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炜
2014年11月上旬的一个上午,我为大三的一个班上专业英语课。他们是高职学生,往往英语基础薄弱,基础不好就让他们学习专业英语,实在是不容易。而我是教环境工程专业的,跨专业为化工专业学生上专业英语,很有挑战性。
课上,我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做英语游戏。一名女同学不仅不参与,还在不停地玩手机,我提醒过两次之后她还是如此,我就不客气在课堂表现评价表上给她打叉。因为课堂表现占课程总评分比例20%,她慌了,下课后即要我给她删去那个叉,她说打叉会影响她学习成绩,拿不到奖学金。
她不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带着愤懑的情绪缠住我,非达到自己目的不可,非常固执。我坚决不让步,不肯放弃原则,她很无奈。
我说,你想拿奖学金,为什么不参与到游戏当中,坐后排的同学学习也有困难,都能积极参与。给你打叉的目的是警示,也是爱护。希望你认识到,学校有规定,违反课堂纪律是要被处罚的,这也是社会规则的一部分,你要汲取教训;如果不打叉,就对那些认真学习的同学不公平。
我觉得坚持原则是教师应有的职业操守,也是应该坚守的教风。我在中学的时候,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我一直记着,即“严字当头,爱在其中”。对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学生来说,适当的教训是必要的。不能因为师爱而对其放松要求,放任自流。
她还是缠住我坚决不肯走,但已从愤懑慢慢转向哀求,都要急哭了。已经是午饭时间,有几位男女同学等着她。
为了打破僵局,避免学生走极端,我急中生智,对她提出要求。我说,我现在肯定不会删去叉,要看你接下来的课堂表现,后面几节课只要你认真听、积极发言、参加讨论,我可以考虑你的不当要求。我想,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所以我在“要求”前加了“不当”二字,表明我对她的要求是正当的,她对我的要求是不正当的,否则就变成无原则的讨价还价。我接着说,你快去吃饭,你的同学饿着肚子在等你呢,再不去食堂就没吃的了。
面对犯错学生,老师还是要适当“原谅”。我在德国读研究生的导师曾经对我说过,做老师要善用原谅:“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不愿意放弃他。”不放弃他,就要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认识错误的原因和危害,汲取教训,回到健康的发展轨道上。
这位学生足足缠住我20分钟。听了我一席话,她觉得有一丝希望了,便悻悻然离去。
我是一个新入职的高校教师,从自己的成长体会来看,对学生应该教育从严,处理从宽。
我的理解是:第一,要让学生明白,做错事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付出代价才能成为教训,把代价说得重一点,能发挥警示作用;第二,要给予犯错的学生一条出路,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因为学生才刚成年,思想不够成熟,一些行为缺乏理性的指导;第三,不能与学生硬顶,不能让学生绝望,特别是那些有负面性格的学生,一旦感到没有出路,情绪或精神就易出问题,甚至会做出极端行为,害人害己。
如果这位学生能按我的要求去做,我会跟她谈一次话,告诫她,当走上工作,一旦违法违纪,就有可能要付出沉重的甚至一辈子的代价。即使她不悔改,也要找机会跟她聊聊,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告诫她,“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讲认真就是要严字当头,做事不能应付,做人不能对付”。(习近平党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10月8日)。
11月13日华东政法大学一名大四学生“泼水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学生因老师一句“如果连课都不上,怎么能考上研究生”的批评,一怒之下将一杯滚烫的热水泼到老师的脸上)。这一事件,一方面表明,学生缺乏理性和自控力。过去一个时期,社会特别推崇夸奖的教育方法,但如果一味夸奖容易导致孩子经不起批评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表明,面对90后学生,老师要特别谨慎,掌控好批评方法。对那些执着于自己美好愿景而又比较自我的学生,稍有批评不慎,会刺激其“脆弱的心灵”(我发现一些比较自我的学生,经不起挫折,内心往往比较脆弱),“脆弱的心灵”就是负面性格,而且是这一代年青人极具典型的负面性格,在这一“刺激环境”影响下学生就容易走极端,害人害己,教训深刻!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随后两周的几堂课,这名学生都能按我的要求去做,我找她聊了一次,语重心长解读了上述习总书记讲话的几个观点,她也能理解、接受,课堂上表现良好。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师生成了好朋友,她参加实习之后,进步很快,而且称呼我為姐姐了。刚参加工作,就能够如此引导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守规则,对不守规则的学生要从严管理,不能放任。但处理犯错学生时也要讲方法,给出路,让学生在磕磕碰碰中汲取教训,改正错误,珍惜机会,最终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
责任编辑 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