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栋
知道洞庭湖,始于50多年前读初中时。语文课本上的《岳阳楼记》,老师是要求背诵的。范仲淹对楼本身着墨寥寥,而多写洞庭湖,“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给我印象颇深,滚瓜烂熟地背会了,对岳阳楼的面貌不甚明晰。
及至有机会,到地处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的岳阳旅游,登楼领略东望匡庐,西临洞庭,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风景时,那“四渎长江为长,五湖洞庭为宗,江湖之胜,巴陵兼有之”的胜景,震撼人心。然胸中所念,仍为宋代范仲淹那行行金玉、字字珠玑的《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时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留下了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相继登楼吟咏的绝唱。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景观,有声有色,充满活力。一个“平”字,写出八百里湖水的浩渺,一個“混”字画出水天的浑涵,“蒸”“撼”二字则捉住了洞庭内在的磅礴气势和外在的煊赫声威,遂为咏湖名句。而广为传颂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实为李白的得意之作。“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诗人登楼俯视下界所见之辽阔,仰视天宇所见之感怀,极言岳阳楼之高耸,叙写突然遇赦获释后的乐而忘忧、酣饮畅快与旷达胸襟。
古人对登楼观湖的诗句,就诗的思想境界、人格光辉、艺术造诣及对后世影响等各种因素综合评价,认为,首屈一指的当数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千古绝唱,作于唐大历三年岁暮。时年五十七岁的诗人,饱经忧患,身染重病,右臂瘫、左耳聋,又逢国家风雨飘摇,万方多难。当他有幸登临渴慕已久的岳阳楼时,情感就极为复杂,笔下情景犹如八百里洞庭一样千汇万状。开首“昔闻”起题,“今上”接应,单刀直入,一虚一实快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接写登临所见,以气吞云梦的胸襟怀抱和熔铸万物的煌煌巨笔,绘出洞庭汪洋,将吴楚相隔,天地日月出没沉浮于浩波之上,卓然光掩前人。转笔由浩茫宇宙一变而为凄苦小舟,诗境阔狭顿异,魅力摄人心魄,“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难怪岳阳楼有一名联,慨叹“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心”。
登罢岳阳楼,再瞻仰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其秀美身姿和丰富内涵,为岳阳楼增色添彩,令人感慨万千。岳阳楼旁还有不少前朝遗物。“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其“铁枷、铁梢、铁鼎”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不仅供人观瞻,且可引人探究,发现辉煌的历史渊源。
旅游岳阳,满怀豪情而去,匆匆浏览胜景,恋恋不舍而归。想伟大诗人屈原《九歌》中的《湘君》首四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将人物的行动、表情、思绪与周围的景物、气氛、情调揉为一体,实为咏洞庭秋色的绝唱。而唐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则描写了君山隐于洞庭烟波之中,在那横无际涯的环境里,月色给洞庭、君山涂上了神秘的色彩。
岳阳楼载誉古今,自与历代能工巧匠凭聪明才智使之在力学、建筑学、工艺学和美学方面取得的惊人成就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有关文人的艺术创造。景以人传,文心雕楼。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表达了一种辽远开阔的视野和磅礴阔大的胸襟。诗词配以匾额、楹联、佳对,不仅能装饰门墙、点缀堂榭,表达建筑物主人的意图、情感,再加上幸有历代丹青好手精心制作的书法雕刻传世,更显示出画龙点睛、余韵悠长、烘云托月、丰富景观、唤起联想,增加诗情画意等独立的文学意义与美学价值,使我们今日方得窥其往昔倩影。
观景思诗赋,回望“八百里洞庭谁在眼,五千年历史再回头”的世事沧桑,实实让人感慨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