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清
思维导图最大的特点在于采用结构化的放射性思考模式,充分发挥左右脑的天赋智能,符合大脑的结构倾向及运作的方式。因此思维导图被誉为强力学习、记忆和思维训练方法,能大幅提升人们学习效率以及快速掌握新事物的能力。本文分析了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总复习习题课中的设计原则。
一、师生角色转变原则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关于教师角色有三处:
1.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 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不能主宰整个课堂,形成绝对的权威,思维导图正是为师生角色关系转变提供了条件。导图的设计呈现是和学生的课堂反应、目前的知识掌握状况建立关系,让学生的思维状况在导图中得以体现或者充分逻辑说明导图的由来。出于对学生现状的考虑,在习题课教学中的导图设计,不是一开始就是正式解题的思维导图,而是会提前有个相关联的知识导图,这样既需找到了解题的根,巩固了知识,也会显得解题的突破过程不那么突然,让学生更易于掌握。为了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可能在导图设计中,学生不一定能想到,教师在设计时要简要道明原因,或者说明为什么怎么想到这样设计的,让做到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习题中的导图设计,最清晰的一点是题设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二者有怎么样的联系或者怎么样建立联系?用问题的任务或者说目标来驱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所以在导图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该因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往会学进行转换。
二、个性化原则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文研究的是思维导图在习题课中的应用研究,就需要明白习题课教学中需要讲练结合,需要在每个问题讲解前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过程,所以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当学生参与进来后,每个学生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那就需要思维导图设计能考虑到个性化原则,但是每个问题的教学不可能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个导图,这个时候能补充做到的就是教会学生设计自己的思维导图。简单来说就是老师自己会设计并且也需要教学生设计,在每个人的设计中,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每个导图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最关键的是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准确的解决问题,做到合适与实用,同时也做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教育。前面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强调导图的个性,适合自己个性的就是最好的。教师在思维导图的应用过程中,是为了使教授内容的过程便于学生接受,而学生接受之后也可以进行自我调整,方便自己掌握和回顾。在听课做笔记的时候从模范阶段入手,逐渐形成自己对学习内容中呈现的导图的理解风格和应用分格。
三、关键字原则
这里说的关键字,也就是某个问题的简要缩写的一个提示,表示的是核心的内容。思维导图中关键词选用原则是尽量少,最好不超过6个字。它对学习者的起到思维节点的重要作用。比如第一印象会首先在自己大脑中搜索定义域的求法到底怎么求,首先会起到一个辨别诊断作用,明白自己是否掌握该部分内容,这样如果不知道该部分内容也可以去重点突破,如果已经知道就已经达到目标。而且还可以对定义域的求法及其他的内容进行发散,除了具体函数定义域的求法外,还有抽象函数定义域的求法及求解定义域在其他相关内容中的应用。所以关键词起到以厚化薄、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还可以起到辅助诊断学习的作用。
四、关联联想原则
思维导图本身的优势就是平衡调动左右大脑,利用关联联想把学习内容变成动态形象的画面,应用于习题课教学中,因为这个时候的学生已经进行完新课的学习,大脑里面不是一片空白,利用关联联想会较快地找到解题突破口,解题关键点,但联想也是赫尔巴特所经营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环节,让习题提供的题设和自己的知识经验建立某种关系,从而形成习题课教学的突破。
在具体关联过程中,可以是从关键字的字面意思进行关联联想,关联联想原则,关键字的选择很重要,要做到形似字义同,且读上朗朗上口更佳。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大邹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