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
摘 要: 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翻译的过程涉及源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解码及目的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编码,是两种文本之间的转换。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都是语言在不同具体环境下的动态应用,是连贯性的话语,而语篇的脉络结构是英汉翻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本文基于主位理论,系统论述了行文结构的推进在翻译中的分类模式及相应的翻译对策,旨在帮助译者清晰理解翻译中的译文结构,把握好译文的衔接与准确性。
关键词:主位理论;英汉语篇翻译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利用句子组成语篇传情达意,建立联系。然而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停留在两种语言的字、词、句层面上,研究脱离了具体的语境,不能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20世纪60年代末,现代语言学借助于哲学、行为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构建起一个新兴的语言学分支——语篇分析,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研究的诸多领域。当语篇分析与翻译结合时, 翻译研究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研究领域的视野得以扩宽,展现出新的活力。比如, 对于翻译标准, 不论是从汉唐的“文”、“质”之争,到1898 年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还是从1951 年傅雷提出的文学翻译的“传神”论, 到1964年钱仲书提出的“化境”之说, 都是词对词, 句对句的对等翻译, 致使译文呆板、生硬, 甚至歪曲原文。敏雅尔-别洛鲁切夫认为, 从语言构建功能来看, 翻译的总体取向应是一个不能分割, 具有相对独立性, 能够单独处理的连贯言语片段——语篇。语篇的句子结构形式直接反映了原作者的思维形式,但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和汉藏两个不同语系,使得两种语言在句子和语篇结构方面产生许多差异, 给英汉互译带来困难。
语言的翻译必然涉及到译者对原语语言单位的分析和理解以及对目的语的重构,故翻译时应按照交际中的信息变化规律来分析话语内部的组合规律。语篇信息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旧信息的相互作用展开的,即通过主位(Theme)- 述位(Rheme)在语篇组织中的排列组合不断连续推进得以展开。在谋篇中,主位推进模式与主位- 述位有着直接的连带关系,主位- 述位的正确使用,有助于语篇的连贯,衔接的紧密,是译文更贴近原文表达,真正做到功能与效果上与之相当的翻译。
一、主位理论、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翻译
(一)主位与述位理论
主述位结构(theme-rheme structure)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概念。早在篇章语言学形成之前,布拉格学派的发始人马泰修斯于1939年根据语句中的信息分布情况以及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对全句意义的不同作用把每个句子分成三个部分,即主位、述位和连位。他提出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在交际中充当论述的起点,是已知的;述位是话语的核心,是说话人对主位要讲的话,是新信息;连位则是主述位间的过渡成分。20世纪的后半叶以来,话语理论的发展逐渐将三部分合并为现在的主位和述位。
翻譯只有在充分分析译出语的主位-述位这一信息结构下才不至于受到语言特点的制约。英语一般主语突出,被称为主语主位语言,通常拥有严格的SVO 结构。据统计,在现代英语中,有高达83%--97%的句子是SVO句型,首位的都是主语,可见主述位和主谓结构具有极高的相关性。英语的主位大部分情况下和主语重合。汉语也属于主谓结构,但最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提出不同看法,赵元任指出汉语句子中主语和谓语的语法意义是主题(topic)和述题(comment),而不是英语句子中的动作者(actor)和动作(action)。英语的主位结构受主谓结构和句法结构限制,其标记性比汉语明显,更容易被区分;汉语是一种话题突显的语言,较英语而言更接近主述位结构,其主位的选择灵活不拘泥于形式,而且汉语主位常是话题主位。具体说来,两种结构都是以语义切分为基础,将句子进行二分,其主位或话题都可以用多种词性表示,主要区别在于英语的主述位结构语序固定,重形合,主位有单项复项之分且不可省略;汉语的主题评述结构语序自由,重意合,话题唯一且可省略。在语篇翻译中,弄清原文的主述位结构不仅对译者把握原文的准确度有益,同样也有助于翻译过程中再现原文风格。
(二)主位推进模式
捷克语言学家F.Danes认为, 篇章的真正主位结构是指主位的衔接和连接, 它们的相互关系和领属层次, 以及跟段落、整个语篇和情景的关系,这种复杂的语篇关系被称为“主位推进程序”。 新的信息说出后,立刻变为已知信息,成为下一个新信息的起点,一旦这个新信息被说出来,又成为已知信息。如此循环不断,由一系列围绕一个题目的若干语句组成语段,再由若干语段组成语篇,直至成为一个表达完整意义的整体,这种连续性发展叫做“主位--述位推进模式”。Danes 提出了五种常见的模式:简单线性推进式,连贯主位类型,派生主位推进模式,分裂述位推进式和跳跃主位推进式。在我国较早介绍这方面问题,比较受推崇的是徐盛恒的划分,相较于Danes侧重形式的划分,它更注重语义的连贯和推进,划分清晰,简洁明了。他对语篇中话语的推进模式做出了四种最基本的
区分:
(1)平行式:亦称主位同一式,主位相同,述位不同,带有发散性特点。
公式:T1———R1
T1———R2
T1———R3
例如:My brother(T1)is in Australia(R1).He(T1)has been there for six months(R2).He(T1)is an engineer(R3).He(T1)is working for a big firm(R4).
在这一语段中,四个句子的主位都是my brother(T1),语段从in Australia(R1),for six months(R2),an engineer(R3),和 work for a big firm(R4) 四个不同的方面介绍同一人物,主位同一而述位不同。汉语中也有相同的模式,大体也具有与英语相同的功能,如果译文不按照这一模式来译就会影响正常的交际,使听者感觉别扭。除此之外,英汉两种语言又有各自的表达习惯, 对同一类型的推进模式, 英语往往借助于代词的照应或定冠词的使用, 而汉语则强调语言连贯, 尽量避免代词重复, 经常以省略或简化主位词语的方式进行表述,因此为了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时语段的后两个主位最好省略,可译为:“我哥哥(T1)在澳大利亚(R1), 他(T1)在那儿有六个月了(R2),担任工程师工作(R3),为一家大公司服务(R4)。”
(2)集中式:亦称述位同一模式,主位不同,述位相同,带有聚集性特点。
公式:T1———R1
T2———R1
T3———R1
例如:Crafty men (T1) condemn studies (R1), simple men (T2) admire them(R2≈ R1), and wise men (T3) use them(R3 ≈ R1) .
这是弗朗西斯·培根在《论学习》中的精彩句子之一。原句主位不同,三个分句结构平行,对仗工整,各自的主位即主语Crafty men,simple men 和wise men在结构上近似相等却意义不同,用于描述对学习持不同态度的对象。由于英语多用代词,此处them 指代studies,所以从结构和意义上讲三个并列句述位一致。王佐良将其译为:有一技之长者(T1)鄙读书(R1),无知者(T2)羡读书(R1),唯明智之士(T3)用读书(R1)。译文中有一技之长者,无知者,明智之士为三类不同的人,述位同为读书,原文与译文结构近似相等,很好的抓住了原文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的特点,基本再现了培根写作的风格。
(3)延续式:亦称直线延续式模式,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是后一句的主位。
公式:T1———R1
T2(=R1)———R2
T3(=R2)———R3
例如:
前一代的流血犧牲(T1),为这一代青年学习和工作开辟了无限广阔平坦的道路(R1);这一代的勤劳辛苦(T2 ≈R1),又在为幼小一代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环境(R2)。
直线延续模式是英语语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推进模式,这种递进的模式同样适用于对汉语篇章的翻译,因此可以按照这一主位推进模式翻译为:
The blood-shed sacrifices of our last generation(T1) have opened up a vast ,even road for the study and work of the young men of today(R1). The hard work of this generation in turn(T2 ≈R1) is creating a still happier and more beautiful environment for the younger generations(R3).可以看出,原文和译文保持了结构上的基本对等,这种层层推进的模式将原文的信息清晰明畅地再现出来,既保持了译入语的语言风格又重现了原文的递进关系。
(4)交叉式: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
公式:T1———R1
T2———R2(=T1)
T3———R3(=T2)
例如:
The play(T1) was interesting(R1), but I(T2)didnt enjoy it(R2=T1). (3)A young man and young woman(T3) were sitting behind me(R3)··· (4)I(T4)turned round and looked at them(R4=T3),(5) but they(T5)didnt pay any attention to me(R5=T4).
第一句的主位 the play (T1) 成为第二句的述位it (R1);第三句的主位 a young man and young woman (T3) 变为下一句的述位 them (R4);第四句的主位I (T4 ) 变为最后一句的述位 me (R5)。这种交叉模式使语篇中的语句一环紧扣一环, 前后连贯,结构紧凑, 且语句错落有致, 整体感很强。在翻译这种模式的英语语篇时, 汉语仍然可以保留英语原文的这种交叉模式。因此该语篇可译为:戏剧表演非常精彩, 但我没有尽兴去看,一对青年男女坐在我身后……我背过身去看他们, 可他们根本不在乎。
二、结语
在很多情况下,语篇的推进不是单一模式的叠加,而是多种模式的合成。在文学作品中,形式本身就传达着一定的语篇含义,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效应如美国诗人 E·E Cummings 的诗歌 Little Tree 等在结构组织上区别于常规篇章的手法使得语言的形式得以凸显,显示出语言本身独有的特点和功能,但这同时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对译文的组织框架不同,读者产生的理解也就可能不同。只有对语篇的内在主述位推进框架清楚理解才能将形式这一暗含的意义表现出来,翻译出成功的译文。作为原文解码和译文编码的有效方法之一,主述理论的应用无疑对篇章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向群,吕俊. 翻译学导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2] 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3] 钱歌川. 翻译的技巧[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4] 张大群. 主位理论的新发展——篇章格律研究[M].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