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立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新起航,中阿合作迎来了新机遇。对阿拉伯语方面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高职院校阿拉伯语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的区别在于,高职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即,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通过教学各个环节的学习,是具备基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相应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
但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阿拉伯语专业培养出来毕业生还没有达到企业行业的要求,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对“高职院校阿拉伯语专业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中,分别对高职院校实习生(和毕业生)和阿拉伯公司管理人员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回收的20份学生问卷中,82%以上的学生提出了自己阿拉伯语口语沟通能力不足,应根据实习和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加强阿拉伯语口语训练。而在回收的10份企业问卷中,90%的阿拉伯公司管理人员表示招聘时最注重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与沟通能力,有86%的调查对象指出外语沟通能力比单纯的专业知识更重要。
因此,在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的阿拉伯语专业能力外,阿拉伯语专业的口语沟通能力成为培养的重中之重。
以下就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阿拉伯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教材的选用上。目前国内高校多选用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版的适用于本科教学的阿拉伯语教材(前三册)。显然,这类教材的编写并没有针对高职高专的学生,缺乏职业教育的倾向性。但是,目前国内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阿拉伯语专业的教材,确实令人十分遗憾。
2.在师生的比例上。目前本科院校大部分都得到国家教育经费的补助,而一般高职院校在缺乏经济支撑,同时面临生源竞争的情况下,导致一味地增加招生人数,而忽视了师生比例的合理分配。所以,在高职院校阿拉伯语语专业,30人以上的大班授课现象比较普遍。这直接导致了单个学生口语锻炼机会的减少。
3.在考核形式上。大多数学校都以笔试为主,忽视了口试给学生带来的能力效果。即便有些院校加入了口试形式,但提前给出题目范围,以两人对话的形式进行考核的方式较为多见。这种考试形式过于单一和僵化,并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多方面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考核的效果。
4.在师资力量上。在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是一大弱项。很多老师都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对本专业在职业岗位上的需要并不清楚,口语中的高频词也不清楚,对职业教育的引导缺乏认识和教学手段。虽然在之前的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经验,但从总体情况上看,对职业教育教学经验还是不足,所要培养的人才定位不明确,导向不清晰。
在对高职院校存在的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的了分析后,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以下的建议:
首先,编写适合高职院校的、有职业特色的教材。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其教育内容也应该与一般高等教育区分开来。高职院校阿拉伯专业的教学内容除了可以满足一般的日常生活沟通外,更要结合特定的职业场景和职业特点进行编写,例如:谈判、介绍产品等方面。在训练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实际工作内容。
第二严格控制师生比例。虽然高职院校压力较大,面临种种危机。但是小语种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必须严格控制师生比例,专业课程必须小班上课。特别是口语、精读、翻译、写作、听力等专业必修课,在上课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每个学生张口说话、个别训练的机会。
第三强化口语考试。与本科院校阿拉伯语专业比较重视语言理论基础不同,高职院校的阿拉伯语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应该把对学生口语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体现在考核方式上,首先,在对学生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上,可利用笔试、口试等多种考试形式的综合考核,并且应加大口语考试分值所占比例。其次,在口语考核上应该采取多种考试形式和内容,例如:两人对话、看图说话、演讲比赛等多种方式。既考了试,又可以从多种角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也锻炼其用阿拉伯语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第四创造教师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在众多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学术氛围和竞争机制,不仅造成了整体师资队伍薄弱,而且很多教师的进取心、责任心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实行小组责任制,形成班与班之间竞争,学生学习效果的对比可以直接给责任教师小组施加压力,从而促使任课教师积极进取,主动充电,以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外语能力,是一种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外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要使学生张口会说,能与人交流。阿拉伯语也是如此。作为高职院校的阿拉伯语专业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开口说话,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在丝绸之路的新航线上,在中阿合作的新机遇下,利用好阿拉伯语这个工具,努力地去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王鸿雁,《改革外语口语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3期。
[2]姜旭,《大学外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9期。
学子·上半月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