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君,周佰业,曲 亮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 精细化学品厂,吉林 吉林132021)
N,N-乙撑双硬脂酰胺(N,N-Ethylene bis-Stearamlde)简称EBS,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润滑剂。它用于ABS树脂、聚氯乙烯、聚丙烯和酚醛树脂中,还可以用作防黏剂、黏度调节剂、表面增光剂等。目前,在EBS造粒工序中,绝大多数企业依旧使用通过鼓风与引风输送空气进行冷却造粒,并在鼓风端加装除尘设备来降低空气中杂质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发现,由于引风端除尘设备与技术的局限性,导致冷却空气除尘不够彻底,杂质含量较大,使生产的EBS产品杂质含量高,影响下游用户的使用。而且使用鼓风与引风输送空气进行冷却,由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导致EBS产品热稳定性降低,影响了产品质量。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高产品质量,使用经过压缩除尘、除湿的空气作为冷却介质能够在降低EBS产品杂质含量的同时,有效提高产品的热稳定性。在改进造粒介质的基础上对造粒喷头进行了优化,并对喷头结构、喷孔压力和冷却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最佳生产工艺控制范围。
根据产品物化性质和生产工艺特点,选用喷头雾化冷却造粒技术。工艺流程分为三部分,见图1。
图1 工艺流程图
(1) EBS料液加压保护系统:EBS是酰胺类热敏物质,易氧化变色。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不受影响,雾化前必须对EBS的料液储罐进行氮气置换保护,确保罐内φ(氧)≤10-6后,才能进行雾化造粒。同时料液储罐要采用油浴进行保温。
(2) 雾化系统:喷头雾化器安装在冷却塔顶,通过管线与EBS料液储罐相连,造粒时采用氮气加压。
(3) 冷却系统:雾化后的EBS液滴在冷却塔中冷却,固化,塔内采用除尘除湿后的压缩空气冷却,塔外表面空气自然对流散热,冷却塔下锥口收集产品。
(1) 料液储罐: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料液通过一根插入液面下的管线与喷头相连。
(2) 喷头:是一个组合体,用不锈钢制成。可以选用不同大小喷嘴,喷芯上有螺旋导流槽,槽数、槽宽、槽深可以按需加工。料液由螺旋导流槽沿切线方向进入旋转室,产生很快的旋转运动,这种运动相当于移动与环流的叠加,液体在旋转室中轴向速度和旋转速度急剧加大,然后由喷嘴喷出,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液珠。结构示意图见图2。
图2 喷头结构示意图
(3) 冷却塔:冷却塔上部为一个圆筒体与下部一圆锥筒体相连,顶端设有喷头安装孔和冷却空气排风管,底锥段设有星形冷却空气分布器,使冷却空气在塔内均匀分布,迅速冷却EBS液滴。冷却塔顶部与底部各设有1个温度探测点。详见图1。
使用分样筛对100g的EBS产品进行筛分,首先使用筛孔0.84 mm分样筛筛选,并对筛下的样品称量;再用筛孔0.42、0.25、0.177 mm的分样筛对上个分样筛筛下的EBS进行筛选,依次操作。
使用4、5、6 mm 3种喷孔喷头,温度控制在175 ℃时得到的产品数据见表1~表3。
表1 4 mm喷孔喷头产品数据表
表2 5 mm喷孔喷头产品数据表
表3 6 mm喷孔喷头产品数据表
从表1~表3的粒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喷头结构参数对粒径分布变化影响较大。
造粒压力对流量的影响见图3、图4。
p/MPa图3 5 mm喷嘴压力与流量关系图
喷孔孔径/mm图4 0.18 MPa下喷孔孔径与流量关系图
由图3、图4可以看出,随着造粒压力的增大,流量相应增加,对于固定尺寸的喷嘴来说,通过提高造粒压力,可以提高生产能力。而在相同造粒压力下,通过改变喷孔尺寸,可以明显改变生产能力。
EBS料液的温度为175 ℃,使用4、5、6 mm 3种喷头,不同造粒压力下产品粒径分布在0.25~0.42 mm(即采用0.42和0.25 mm的分样筛筛选得到的样品)的比率曲线见图5。
由图5可见,3种喷头粒径分布最好时的造粒压力集中在(0.12~0.18) MPa,说明得到好的产品粒径分布主要由压力、流量、喷头结构决定。
料液温度175 ℃,造粒压力0.17 MPa,喷头喷孔孔径5 mm,不同温差产品粒径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不同温差产品粒径分布情况
由表4得出冷却塔上下温差不同条件下,产品粒径分布在0.25~0.42 mm间的比率关系见图6。
由图6可见,冷却塔上下温差对产品粒径分布影响较大。冷却塔上下温差最佳控制范围38~45 ℃产品粒径分布最佳。原因是当温差较小时,EBS小液滴不能迅速冷却固化,形成外部是固化EBS壳,内部是EBS液体,发生碰撞后形成粒径更小的EBS颗粒。温度差控制较高时,冷却介质能力富余,造成浪费。
冷却塔上下温度差/℃图6 冷却塔上下温度差与产品粒径分布比率关系
(1) 5 mm喷孔在造粒压力(0.15~0.18) MPa下产品粒径分布最佳;6 mm喷孔在造粒压力(0.12~0.15) MPa下产品粒径分布最佳;4 mm喷孔在造粒压力对产品粒径分布影响较小;
(2) 冷却塔上下温差最佳控制范围为38~45 ℃时产品粒径分布最佳。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建伟,叶京生,钱树德.工业造粒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12-160.
[2] 时均,汪家鼎,余国琮.化学工程手册(上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