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生睿:水文与文学的碰撞

2015-06-10 02:41杨晋芳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5年5期
关键词:水文站劳模水文

杨晋芳

从来都是读蔺生睿笔下的人和事,今天,我想写点关于蔺生睿的文字。前不久,他刚踏入人生新的里程,并以第8册著作《心灵痕迹》的付梓开启了退休之后的生活模式。

《心灵痕迹》的封面由有着蒙蒙绿意的黄土高坡和流沙似金的黄河组成。60年前,蔺生睿便出生在这黄土高坡上的一孔窑洞里,从此开始了他与黄土、黄河难分难解的人生历程。

我是2003年认识他的,之前只是在报端屡见他的大名佳作,对他轻松流畅幽默的风格、较深的生活积累和文字功底有了深刻的印象。熟识之后,便一本接一本地接受他赠阅的著作,继而在他的指导下参与单位大的文化创作任务。

蔺生睿中等身材,不胖不瘦,高高隆起的脑门仿佛储存了装不下的智慧和蔺式幽默,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总是透着充足的精神和机智的光芒。他性格随和,广交朋友,行业内熟知他为人做事都有真挚坦荡的情怀,水文业务扎实,业余爱好写作且写出了名堂。生活中,我喜欢称他“蔺老”。

一个扎根水文的人

蔺老人很朴实,有着朴素、现实的人生观,他勇于承认自己没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抱负。他只是想到外面找一份能吃安稳饭的公事干,最初收到黄河水利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结缘黄河时,有着“心悸手抖、身份剧变”的经历和感受。1975年成为一名黄河水文人后,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与黄河结下了越来越深、越来越难以割舍的感情。

正如蔺生睿的朋友们所述,工作平凡、环境艰苦、生活枯燥的水文站对原本就吃惯苦头的他算不了什么。他脑聪心灵、手勤活精,在洪水与大浪的磨砺中把业务玩得透熟。他扎根黄河水文,一路走来一路歌,以苦当乐,颇有心得和收获。

有一次,我看到一份泛黄的资料,那是1977年原兰州水文总站的简报,专稿刊登了蔺生睿写的关于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文章——《关于虹吸式自记雨量计的使用与资料整编》。那时,他参加工作才两年。说起这件事,他感到挺自豪,当时因此还获得一个“雨量专家”的绰号。

他积极参与黄河水文事业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黄河水文拉开改革序幕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站队结合”。黄河流域首批整合组建了8个水文勘测队,俗称“八大勘测队”,蔺生睿被组织委任为西峰水文勘测大队队长,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1987年,黄委水文局在西峰召开全河“站队结合”工作现场会,推广“站队结合”成果。跟他谈起这件事,他却直言惭愧。因为在水文战线工作了40年,有一半时间是在黄河中游的泾河、渭河上游区域的支流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都很小,站在黄河流域的大平台上来看,那些工作成果都算不上什么。他以幽默的语调告诉我,自己有两次引以为豪的测报“大洪水”的经历。一次是1977年悦乐水文站建站以来最大洪水,一次是1984年洪德水文站建站以来最大洪水(直到21世纪,这两个站的大洪水纪录才被刷新),悦乐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528平方公里,洪德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可是与黄河一比又算得了什么。

虽然他说得轻松,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他的认真、敬业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他善于观察和分析,凡事总有自己的看法和见地。

20世纪90年代,黄河源区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然而关于河源区的范围具体是哪个区域,蔺生睿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唐乃亥水文站断面以上区域就是黄河源区,甚至黄河上、中、下游的具体分界位置,应该以特定的水文站基本断面为准,比如黄河中下游分界就应该以花园口水文站基本断面为分界。他的这些说法在其1999年出版的一本专业性质的著作《黄河·上游·水沙》中有所论述。他的一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黄河,尤其是黄河上游水沙情势,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善于钻研的性格特点使得他成为水文一线测报业务的“好把式”,组织上的信任和培养使他迅速成长为黄河水文队伍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对于自己在水文行业的点滴进步,他都心怀感恩与感激,对于这份感激之情,他以“破格”一词表达:工作第6个年头,他“破格”当上了水文站站长;即将进入而立之年,他被“破格”委以一个水文勘测队长的重任;“破格”当上了工程师;不惑之年被“破格”提拔为黄委上游水文水资源局副局长;“破格” 评上了高级工程师……

蔺生睿的人生就在点滴的欣悦中升华。论及仕途为官,他说,咱本事不行。他的心态如平静的湖水,无求无欲,任其自然。他说,做官好像台上唱戏,不管官大小,总归有个下台的时候,一旦为民,只要别人不说这人除了当官什么也不会就行了。话虽朴实,理却明晰。

无疑,他是勤奋的,成功的,也是幸福的。他的贤内助,也是一位水文工作者,是改行到水文站的,用他夫人的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也是一样的幽默。一句话便道出了对事业与家庭默默的支持和担当。蔺生睿有两篇专门写妻子的文章——《妻子的日记》、《就是不说我爱你》,在他的散文集《散步黄河》、诗集《心灵痕迹》中,所有惟妙惟肖的剪纸插图全部出自他妻子之手。由此可见他们生活的默契和家庭的和睦。

一个写劳模的人

说蔺生睿是写劳模的人,是因为屈指算来,上游水文水资源局的劳模和事迹基本上全是他写过的和挖掘的。有人是在他报道之后成为劳模的,也有人是成为劳模后他又进行报道的。在他的报道之后,有的人声名远播,有的人时来运转,有的人走出逆境,有的人还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

他反对对劳模人物“高大全”的形象塑造,认为劳模之所以成为劳模,是因为积累了平凡才成就了不平凡。在他笔下,劳模是平凡的小人物而不是神,有优点也有缺点。“河源之子”、“高原打冰机”谢会贵就是他笔下的劳模代表人物之一。他写老谢三十年如一日甘守寂寞、默默无闻驻守高原水文站的平凡经历,也写老谢借烧酒痛哭宣泄的往事……

蔺老擅长写平凡的小人物,他说过,对平凡的水文工作者,他始终充满着敬意,写起来也常常饱含感情。

他是感性的,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是鲜活的。比如,时任上游水文水资源局副局长的他写在海拔3400米的黄河上游玛曲水文站见到朱明达,即将退休了还叮咛他:“玛曲水文站技术力量太弱,你要考虑。”惹得他的两眼酸酸的,鼻子也酸酸的。

每个人都逃不脱时代的洪流。他写人物,尤其擅长运用人物的个性语言突出时代背景。在写新中国成立初期、身为第一代黄河水文人的贾华芳时,引用贾工的话:“我们那会儿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他笔下在放淤试验现场8年辛苦坚守的副总工赵赛生和他带领的水文团队,还有平凡得像黄河一滴水的老站长张克宪等,作为个体,每个形象都栩栩如生,但都有着他们所处时代的鲜明印痕,让人读后既欣慰又感动。

他写了黄河水文战线上首批为数不多的教授级高工庞家珍对黄河的痴迷、对水文事业的投入。这位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投身黄河水文,一毕业就到黄河河口,一干就是40年,单在黄河河口实验站就磨掉了他18年最宝贵的岁月。他以求实探索的精神和踏实耐劳的工作作风诠释了“不吃苦中苦,难知黄河情”的人生信条,把老一辈水文工作者的情怀勾勒得跃然纸上。

他还钟情于写身边的小人物,“永久牌”临时工白圪东、巴彦高勒水文站的婆姨们、忘不了的老科长、三个水文人在1985……

他记日记,写到在黄河源区的水文工作者的生活状态,缺氧、缺菜、缺生活必需品,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寂寞。

他长期工作在黄河水文一线,了解水文职工自嘲的语言习惯大都源于地处偏僻的水文站,文化生活缺乏,因此,也形成了他将特有的水文人的幽默风格融入写文章的笔调。他写水文站一位观测员为消除心头寂寞,每到上班时先敲钟,这一举动也被自嘲为“我怕人们把我忘掉”。他笔下的一些自嘲渐渐成了水文式的幽默典故。如“你羞不羞”、“你下的蛋我不敢吃”、“经不住打就请你喝酒”、“请你踢我一脚”,等等,这些非黄河水文人不懂的幽默在人们口中广为流传,并由此演绎出更多新的幽默段子。他还记录下黄河水文战线上如今看来不可思议的真实故事。写受当时经济社会条件所限而发明的“骑驴取沙法”、“破鞋照明法”,记下 “水尺穿皮袄”、“半块磨盘当船锚”、“过河缆道上吊草包”、“活人当浮标”、“卵石高跟鞋”、“拍腔子当秒表”等“怪异”事件。

蔺老以水文人写水文事,写身边人、身边事,他的文章深受水文读者群喜爱和欢迎。

一个弘扬黄河水文文化的人

写作,无疑是蔺老一生最大的业余爱好了,他扎根水利行业,以业余作家的身份,从黄河水文人的独特视角出发,洞幽察微,数十年笔耕不辍,在做事、作文的人生征途上算得上有所建树。

他的已故文友韦中兴记述他舞文弄墨的一段文字写道:“说起操笔弄文,他的兴趣如陈年老酒般浓烈。河边、灯下、案头、旅途皆是萦绕灵感挥洒文笔的地方。在如水流逝的岁月里他积累了丰盈厚重的文学素材,这些年大约有逾百万字出自他的手而且变成了油墨溢香的铅字。”

随着岁月的推移,他的著作涉及水利专业论文、水文文化集萃、散文、小说、诗歌等,视野宽广、题材丰富。

近年来,他数次参加黄委水文局文化建设重点任务,主持编著多部作品。长篇报告文学《水文感动黄河》记述了党领导人民治黄以来,水文工作者为保证黄河安澜做出的贡献,通过较为全面的叙述,将黄河水文职工的工作、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展现给读者,讴歌了水文工作者坚守大河上下,身居荒滩野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奉献人生、挥洒汗水的感人事迹。《守望大河》一书,对“十一五”以来黄河水文加快发展、服务治黄、服务社会进行了客观总结,也对一线水文职工栉风沐雨,搏激流、战险滩、斗寒暑,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保证黄河安澜而测报预报水情的情景进行了生动描述。《黄河水文文化手册》作为黄委水文局文化建设的成果之一,则深度挖掘了黄河水文人在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中,不断沉淀、丰富和发展的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文化理念体系,以及独特的精神特征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接受什么样的任务,他总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给人一份惊喜。

在一次紧急排演、以反映黄河水文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主题的文艺节目中,他承担了配乐诗朗诵《半个世纪的守望》的剧本创作,他绞尽脑汁,按编导的要求反复修改,以发生在黄河水文战线上的真实事件为蓝本,用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刻画出人物形象,最终成就了一部艺术佳作,令观众深受感染和震撼,被喻为黄河水文版的《人鬼情未了》。

蔺老为弘扬黄河水文文化做出的努力,让黄河水文文化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

他除了积极宣传水文人、水文事、弘扬黄河水文文化之外,还用心发现和培养年轻的宣传骨干。在历次担当重任组织编写宣传著作的过程中,他主动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文学爱好者,为发展壮大黄河水文文化人才队伍出了一份力。他以文会友,与年轻的宣传骨干真诚交流,亲自为写作爱好者改稿,互相品评作品,不仅鼓励一个个文学爱好者细心观察、大胆写作,还以自己的勤奋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人。

他在每一次承担的文化建设重任时,总是尽力深入生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坚持原创,发出不同于他人的声音,处处体现出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细细数来,蔺老的水文人生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40年来,他用自己的一颗忠贞纯洁之心,一双操杆弄水之手,一腔深深恋河之情,融入黄河水文建设和发展的潮流,书写了一段精彩的水文人生。

正如蔺老所说,黄河源远流长,黄河水文事业没有尾声,水文人的故事也没有尾声,他将继续与众多黄河水文文化工作者一道,以满腔的赤诚和热血为黄河水文和文化事业添砖加瓦,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猜你喜欢
水文站劳模水文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水文
郭家屯水文站单断沙关系分析
草坝水文站两种蒸发器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