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女性、家庭文化主题解读

2015-06-09 13:35赵丽莉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女性家庭

摘要 托尼·莫里森是一名杰出的非裔女性作家,该作家的小说作品侧重于非裔女性形象的描述。小说《最蓝的眼睛》主要描述在白人文化这一社会背景下,黑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作者从独特的视觉角度出发,向读者以及社会展现了黑人的诉求。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经历,具体解读作品中所折射出的女性与家庭文化。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 女性 家庭 文化 主题解读

《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也被称为黑人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品。该部作品中将黑人女性的落魄生活面貌全面地展现出来,人物特点比较细腻,其思想价值影响深远。作者笔中的女性十分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即便茫然无措也不忘追求自身认同感。在白人文化的影响下,黑人女性有所迷失,有些女性分不清思想价值观念,使得黑人家庭面临巨大灾难。

一 托尼·莫里森简介

托尼·莫里森是一名黑人女性作家,拥有较高的文学造诣,作品好评如潮,《最蓝的眼睛》是她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对美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影响力十分深远,特别在女性主义学者中反响更加激烈。托尼·莫里森凭借自身的深厚文化功、娴熟的描写技巧逐渐变成文学巨星。《最蓝的眼睛》主要讲述黑人女孩佩科拉的生活。她与其她黑人女孩相同,外表平庸。在上世纪40年代,佩科拉遭到周边人的欺负和排斥,生活非常痛苦。更让人气愤的是自己的父母给予自己的关爱非常少,父亲没有具体的工作,每一天游手好闲,最终变成了一名暴徒,并将佩科拉,并未成年就已怀孕。从母亲那里几乎也不曾得到过任何爱,佩科拉认为蓝眼睛是导致这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她认为如若拥有和白人相同的眼睛,则自己的生活可能会截然不同,父母之间也不会无休止的争吵,自己更不会遭到同学的嫌弃,如若拥有和白人相同的眼睛,自己将会变成一个幸福的公主。最终,佩科拉幻想出自己拥有一双和白人相同的蓝眼睛。在1977年,史密斯对白人文化发出攻击,这在学术领域引起了较大的效应。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对传统女性主义进行严厉批判,同时,对黑人男性文艺理论进行否定,也对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探讨,这表明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式出现。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与黑人女性主义相关的讨论中,并出版与之相关的各种书籍,从此之后,黑人女性主义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因黑人女性一直面临着性别与种族的双重压迫,相关批判除涉及文学外,还关心生存权。《最蓝的眼睛》将佩科拉以及其他黑人的痛苦和不幸的生活遭遇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向读者展现了勇敢、顽强的黑人女性主义。笔者将围绕黑人女性主义,对《最蓝的眼睛》所蕴藏的女性、家庭文化进行深刻解读。

二 女性文化解读

在黑人社区中,大部分家庭都会把白人价值观内在化,而事实上,在上世纪60年代,处于这一时期的美国,在黑人社区中充满此种气息,这使得黑人遭受着迫害。大部分黑人都憧憬这白人文化,逐渐轻视自身价值观念,在黑人社区弥漫着浓厚的自我反感情绪,通常为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通常会进行相互攻击。特别是小说中的布拉德拉夫便成为重点攻击对象,因为其家庭地位较低,父亲根本没有任何地区,母亲也经常会受到嘲讽,其中佩科拉最悲惨。在洛伦城,佩科拉一家不仅是痛苦和悲惨的代表,还会给其他家庭一种优越感。然而,从根源上来说,白人文化的攻击是产生佩科拉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外加厚重的自卑感与漠视感。

在这部小说主要以一年四季进行各章节命名,其中冬天由两章构成,其中一章描述杰拉尔丁夫人,她与其他黑人相比,拥有更加优越的社会地位,另外一章描述莫琳,她是混血儿。杰拉尔丁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言谈举止非常文雅,她在大学内任职,她所接触的只有白人文化,白人文化占据着她的思想。她与莫琳相比,前者的教育水平较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与白人文化相关的价值体系,后者主要通过电影以及日常交谈形成白人价值理念。因为,对于自己反感的黑人家庭莫琳会持有放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家人,言语粗暴,但对白人雇主十分尊敬和友好,这一点在雇主家的孩子身上表现的更加明显,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完完全全都转交给了雇主家的孩子。杰拉尔丁在这一点上与莫琳明显不同,竭尽全力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内心十分清净,整个人所散发的气息是优雅的。行为端正,言谈得体,这一表现白人文化内化的结果,然而,她的家庭也并不是非常幸福。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教育鞭策她应全心全意照顾自己的家庭,然而这只是外在的一种礼貌形式而已,实际上只有对那只拥有一双蓝眼睛的小黑猫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且这一点也被自己的儿子所识破,因此,她的儿子十分厌恶这只小黑猫,内心特别渴望除掉这只小黑猫。另外,杰拉尔丁长期以来均被白人教育熏陶着,使得她会很自然地回避与黑人相关的所有事物,对黑人本质进行全盘否定。特别是在见到佩科拉时,对黑人的反感迅速积聚,犹如通过科佩拉可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人生,甚至让她一改往常温文儒雅的形象,对小女孩进行诋毁,她赞同白人价值观,非常渴望融入白人社会,使得自己一味否定黑人本质,这让她对白人的道德规范有一种畏惧感,逐渐削弱了人性最初的善良,每一天如同一个木头人,非常冷漠。身为人母的她也是孩子的噩梦,她是让儿子形成冷漠、残酷性格的根源。

女主人公佩科拉对小黑猫也是满满的喜爱,可杰拉尔丁的儿子却非常厌恶这只小黑猫,一直都存在要杀掉小黑猫的念头。小黑貓也是它主人的代表,佩科拉希望能成为向杰拉尔丁一样的人,工作体面,家境良好,生活幸福。但小黑猫却以死亡告终,这暗示佩科拉的梦最终也会以悲剧收场。蓝色的眼睛对杰拉尔丁而言,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即便在别人看来工作体面、社会地位高且生活幸福,但这并不真相。她的一生也是悲惨的,只是不同于佩科拉的悲惨命运。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佩科拉的梦想也渐渐破灭,与其他黑人一样,追捧白人文化,可内化后的白人文化并不能将黑人带离痛苦生活。透过蓝色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几乎与以往的没有什么区别,看到的只有冷漠、轻视和敌对。摒弃黑人文化的黑人注定会在没有一丝温暖的社会中继续带着对黑人的厌恶和仇视,苦苦挣扎。

三 家庭文化解读

在克劳迪娅的脑海中,那是1941年秋天,发现当初与姐姐一起种植的金盏花并没有成活,可能是因为年龄比较小,还以为土地不适宜。在这一个特殊的秋天,黑人社区中所有家庭种植的金盏花都没有成活,这使得黑人社区更加荒芜,这片贫瘠的土地将金盏花扼杀在襁褓之中。克劳迪娅与佩科拉相比,并没有多么赋予,然而在佩科拉无家可归时,克劳迪娅他们家还是非常好心的收留了她。佩科拉在喝牛奶的时候十分喜欢用外表印有邓波儿图片的杯子,但却非常厌恶拥有蓝眼睛金头发的洋娃娃,有时还会异常粗暴地拆开别人送给她的洋娃娃,此种行为使得她自己也非常厌恶,与此同时,也会因为自己的逃避觉得十分羞愧。她特别想弄清楚白人女孩美丽的秘密,甚至还采用暴力方式,然而,她并不清楚强势文化是产生这一美丽的根源,将白人洋娃娃作为礼物各自赠送,这也是黑人社会接受白人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

克劳迪娅与佩科拉相比,十分幸运,她从家人那里得到了本该应用的关爱,且家庭教会她应给珍惜生命,爱惜自己,这与佩科拉相比是最大区别。虽然克劳迪娅与其他黑人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白人文化的攻击,但是,她在内心中仍然保留着最原始的黑人价值观,她支持和认可黑人。克劳迪娅的家庭很穷,但同时还弥漫着温馨。在童年记忆中,每一次生病,母亲会和其她黑人妇女一样总会骂人,这让她后期回忆这段经历时非常痛苦,然而,也有让人温暖的时候,每当夜晚自己咳嗽时,母亲会小心翼翼地走进房间,用手轻试自己的额头,为自己添上被子。当寄宿在家的格林准备侵犯姐姐时,自己的母亲和父亲都会展开还击,将其赶出篱笆之外,篱笆虽然并不结实,但这是家人为自己和姐姐筑起的爱的壁垒。在克劳迪娅的童年经历中,还留存这音乐的记忆,母亲喜欢音乐,特别是专属于黑人的布鲁斯,这是她生活中坚定的精神支柱,并让她进一步认知黑人文化,在逆境中勇往直前,顽强的生命力,对自由的强烈追求,这均是布鲁斯带给她的宝贵财富。家庭条件虽然贫穷,但是这没有削弱这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度,这种伟大又难能可贵的爱让克劳迪娅在黑暗、阴森的黑人社区中感受到了温暖,对生活抱有希望。

克劳迪娅在种植金盏花时,本想着为佩科拉肚子里面的孩子祈祷,天真地认为如若金盏花能成活,则表明佩科拉与孩子会健康、幸福生活,然而,金盏花的没落也预示着孩子的消亡。四季更迭,金盏花的绽放与凋落也代表着自然轮回。黑人社区中的金盏花代表着希望,也指代黑人眼中的黑人文化。在这个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时代,黑人社区中的土壤也沒能给金盏花充足的养分,最终导致金盏花的死亡。这也暗示着黑人文化无法被自然传承。在这个特殊的秋天,金盏花都没有发芽,待克劳迪娅长大成年后,强大的社会背景吞噬了她的天真,对佩科拉的歉疚也一点点消失,更加认同黑人身份,这也是她为什么能讲述金盏花这个故事。作者直到最后也尚未透露在克劳迪娅成年之后所种植的金盏花是否会开放,但不难看出,克劳迪娅心中的金盏花已经长出新芽,可能很脆弱,却是与白人文化相抗衡的内在动力。通过对佩科拉等人物的生活经历的描述以及从他们的眼睛中,可以看到痛苦和无助,该作品以社会文化为出发点,向我们揭示出造成黑人悲惨命运的根源。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黑人摒弃自身文化,忍受着白人文化的侵蚀,注定会以悲剧收场。若想抗衡外来文化,唯一的途径便是坚定自身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自强壮大。莫里森的理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到现在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 结语

莫里森通过作品《最蓝的眼睛》向读者展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家庭女性的生活,采用细腻手法描述家中成年女性在遭受白人文化攻击和侵蚀时的反应:不知所措,眼睛中充满绝望,特别是年幼女孩所承受的痛苦和灾难更加沉重。对美国而言,虽然奴隶制度早已被废除,但是在社会文化中仍能看到种族歧视的影子,仍会让黑人产生自卑和轻视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王守仁、吴新云:《国家·社区·房子——莫里森小说〈家〉对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的想象》,《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第1期。

[2] 刘丹、杨力明:《无奈的选择——用心理学分析托妮·莫里森作品中人物在压迫下的人生轨迹》,《名作欣赏》,2012年第6期。

[3] 龙云:《文学与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自由空间”》,《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4]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5] 洪增流、姚学丽:《为分裂的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宗教思想》,《国外文学》,2008年第1期。

(赵丽莉,青海师范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最蓝的眼睛女性家庭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从创伤理论角度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创伤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