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何以近“文心”

2015-06-10 05:41钱丽
学子·上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招牌菜老照片我心

钱丽

文本细读,最早是一种源于英美新批评派的文学批评术语。当“文本细读”进入教学语境,就成了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所谓的“文本细读法”,即以文本为中心,将解读重点聚焦到文本本身,从文章语言和内在逻辑结构中去寻找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深刻意蕴。

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文本展开的互动探究活动,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建构认知和阅读的技巧和能力,使学生能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文本背后的深意,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可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却感受到了一种无奈: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往往急功近利、肢解文意。在阅读文本时,大部分学生总是匆匆浏览,急切答题,以至于断章取义,曲解文章主旨。

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此类现象,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着力呼吁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文本细读”,避免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教师在倡导“文本细读法”时,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笔者谨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粗浅的尝试:

一、沉潜静思——改善学生阅读心理

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家H.R尧斯说过:“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使命没有它的接受者的主动参与是不堪设想的。”阅读本质上就是一种个体对文本的自主认知活动。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率先纳入考虑范围。

而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的阅读习惯却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表现出了极强的功利性和盲目性。这种不良阅读习惯具体表现为:学生在阅读时,粗略地泛读文本,不求深入咀嚼语言文字本身内涵;阅读一篇文章时往往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抓住某个点就轻易对文章主题下定论;阅读往往停留于文章表层,缺乏深入思考探究本源的能力。

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首先从改善学生阅读心理做起,唤起学生内在的阅读渴望,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沉潜静思”的阅读习惯。

“沉潜静思”,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专注于文本,把心沉淀下来,克服一切干扰阅读的杂念。学生的常态阅读是无意注意,而文本细读需要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优化阅读习惯。因此,在学生开始阅读前,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暗示和铺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沉下心来品悟文本。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招牌菜》时,先以题目为抓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题目下定义。此举一出,学生纷纷响应,都迅速思索起来。有学生说:“招牌菜就是一个饭店的特色菜、很好吃的菜。”有学生说:“招牌菜是一个饭店里的主营菜系,客人也会因其特色而点。”还有学生积极补充道:“一个饭店如果招牌菜做得好,那客人自然会慕名而去,百吃不厌啊!”……短短一分钟的思维启动,已经让学生的心思完全聚焦到了文本上来。接下来的阅读就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了。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沉潜静思”的阅读状态中来。学生对“招牌菜”感兴趣了,就会集中精力去看文章中的“招牌菜”是什么,进而关注到本文的主人公水兰——做“招牌菜”的人,最终感受到水兰身上的可贵品质。在这样的阅读氛围里,学生就能带着一种轻松而投入的心理去亲近文本,体悟文本想要传达的精髓。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寻求种种“妙招”来“制胜”,帮助学生消除和陌生文本之间的“生涩感”和“隔膜”,改善学生的阅读心理。经过多次积极暗示,学生就能渐渐增强阅读体验,对于以后碰到的新文本不会再无所适从,而会积极尝试寻找“突破口”。事实上,学生只要能够做到“沉潜静思”,细读文本,那么他们大多都能游刃有余地应对高中阅读中的绝大多数文本。

二、以文解文——把握文本内部规律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直面文本,做到“以文解文”,即锁定语言文字本身,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本身内容把文章读懂,而没有必要做出过多的个性化解读,以及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过度的拓展分析。

文章本身是文字与文字的串联,因此阅读最首要的是要读懂语言文字本身的含义,把握字词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从而感知文本的行文思路、结构方式。文本的内部规律就是隐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通过对语言文字细致的品读,就能“呼之欲出”了。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无须调动太多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从而偏离阅读的方向。

例如学生在阅读俄国作家高尔基的《乌米》这篇小说时,出于对外国作品的陌生,在理解文本时,加入了太多自己的主观臆断。有学生在阅读感悟中写道:“文章主人公乌米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歌声来表现的。她的歌声充满忧伤,她的丈夫和孩子在海上遇难了,她守候在海边,那么的痛苦无望。”另一学生评论说:“家人的遇难对乌米的打击是巨大的,从此她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孤苦无依的守望在海边。”……像这样“一边倒”的阅读感悟时不时地进入笔者的眼帘。大多数同学都看懂了主要的故事情节,沉浸在对乌米悲惨命运的同情中,而忘记了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搜寻表现人物情感的“蛛丝马迹”。这样的阅读方式是阅读的“致命伤”。其实,按照文章的自然段落去品读,人物的心理是显而易见的,关键的词语很容易找到。文章开头提到乌米的歌声是“心事重重”的,第二处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柔肠百转的怨诉”,继而提到“幽思漫漫的歌声”,最后文中说:“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文章的主人公形象就相当明朗了。乌米是个命运悲惨的女人,可是却始终心怀希望地生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具体体现在对文本语言文字的仔细研读上,就文论文,不任意东西。在研读文本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启发学生采用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快速把握文本经络,对表现人物形象或主题之处重点圈点勾画,从而警醒学生不要“跑偏”了。

三、以心契心——展开心灵探寻深意

“以心契心”,就是说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引导学生用自己细腻的心灵触角去探索作者创作的心灵空间,从而能触碰到文本的“内在灵魂”。“以心契心”往往适用于阅读难度较大的文本。这类文本的主题往往高远深奥,并不是读懂了文本的语言文字就能窥见一斑的。有些文本甚至显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抑或是主题指向比较委婉曲折。

例如笔者在批阅《老照片》的阅读练习时,发现好多同学都能理清文本思路: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小五子一家祖孙四代保护“老照片”的光辉事迹。可是涉及主题探究时,大多数同学都觉得难以揣摩。有同学说:“保护老照片,是因为小五子一家珍爱这些摄影作品,表现出他们对回忆的重视。”还有同学认为:“小五子一家保护老照片是出于爱国,因为文中提到国内外有钱人来高价收购,可是小五子坚决不卖。”……同学的思考要么停留在文本表层,要么人为“架高”了主题。在讲评时,笔者给予同学们这样的引导:“同学们,文章时间跨度很大,从慈禧老佛爷还没死的清朝末年一直写到当代。假如你就是小五子,你收藏的仅仅是一段家庭回忆吗?”同学们陷入了沉思。笔者继续说道:“尽管年代阻隔,心与心却是共通的,即使屡遭打压,小五子一家都拼命保护老照片,等待老照片主人的后代到来,这是怀着一份怎样的信念?”在这样的启发下,有同学开始做出回应:“老师,我认为小五子一家守护老照片,也是在守护一段历史。他们知道,今日所拍下的情景必将成为后世的珍贵史料。”同学们都深表赞同。还有同学站出来反驳之前同学的“爱国论”,他说:“小五子太爷当年从老外那学习拍照,后来又取走了老外的照相机及照片,藏了起来。我认为他应该是要帮老外保管财物,以后再归还其后人。物归原主乃人之常情嘛!”笔者趁热打铁说:“将心比心,小五子一家保护老照片并归还老外后人,体现的是人性中的诚实守信啊,他们的意志历经磨难而不动摇,面对金钱也不改变,真是难能可贵呀!”这是一次艰难的探索,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当语言文字本身对主题的指向不明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展开自己的心灵触角,去走近人物,走近文本,从而对主题做出合情合理的解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沉潜静思”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阅读品质。学生只有抚平了内心的繁杂与喧嚣,方能进入高效的阅读境界。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细读文本,“以文解文”,感悟语言文字之美。在心灵的维度上,“以心契心”,让心灵之花随着文本优雅绽放!

参考文献:

[1]陈慧敏,文本细读:关键是找到入口[J],教学与管理,2009.7,45-46页

[2]黄沼锋,立足于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2013.11,88-89页

[3]昝娟娟,论阅读教学中的智慧点拨[J],语文教学之友,2011.8,19-21页

[4]薛薇,浅谈文本细读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09.9,76页

猜你喜欢
招牌菜老照片我心
如何把时评漫画做成纸媒“招牌菜”
Parcourez la Chine avec des notions de chinois
老照片
餐饮业“招牌菜”营销策略探析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我画我心
我画我心
我画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