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015-06-10 22:53张婧婧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自由意志

摘 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20世纪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及恐怖怪异的氛围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女性主义和艾米丽的性格悲剧是研究此短篇的两个主要着眼点。笔者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在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的双重压迫下,艾米丽恪守着自己的伦理义务。父亲的去世、荷默·伯隆的出现,让她终于有勇气反抗封建秩序、追寻自由意志。荷默的种种玩世不恭终于导致艾米丽精神防线的崩塌,也标志着追寻自由意志的彻底失败。艾米丽的生活从此走向了毁灭。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身份 伦理义务 自由意志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出生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擅长写“南方文学”,对“南方文艺复兴”起到了推动作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的眼球。艾米丽·格里尔森成长于传统的封建贵族家庭,在严格的父权制教育的熏陶下,艾米丽的性格冷峻且不易接近。父亲去世后,她大胆与荷默·伯隆开始恋爱,但当她发现荷默根本无意于组建家庭时,便走向了极端,毒死了情人,并以自我隔绝的方式度过了一生。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对本短篇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女性主义和艾米丽的性格悲剧。女性主义角度强调的是社会的、历史的因素对女性的残害。艾米丽的性格悲剧角度强调的则是艾米丽高高在上、孤寂冷漠的形象以及这形象背后扭曲的灵魂。本文受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启发,另辟蹊径,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给予艾米丽的悲剧人生另一个解释。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聂珍钊教授在2004年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批评方法,是伦理学和文学作品相结合的产物。但文学伦理学批评和伦理学却有本质的不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和个人,它的主要目标是评判。于是,好与坏、善与恶便成了伦理学的关键词。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象则是文学作品中虚拟的社会及个人,它的主要目标是解释,解释一部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结局,或者给既定的事实一个理由。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又不同于道德批评。道德批评虽然侧重的也是文学作品,但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评判虚拟的社会及个人来说教,为现实的社会及个人树立榜样。所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是独立于伦理学和道德批评的一种新的批评方法,是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文学作品的方法。实踐也证明,这种方法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义务、自由意志、伦理困境、伦理选择等都是被经常使用的基本术语。这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术语,在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决定其伦理义务,应该做与不应该做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责任。自由意志是主人公内心真实意愿的表达。在伦理义务与自由意志产生碰撞时,便会产生伦理困境,此时最重要的便是主人公的伦理选择,不一样的选择必然造成不一样的结局,从而推动故事发展。

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小姐的伦理环境是传统且封建的。在南北战争之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取代南方种植园经济,南方的衰败已不可避免。当年最考究的街道、颇有风味的圆形屋顶、带有涡形花纹的阳台等象征贵族气息的设施逐渐被各种工厂车间所取代。艾米丽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父亲自视颇高,赶走了艾米丽身边的所有男性追求者,原因是他认为没有一个人配得上艾米丽,而实际上,她的父亲是在维护那仅存的一点贵族尊严与秩序。在这样一个传统的父权制的家庭中,父亲的权威难以动摇,父亲手执马鞭的形象在艾米丽心中挥之不去。

在这样一个伦理环境之中,艾米丽作为女儿的伦理身份要求她必须顺从父亲的意志。她的伦理义务就是高高在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维护没落的封建秩序。尽管她渴望被爱,但她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她的自由意志被压抑了。此时的艾米丽处在一种伦理困境当中,在伦理义务与自由意志的夹缝中喘息,追求爱与被爱的权利是对父亲的忤逆,顺从父亲的意志则是对自己内心的背叛。这种两难境地足以让艾米丽焦躁不安,但她最终选择了后者,让自己的韶华岁月在沉寂中度过。

艾米丽的伦理义务随着父亲的去世悄然完成,尽管她从此孤独无靠,再无亲近之人,父亲留下的唯一财产也使得她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是为她自由意志的释放得到了一个好时机。恰逢此时,筑路工头荷默·伯隆出现在她的生命中。她大胆地与荷默展开公开恋爱,其高调程度超出了小镇人们的想像,有人认为这是全镇人的羞辱,有人则认为这为镇上的青年树立了坏榜样。但是她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艾米丽勇敢地释放自己的自由意志,与荷默乘着轻便马车出游,头抬得高高地,不亦乐乎。这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艾米丽,一个历经蜕变的艾米丽,一个全新的艾米丽,她在全镇人面前高姿态的亮相正是她独特的宣誓方式,她已下定决心,与旧生活道别,开启自己的追梦之旅。

荷默本来可以成为艾米丽摒弃伦理义务,追寻自由意志的救世主,但历史的发展总不随人意。艾米丽追寻自由意志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她爱上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人。首先,他们的社会背景完全不同。荷默是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代表,擅长社会交际,随便什么时候人们要是在广场上什么地方听见哈哈大笑的声音,荷默肯定在人群的中心。他爱出风头,衣着鲜艳举止高调。而艾米丽是南方种植园经济的代表,从小所受的教育便决定她是一个冷傲固执且不善于表达自我的女子。尽管与荷默公开恋爱时,艾米丽也曾高调出游,试图忽略旁人的冷嘲热讽,但是这对于她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并不是天生的本能,她的骨子里仍旧是那个孤僻的南方贵族小姐。一水一火注定难以相容;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荷默无意于组建一个家庭,他自己承认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和男人们来往,在麋鹿俱乐部消遣喝酒。而艾米丽则是热切地渴望爱情与家庭,渴望爱与被爱,暂时的调情放纵并不是她的初衷。所以艾米丽和荷默注定是两个世界的人。随着街道铺路工程的竣工,荷默的离开已经在所难免,艾米丽的追寻自由意志的努力也注定要瓦解。

在伦理义务和自由意志的强烈碰撞下,随着自由意志的瓦解,艾米丽也走向了毁灭。一次不彻底的反抗终究敌不过父亲对她三十年的影响,她的伦理身份又一次回到了三十年前的传统贵族小姐、封建家长制制约下的女性。在经历了付出与无回报、深深爱人与无情被抛弃的现实后,回到以前的生活已经不可能,最终艾米丽走向了极端。为了留住爱人,她毒死了荷默,让尸体陪伴着自己,同时她放逐了自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就这样走完了生命的旅程。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解释了导致艾米丽悲剧的原因。艾米丽所处的没落封建贵族伦理环境和作为女儿的伦理身份,决定了她的伦理义务是维护封建秩序,高高在上维护贵族传统,艾米丽的自由意志被剥夺。当父亲去世后,她展开与荷默的恋爱,摆脱伦理义务,追寻自由意志,大胆追求被爱的权利。荷默的无意愿最终导致艾米丽自由意志的崩塌,一次不彻底的反抗最终输给了父亲长达三十年的影响,艾米丽也最终走向了毁灭,毒死情人,与世隔绝地度过了余生。

伟大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在于多角度解读性。文学伦理学批评为读者徜徉文学世界开启了另一扇大门。艾米丽这朵玫瑰花的枯萎暗示了南方文明的衰败、封建贵族的没落,但文明的车轮终究向前发展,艾米丽的悲剧也将成为历史。唯一不变的是艾米丽对爱情的执着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参考文献:

[1]  Peter Barry. Beginning Theory-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M].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5.

[2] 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3] 布鲁克斯.小说鉴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 蔡云艳.文学伦理学批评:内涵、目的以及范围[M].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1).

[5] 陈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文学伦理学批评[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6] 冯梅,李正栓,姬生雷.英美文学教程(美国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 陆耀东.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几个问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6(1).

[8]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學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9] 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1).

[10]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

[12]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5).

作者:张婧婧,河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编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自由意志
《羚羊与秧鸡》中的自由意志和伦理身份解读
社会“牢笼”下的悲剧
浅析自由意志对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实验室里的“自由意志”
伊壁鸠鲁眼中的快乐
探析秘书之独立人格
美剧《复仇》背后的西方文化价值观
想象与自由:反思文学价值的一个维度
论《忏悔录》中奥古斯丁的“恶”与“原罪”思想
学领域中的“哥白尼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