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芳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便深刻的诠释了我国古代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人把“天地君亲师”写在大红纸上,磕头顶礼,以示对教师的尊敬。而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甚至可以成为朋友。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东西方文化充分交融,网络渗透到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活中后,师生关系又有新的变化。本文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探究新型师生关系模式。
一、90后学生特点
通过观察历届90后大学生和各类媒体关于90后大学生的报道可知,90后学生具有以下一般特点:
(一)90后的学生好奇心强,知识面广
90后的学生几乎没有不会电脑的,在网络世界里,学生的知识面被极大的扩张了。QQ、微信、微博、网游等等充斥着学生的大脑,上课玩手机刷朋友,下课玩游戏、看电影电视、网购等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上经常看到教师针对学生玩手机采取的“妙招”。
(二)90后的学生追求时尚,张扬个性
很多教师感叹自己的手机没有学生的手机好,衣服没有学生的品牌知名。通过调查可知,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的学生会不惜花四五千元购买苹果手机,以现有的物价水平核算,足够一个大学生三个月的生活费。走在大学校园里,发型潮流、衣着时尚的大学生比比皆是。
(三)90后的学生懒惰,散漫成性,自以为是
他(她)们在家里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宠爱得不得了,或多或少都有懒惰的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课堂上不动笔的学生有,不交作业的学生有,甚至不带课本的学生也有。有的学生迟到,有的学生旷课,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说话。
(四)90后的学生重物质,轻感情
同学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对待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要求物质回报。比如说老师安排学生做义务劳动,几乎没有学生会参加,只能强制摊派。
二、建立高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吸取高校师生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师生关系发展的需要,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模式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坚持“教师-学生”双主体
按照现代主体性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途径,是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自我学习的主体,他们共同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两端,相互建立起交互作用的共同体,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通过直接交往所建立起来的交互主体性关系。师生关系是主体间关系。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模式要遵循教师—学生双主体原则。
(二)坚持师生情为主的原则
师生情与亲情、友情、爱情一样弥足珍贵。高校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建立浓厚的师生情。这就要求教师把真挚的情感投入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之中,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实事,热爱每一个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可爱之处,我们不能用学习成绩这单一的评价标准去看待学生,而应当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评价全面地看待学生。同时要求学生把教师当亲人当朋友,对教师充满崇敬和热爱。尊重教师的人格和权利,尊重教师的劳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听从教师的指导,服从教师管理,学习教师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协助教师做好有关的工作,正确友善地看待教师缺点和不足。
(三)坚持“生、师、校”三方全面发展的原则
著名的教育学家洪堡曾说,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个性。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就学校的发展而言,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就教师发展而言,是学校从教师的自身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角度,坚持以教师为本,不仅要为教师创造有利于工作和生活的良好条件,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劳动价值,关心他们的利益与发展,尤其在要从教师未来发展的角度构建教师评价新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只有这样,广大教师才能将满腔热情倾注于教育,把教育工作真正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把教学当成一种乐趣,在与学生思想和情感交流中,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起良好的師生关系。就学生发展而言,就是要注重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学生思想意识中的问题,以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评价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通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给与学生引导和帮助,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模式类型
高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要突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鼓励师生之间相互学习。本文在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三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一)“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不仅要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以朋友的平等身份,以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影响学生,像朋友一样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这样才能克服意识中可能存在的诸如师尊生卑等一些旧的思想观念对师生关系的不良影响。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生理、知识、个性、能力等都处于发展之中,教师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平等的理念前提下,这种平等关系中师生各自角色和责任是不同的,教师肩负着育人的职责,起着组织、引导、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从传统的权力中心走出来,并不意味着教师权威的消失,只是这种权威不是来自于教育制度赋予的教导地位,而是靠在教育活动中、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中,显示出的高度的知识素养和丰厚的专业学养来实现。
(二)“互动交流“型师生关系
根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废止以“接受学习”为基础的灌输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代之以“互动”教育的新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学生与教师沟通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获得教师对自己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的指导,以期更好的完善自己,更好的成长;其二是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也主要通过这种目的性价值而实现,即师生交往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发展,通过交往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升华。在校园生活中,除了与同学沟通接触外,高校学生最重要的社交对象就是教师,学生希望促进沟通和了解、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期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必须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高质量的沟通、学生的积极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主要还是采取课堂、讲座等一对多的方式,事实上学生更愿意通过博客、BBS、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因此高校要运用多种沟通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媒体,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满足师生交流沟通中对不同媒体形式提供不同的沟通方式的要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传达消息、动态,引导网络文明建设,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通和多元。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认识状况个体差异性较大,师生可选择个别沟通的方式,一对一进行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进行交流。要将个别沟通交流和小组沟通交流、专业沟通交流结合起来,课堂和讲座等可以说是师生间的专业交流沟通,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是单向的传递,因此要开展多种课后专业实践活动,随着活动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了解逐渐加深,友谊随即增长,普通师生关系可以转化成知心朋友的关系。
(三)“共同发展”型师生关系
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而开展的。通过知识共享来运用集体智慧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师生的應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圣人无常师,大教育家孔子也曾先后向许多人请教,曾“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学位如此高深的教师拜七岁的小孩为师。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认为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长处,虽然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要强于学生,但在某些方面,教师不一定就比学生强,即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能者为师是孔子的为师之道。有许多学生在一些方面超过了老师,老师该向学生学习的地方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不耻下问”,以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作为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游刃有余,才能使自己具有吸引力而让学生信服。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教师在尽为师之责的前提下,师生相互学习,学生要虚心向教师学习,同时又要敢于超越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