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

2015-06-09 21:38谢宗春
师道 2015年3期
关键词:蜗牛校长距离

谢宗春

同事马老师因原班主任工作调动,中途接手八(2)班已将近一学期。最近,我俩交流时,他说,本来作为科任教师,他和学生间的整体关系还是挺和谐的,可自从角色转换后,感觉和部分学生间的关系反而没有以前那么融洽了。最让他心急的是,部分学生在学习习惯、品行养成等方面进展不大,甚至还出现了某些不好的苗头,如叛逆、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等等。尽管他想了很多办法,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班風、学风建设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初始期望,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让他甚是郁闷与焦灼。当我们谈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时,他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自己是不是属于那些“不会教的老师”中的一分子?

马老师的焦灼,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一番思考。其实,问题之所以产生,既有学生的因素,也有老师的因素。从学生方面来说,八年级在整个初中承上启下,这个时期的学生在身体、心理方面变化较大,相应的,其思想也更易波动,言行也更易反复,是整个初中较难管理的一个阶段,况且是中途接手,管理起来自然又多了些难度;另一方面,班主任除了学科教学工作以外,还肩负着教育学生和管理班级之工作,随着师生距离的接近、交往的增多,和学生发生误解甚至矛盾的概率自然也会“水涨船高”。每枚硬币都有两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危机也是班级管理之转机,也是我们专业研究之课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能降温急切之心情,优化育人之方法,静候学生之成长,也许在将来不经意的某一时刻,就能欣赏到风雨后那轮异彩纷呈的七色彩虹。

说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台湾作家张文亮先生在《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一文中的几段文字: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第一次读上面的文字,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就是现在重温,也仍有如沐春风、神清气爽之感。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也许,我们的学生就是文中的那些蜗牛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也是等待的艺术。等待,既给与我们同向而行的学生创造了一份珍贵的独立思考的权利和机会,也让我们的育人之路更显自信和从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欣赏中等待。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文章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激励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被欣赏、不能被激励呢?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对于班主任来说,欣赏是等待的前提,学会欣赏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理性地调节好自己的心境,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富有个性、各有长短的学生,我们就能淡定平和、稳而有力地教好书、育好人。因为,有了尊重和欣赏的心态,我们的目光就会充满感情,就会更有穿透力,我们就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发现很多平时视而不见的闪光点,并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赞扬,从而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激励他们把教育的外在要求逐渐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 促进其健康发展。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在牵引中等待。如果说欣赏是等待的前提,那么牵引则是等待的基本路径——没有欣赏的眼光和胸怀,就没有牵引的坚定和持久。虽然学生的人性中天然蕴藏着向上发展的积极因素,他们也都希望通过努力证明自己,但初中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侵袭和纷乱世象的干扰,其成长之路必定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直线时而曲线,时而前行时而后退,甚至有扑朔迷离的反复、九曲回环的波折。学生是成长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这个呈波动状的关键期内,老师正能量的牵引须臾不可或缺,否则就会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和损失。

不过,老师的牵引也须距离适度、顺应自然,既有为而为,又无为而为,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我们面临的交往对象大都处于青春期,他们自我意识非常强烈,而且又极为敏感,如何在牵引学生的过程中,与他们保持灵活的、适度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确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师生关系过于疏远,会使学生产生抵抗情绪,过于亲密又会使教育缺少说服力。窦桂梅老师在《为生命奠基》一书中曾如是谈论距离:“一味追求缩短‘距离就会进入消灭距离的窘境”,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因此她由衷地感叹“距离产生美”,提议教师既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严明的长者,让学生信任你,同时又尊重你——也就是说,牵引学生时,要与他们保持一种犹如弹簧弹性范围之内的“美好距离”,既不强求师生间的“零距离”,也不必总刻意摆出架子高高在上,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地与学生保持一份这样的距离,就能给彼此创造一个和谐互信、共生共长的美好空间,既有利于老师静心等待中的不懈牵引,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体成长。

宽而栗,柔而立——在宽容中等待。学生成长过程的回环往复,决定了老师牵引过程的一波三折。当学生的成长表现与我们的牵引期望存在差距或出现反复时,我们绝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揠苗助长。这时,是否拥有一颗理性的宽容之心,往往决定着我们教育的成败。学校是让学生出尽洋相而大有收获的地方,学习是让学生不断犯错而趋近真理的过程,学生出现问题(只要不是太出格的)是成长中的必然,是教育中的常态,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次的批评、谈话就立马解决问题,更不能在遇到学生犯错时第一反应就是发火,否则,这种愤怒的火焰会顷刻烧昏了自己,同时也烧伤学生,会在学生的心田留下难以平复的疤痕。须知,适度的宽容往往比硬性的批评更能维护一个人的尊严,也更有益于其迷途知返。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在学校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学校外。老校长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一个学生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那么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学生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老校长。学生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地等候着老校长的发落。但老校长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这个学生从老校长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也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努力,成了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老校长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矫正了他的成长之舵,使之没有迷失人生方向。因此,我们在欣赏、牵引的同时,还要拥有一份宽容之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用从容的心态等待他们。想想在我们面临困境、有人批评时,我们更希望有人能宽容我们;想想在我们走到谷底时,那个告诉你“我相信你可以”的人,我们心中就有无限的力量;想想给过我们机会的人,我们心中就充满很多温情……如果老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宽容待之,也许就能给学生不一样的成长经历,学生也会更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等待,是教育的基本底色。Wherever you go, whatever you do,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无论你走到哪里,不管你做什么,我会一直在这里等你)用Right Here Waiting(《此情可待》)中的这句经典歌词界定师生关系,更显贴切与温暖。当我们怀着真诚的耐心,以欣赏为基础、以牵引为路径、以宽容为支点迎接并等待学生的健康成长时,我们就能对他们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少一点急切,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多一份等待。张爱玲曾说,等待雨,是伞一生的宿命。教育是人性工程,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等待学生(知等、善等、耐等),也是为师者一生的“宿命”呢?

(作者单位:安徽定远县吴圩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蜗牛校长距离
算距离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爱的距离
论校长的修养
蜗牛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