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松梓
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赞美之词,人人欣闻。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爱听好话。在日常的教育中,怎样教育学生,这让我想起了赏识教育,作为教师,生活中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点滴成长,而不是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学会赏识学生。
关键词: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赞美之词,人人欣闻。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爱听好话。在日常的教育中,怎样教育学生,这让我想起了赏识教育,作为教师,生活中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点滴成长,而不是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学会赏识学生。赏识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身心需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赏识需要策略。我们老师对学困生的教育需要较高的热情,鼓励、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
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成绩之后,老师心里很高兴,表不表扬?怎样表扬?是大张旗鼓的表扬,还是“怕学生翘尾巴”,粗描淡写地一说就过去了?当学生犯了错之后,老师是大发雷霆,震得学生寒若噤声?还是淡定、冷静,寻根究源,逐步化解,学生知错改错呢?教育的方式不同,效果不同。这让我想到了“赏识教育”。
1、学会赏识。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通过心理的暗示,不断培养被赏识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更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赏识教育是能把爱转化为具体有效的言行,让孩子切切实实感受到爱,充分地唤起自信,激发潜能,主动发展,快樂成长的教育。
作为教师,生活中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点滴成长,而不是学生的错误和过失。俗话说“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斗争;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我们眼中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错误,心中累积的是一座又一座烦恼的大山,“跟你说多少遍了……”,“刚跟你说完,你又犯啦”,“你又没完成作业,再……”,如此多的烦恼,老师的心理想健康都难!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是人,不是神,要脱去“师道尊严”的外衣,走到学生中去交朋友,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可爱之处。当学生把教室扫的干干净净,卫生工具放的整整齐齐,你要表扬(不要觉得是应该的,而视而不见);当学困生做对了一道题,测验成绩有了提高,课堂提问即使是一道很简单的题,你也要不吝赞美之词……表扬无处不在。你眼中看到的是成绩,心中想到的是进步,学生干劲十足,你心情愉快,何乐而不为?
2、赏识需要策略。
生活中,老师在交流时常说:“某某学生一受表扬,就得瑟得不知道姓什么!”这是赏识的错吗?不是。赏识也需要有度,要有策略。什么样的情况下表扬?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表扬?表扬到不到位?这都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探索积累的。
曾经听过这样的课,教师在整堂课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否需要思考,也不管学生回答的是否正确,都以一贯的笑容和语言表达,“太棒了”、“掌声鼓励一下”,学生机械地鼓掌,一堂课下来,头脑中只剩下掌声和热闹,这不叫赏识。所以,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
赏识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身心需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学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其他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赏识要有针对性,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如“你今天卫生区扫的很及时、很干净”,“你回答问题的思路很清晰,声音很响亮,继续努力”,“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等,而不是笼统、空泛地说“好”。同样赏识不能过度,否则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赏识教育要因人而异,赏识是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自信,从而使学生茁壮成长。
3、赏识教育要有耐心。
平时,我们老师对学困生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鼓励、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更加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了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要允许他们重复犯错误,要学会等待,有很多曾经令人烦恼的表现,在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会自行消失。因此,当我们语言上改变不了的时候,我们试着和他们一起参加学习讨论或活动,调动起他们感兴趣的神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欣赏,同时由于老师的加盟,使他们能以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使水平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当我们拿起鲜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是我们自己的手,这就是“送人鲜花,手留余香”吧。你在欣赏学生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愉悦。有人说。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看你会不会运用赏识教育这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灵动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