气。旱灾使得素有“白菜心”之称的三原县一半庄稼枯死,全县用水告急。这场旱灾不仅“惊动”了中央,也让包括史七虎在内的众多老百姓反思,人类与自然究竟怎样才能和谐相处?更让陕西水利、水文等部门反思,如何才能有效地应对突发性的极端天气?

极端天气频繁作怪

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地形南北狭长,分属陕南、陕北、关中三个不同的气候带,降雨地域和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渭河、汉江和黄河干流流域性洪水频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发生,局部高强度暴雨连年发生,洪水灾害十分频繁。

2013年入汛后,陕西省一直是风平浪静。就在人们以为风调雨顺可以安全度汛时,一双魔爪正悄然地向山城延安靠近。从7月1日开始,延安出现降雨,继而翻天覆地般倾泻而下。这雨就像一个扎不住口的口袋,倒起来就没个完了。一个月内,前后五轮强降雨让“盼水”的延安人由期盼变得恐慌起来。全市9个县(区)累计降雨量超过400毫米,局部超过600毫米,相当于正常年份全年的平均降雨量,是历年同期的3~6倍。

百年不遇的强降雨让“十年九旱”的延安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全市13个县区全部受灾,其中10个县区灾情严重。全市因灾死亡4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15亿元。

“延安此次遭遇的强降雨,有三个‘史无前例。”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宏贤说,暴雨强度高、历时长、落点重复,史无前例;洪水迅猛、量级超高,有的城镇内涝与外洪并发,史无前例;南北分别遭遇强降雨,史无前例。

延安百年不遇的暴雨,为陕西防汛抗洪工作再次敲响警钟,“‘狼来了永远不是一句传说”。2014年入汛后,就在陕西各方大张旗鼓地加大防汛措施时,却不料,风云突变。雨未来,天却越来越热。特别是从7月开始,旱象抬头并持续发酵,近两个月陕西省几乎没有降一滴雨,全省先后出现33个高温日,范围主要集中在关中、陕南地区,涉及75个县(区),为1961年以来年高温日最多、温度最高的年份。关中、商洛6市(区)遭遇了1997年以来最严重的高温伏旱天气。

高温天气导致陕西省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均值相比偏少43.6%,其中商南县出现88年不遇的干旱,县城供水中断,10.3万人用水告急,三原县县城的唯一水源地见底。全省作物受旱面积达642万亩,中旱以上面积164万亩。商洛、宝鸡、汉中、安康有19.15万人、2.5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旱情引起中央有关领导的关注,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亲自打电话询问旱情和抗旱进展情况,水利部、财政部、农业部先后派出工作组并下拨资金,帮助陕西省抗旱。

极端天气频繁作怪,让旱涝灾害在三秦大地上轮番上阵,作威作福。

预警彰显水文神威

防汛抗旱预警,是水文部门的职责所在。在陕西每一次的防汛抗旱中,水文部门总是冲锋在前。

2013年的百年一遇暴雨,使得延安市多处水库超过汛限水位,延河、洛河、葫芦河、沮河等流域暴发大洪水,黄河支流云岩河出现接近100年一遇的洪水,多个县城和乡镇遭受洪水袭击……水文部门高度警觉,在第一时间闻风而动,严密监视降雨区产汇流和各条江河的水情变化。延安市水文局9处水文站、197个雨量站的70多名职工如猎鹰般冲进雨幕,不间断地抢测着雨情、水情,绘制着洪水曲线,预测着洪水量级和产生时刻,一份份维系着千万家安危的水情信息快速地飞向防汛指挥决策部门。根据水文部门的精确信息,地处河道低洼地带的近万名群众在洪水到来之前迅速得到转移。在迎战这场洪水中,根据水文部门的预警信息,延安市实现了78万人安全大转移,占到全市总人口的1/3。

延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副市长杨霄说,果断地撤离是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的一个最重要手段,水文部门功不可没。

其实,不仅是在防汛工作中,在抗旱工作中,水文部门也是一马当先地冲锋在前。2014年7月,持续发酵的旱情席卷关中大地和商洛市,不仅让农作物大面积减产,而且还严重地威胁着城市的用水安全。未来江河来水有多少?各水库供水能坚持多久?如何化解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人畜争水的矛盾?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智慧,也考验着水文部门的应对能力。

面对严峻旱情,陕西省水文局积极响应,科学应对,加强江河来水观测和旱警水位研究。水文部门的观测数据显示,全省主要江河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偏枯,其中:泾河偏枯七成至九成,渭河偏枯七成以上,北洛河偏枯四成至七成,嘉陵江偏枯六成,汉江偏枯八成。全省有供水任务的各类水库蓄水只有总量只有7.898亿立方米,比往年同期偏少3.880亿立方米。41个墒情监测站加大墒情分析和预警工作,为水利设施抗旱提供信息。同时,首次发布了渭河上游枯水蓝色预警、枯水黄色预警信息,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先后报道,积极编写水文干旱旬报、日报,为全省抗旱和水资源调度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根据水文部门的信息,陕西省防总、水利厅在关中、陕南及时启动抗旱IV级应急响应,先后派出17个工作组深入旱区指导工作,下拨3800万元特大抗旱经费支持旱区抗旱减灾,并紧急向商洛市调拨20条抗旱应急储水袋。陕西省财政厅紧急拨付电价补贴资金4257万元,用于全省13个大型灌区高扬程抽水费和电费补贴,确保灌区能灌尽灌;拨付省级抗旱资金200万元,支持商南县县城应急供水工程建设。陕西省农业厅召开农业系统抗旱保秋工作会议,并派出6个工作组,奔赴各地指导抗旱保秋……因为预警预报工作突出,陕西省水文局水情处被陕西省防总授予“2013—2014年全省防汛抗旱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统筹南北以汛补旱

灼伤的反思,淋湿的教训。在旱涝频发的情况下,陕西省治水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做好防御和应对工作。

“尽管旱涝急转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有关,但这种极端天气现象,对陕西水利建设与水资源调配也提出了多方面的警示。”陕西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说。

陕西省水资源分布不均,从时空分布上看,秦岭以南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5%,水资源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1%;秦岭以北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5%,而水资源量仅占总量的29%。水资源年内分配也极为不均,汛期4个月的径流量占到全年的60%以上。水资源分布不均,一方面使一些地方干旱灾害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局部洪涝灾害。

强化防洪“硬件”建设,是陕西防汛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汉江综合整治工程、安康东坝防洪保安工程、大荔县黄河雨林上延防护工程、三门峡库区4个蓄滞洪区……夜以继日地加紧建设。对一些群众长期期盼解决的防汛“死角”问题,陕西省总是直面迎战。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启动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机遇,对全省165条河流的331个河段进行了治理,治理河道长度达1601公里,新建及加固堤防护岸1400多公里,有效地保护了沿岸205万群众和114万亩耕地的安全。在全面完成62座大中型和217座小(1)型水库除险任务的基础上,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279座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开展了系统的加固除险,恢复和新增防洪蓄水库容3901万立方米,保护了172.83万人的防汛安全。

在加强防洪工作的同时,陕西省丝毫没有放松抗旱的举措。有专家形象地说,解决陕西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最好办法,就是在陕南和关中、陕北之间拉通一个水管,以南补北;在各地建设足够的蓄水池,夏秋蓄水,冬春用水,以汛补旱。

为了增强抗旱能力,陕西省规划出了“双十双网”工程,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榆林王圪堵、咸阳亭口、延安南沟门、西安李家河、泾河东庄水库和引汉济渭、引红济石调水工程等水利拦蓄工程先后启动,快马加鞭,加紧建设。据统计,十大水源工程建成后,将为陕西新增近3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初步测算,约可支撑800万人和近8000亿元GDP的使用,基本可满足全省未来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对水资源的需求。

“以南补北、以汛补旱,是陕西省变害为利、化解水危机的唯一选择。而这也对水文监测预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多少水合适、建多大水库适宜,是否影响河流生态,都要精细考量。”陕西省一位水利专家说。

水文预警任重道远

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关系调整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在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表现出对现有水资源调度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一些工程仅考虑各自经济利益,不仅没有很好地化解水危机,反而使蓄泄矛盾日益尖锐,使得水问题更加严峻。

为了更好地服务陕西水利建设和水资源调配工作,陕西省水文局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先后启动了旅游风景区洪水预报、水库联防调度下的洪水预警研究和水文手册编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考核等工作。2015年,又启动了第二批55个断面旱警水位流量研究和水文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不断提升水文在防汛抗旱中的预警能力。

虽然陕西省的水文工作在不断增强防汛抗旱的预警能力,但相对于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来说,还有一些美中不足。比如,城市水文预警还未启动,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站点布设不尽合理,一些河流存在监测盲点,造成局部短历时洪水预警时效性差。旱情监测体系还不健全,墒情测报站点少、代表性不强,不能满足旱情动态监测和旱情分析预警的要求。

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目前,学术界对于极端的旱涝气候,还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没有完全有效的对策,只能从现实层面出发,思考在生态保护、流域水资源管理、水利建设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多一些反思和警醒。

旱灾要防,洪灾要救,其中暴露出来的灾害预警与防治机制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灾害预警,不能只是着眼于当下,而应具备长远眼光,立足于防范,早一点准备,尽力做到未雨绸缪,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这是旱涝急转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2015年,汛期将近,据陕西省水文局预测,2015年陕西省发生夏旱秋涝的可能性大,灾害性洪水将会中度至偏轻发生,省内十大水系有3条河流可能出现超警戒洪水。是旱还是涝?水文预警仍然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抗旱防汛水文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夏季防洪防汛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防汛当前莫添乱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淮委组织开展2017年防汛抢险联合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