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域活动中幼幼互动的行为指导研究

2015-06-10 03:54陈小玲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豆豆排序区域

陈小玲

【关键词】区域活动 幼幼互动

行为指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26-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还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区域活动是近年来我国幼儿园普遍开展的活动形式,它以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内容丰富、教育效果显著而备受人们的青睐。区域活动中发生的幼幼互动行为,是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载体,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本身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知识、经验的积累,以及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更新自身的儿童观、教育观,提高专业素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呢?

一、对区域活动中幼幼互动行为的指导现状研究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与人和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指导必须立足于学习和生活实际。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幼互动行为的指导究竟是怎样的呢?笔者经过不定时的观察记录,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类、总结后发现,教师的指导行为主要呈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有效的指导,一种是无效的指导。下面笔者通过具体案例对教师的指导行为做详细分析。

案例1:在益智区,幼儿利用木珠练习排序,很多幼儿练习的是ABAB的排序。这时豆豆排了一个ABBABB的序。她的好朋友立即报告老师:“豆豆做得不对。”教师并没有批评豆豆,而是让豆豆重新排一次给其他小朋友看,并且请豆豆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排序。豆豆说:“我排的序是红绿绿红绿绿。”这时,教师就表扬豆豆:“豆豆这种方法真不错,我们一起来找更多的规律,然后告诉别的小朋友,好吗?”之后,小朋友们就沉浸于找规律的快乐中,很快就学习到了排序的知识。

分析:该活动给笔者的整体感觉是幼儿参与性很广,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介入,让幼儿自主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幼儿积极表达情感,分享经验,最终使幼儿通过区域活动掌握了排序的知识。

案例2:当区域活动“我来排数字,你来打电话”“你来摆卡片,我来记数字,然后再打电话”有秩序地进行时,突然,有幼儿“哇”地一声哭了。询问原因才知道是幼儿间抢着要做某一件事情。教师了解事情的缘由后,并没有批评谁,只是说:“我们一起来玩,好吗?你来摆卡片,我来记数字,他来打电话。”幼儿按照老师的建议,愉快地开展游戏。之后该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懂得:游戏前应该和同伴商量,你做什么,我做什么,而不是大家抢着去做同一件事情。

分析:这是某中班下学期时区域活动的一个场景,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卡片、数字、电话实物的操作下,以及同伴的交流中学习数字与排序的知识。教师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并引导幼儿学会在游戏前分配好角色,以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这样的引导效果远比繁杂的说教要好得多,达到了让幼儿在愉快中游戏、在愉快中掌握知识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指导是有效的。

案例3:三名幼儿在美工区画画。这时,教师来到他们的面前,问:“你们在画什么啊?”一女孩答:“我们在制作游戏牌。”教师:“你要在你的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已经大班了,应该知道这一点。”教师说完,并没有注意幼儿的反应就匆匆离开了。女孩看着另一女孩问:“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啊?”另一女孩:“就是说,你要在你的游戏牌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干嘛要这样做啊?我不明白。”女孩埋怨道。旁边的男孩附和道:“老师说了就要这样做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分析:以上的教师询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该教师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指导目的是什么,也许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询问而已。可见,教师的介入需要根据孩子的需求而定,不能随意干扰幼儿自由创作的空间。

三、研究结果分析

从以上三个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幼互动行为的有效指导一般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以游戏者、旁观者或是指导者身份介入,促进幼儿互动行为的顺利展开。当然,也存在一些无效的指导,主要表现在没有对区域活动进行观察就介入,干扰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且不注重指导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幼儿游戏活动的信心,阻碍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结合平时向园内教师了解到的信息,笔者经过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我园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指导方式以深入指导和一般指导为主,较少出现权威控制指导与被动指导。2.大部分教师的指导内容偏重于知识技能与常规训练,对于幼儿互动的坚持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要求较少。3.有部分教师的指导行为较少关注互动过程,较少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发展水平,关注更多的是互动结果。

四、对教师指导行为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对区域活动中幼幼互动行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应做到如下几点:

1.观察、反思教学,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区域活动中,观察指导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的互动情况,从而分析幼儿的行为,判断指导的适宜性,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在观察中,教师要注意从“面”和“点”两方面着手。在“面”上,观察的是孩子们的兴趣点(喜欢什么区的游戏、喜欢的游戏内容有哪些、喜欢和哪位伙伴一起合作等),以及是否需要帮助、教师是否有必要介入等。在“点”上,观察的是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行为、交往方式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有耐心细致地观察,才能全面把握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互动情况,从而对幼儿做出有效指导。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进行反思,多问问自己“我正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效果?”之类的问题,从而掌握幼儿在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幼儿现阶段的兴趣与需求,“最近发展区”是什么,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缺失了什么,如何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指导,还需要调整哪些活动材料等。

2.为幼儿创设良性的互动环境,提高幼幼互动的教育价值。活动区是由材料组成的,所以材料的投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和幼儿的需要,投放操作性强的材料。如贝壳、蛋壳、鹅卵石、瓜子壳、细铁丝、毛线等半成品,能为幼儿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更容易引起幼儿间的互动行为。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兴趣和热点话题,对班级环境进行预设、创设,让幼儿在有趣的环境刺激下自然形成良性的社会交往行为。此外,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心理互动环境,积极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主体意识,提高幼幼互动的教育价值。

3.运用好教师评价,同时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当区域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通常会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幼儿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固然重要,但是让幼儿形成自我评价能力也非常重要。如区域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交流活动成果,这有助于幼儿加深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形成乐于与同伴分享、合作、交往的积极情感。

区域活动中的幼幼互动行为不仅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开始,也是师幼互动关系的继续,此时的教师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指导既需要教师观察、反思教学,还需要为幼儿创设良性的互动环境,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最终形成师幼关系健康和谐发展的态势。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豆豆排序区域
排序不等式
自由自在的豆豆
恐怖排序
节日排序
豆豆过夏
唐豆豆的意外惊喜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
我是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