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社会基础分析

2015-06-09 12:34培,冯
关键词:雇工种粮人情

蒋 培,冯 燕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8)

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社会基础分析

蒋 培,冯 燕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8)

农业规模化经营离不开农村社会资本的支持。在现代农业型的农村社会中,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中穿插着情感、利益、权力等多重因素,对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网络有了新的影响。其中,人情关系仍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在很多领域超越了利益关系等其他影响因素。通过对X村种粮大户的深度访谈,了解到农村社会的人情关系在土地流转、日常农业生产与管理、农业技术等领域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作用。因此,国家除了出台适当的政策与制定制度之外,更需要采取其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来构建更好的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以期引导与规范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业规模化;社会资本;人情关系;利益关系;农村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地区转移,农村地区出现了“老人农业”的状况,但由于种植户自身科技文化水平的限制与农业规模经营面积的有限,农业增收与可持续发展遭遇到了瓶颈。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克服农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帮助大量农民从有限的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又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业生产的效益,有助于实现农业的持续增收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实现,依赖于成熟的市场条件与社会环境。从我国现实的情况来看,已经具备了多方面的实施条件。首先,从土地制度来看,近几年来,政府已制定一系列具有灵活性、协调性的土地流转、承包制度,便于农地的集中与规模化农业生产。其次,从农业扶持政策来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扶持力度都在逐年加大,出台了各类农业补贴、农机补助、粮食补贴、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补助等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形成。最后,从农业生产技术来看,各级农业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对种粮大户与农机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建立了畅通的农业信息渠道,帮助农民掌握最新的病虫害情报与农业技术发展水平情况。

农业规模化经营与现代化发展始终离不开农村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费孝通先生认为,农村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呈现的是一种差序格局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讲究的是人情、面子、关系等。农业发展是紧紧镶嵌在农村社会网络结构之中。农村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有机体,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运行逻辑与发展规律。但现有的土地流转制度、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等所具有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逻辑或是科层制的管理模式,与农村社会的运行逻辑难以契合,使得很多有利的政策、制度难以在农村地区有效实施与推广,缺乏农村社会运行的社会基础。本文以社会资本为视角,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的维系对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形成的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

科尔曼(James S.Coleman)从微观个体行为与宏观社会系统之内在联系的研究方向出发,重点从社会网络这一中观层次界定社会资本:“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即社会资本……他们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与其他形式的社会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1]帕特南(Robert D.Putnam)则进一步把社会资本概念上升到宏观层面,他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2]表现为公民横向的参与网络。林南从关系网络嵌入的角度解释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可被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涉取或动员的资源。”[3]主张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被人通过有目的行动加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我国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历来十分发达,在建国初期虽然遭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但仍然在农村社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与作用,维系着农村社会的正常运转与发展。从当前农村社会现状来看,社会资本可以分为四大类:宗族家族的关系网络、功能性的关系网络、宗教关系网络以及一般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调查方法与案例简介

本次调查以浙江省中部的一个小村——X村为调查对象,X村所在的乡镇以工业化著称,主要生产汽车配件与铜加工,在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中位列前茅,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 627元。X村在所属乡镇被定位为农业村,但其农业总产值在全村总产值的比重却还不到10%。目前全村区域面积8.8平方公里,水田面积2 321亩,旱地2 940亩,山林70 682亩,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9 087.05万元,人均纯收入32 875元。在工业化如此发达的背景下,X村的大部分村民主要以“离土不离乡”的打工方式为主要生计手段,很多村民放弃了农业生产,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部分农户通过自发的土地流转来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与农地的利用率。目前,X村的种粮大户有20多户,其中规模在百亩以上的有3户。

在X村,笔者经过了为期半个多月的调查,通过入户访谈与现场体验等方法,对全村的基本情况有了整体性的了解,重点对村庄结构、地方精英、家庭模式、农业生产、工业经营、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调查,从村干部调查入手,然后扩展到普通村民与一些个体工商户等,对X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了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其中,对4户种粮最多的大户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对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情况做了系统性的调查,了解了当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优势与存在的困境,并与种粮大户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有助于后期进行跟踪式的调查与访问。

本文主要是基于对SBH和YHJ两个种粮大户的访谈来展开研究,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反映社会资本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性,说明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遵循农村社会文化逻辑,科层制的管理模式难以在农村社会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此对SBH和YHJ两人的情况做简要介绍。

YHJ今年41岁,自33岁开始种粮,属于相对年轻一代的种粮大户。YHJ是经营农机生意起家的,在开始时购买了两台收割机,帮助本村和外地的农民收割水稻。几年之后,由于农机生意逐渐惨淡,他转而开始承包农田经营规模化农业生产,在2006年,承包了村内260亩土地种植水稻,当初还种植早、晚稻,单季稻和小麦,相对来说,收入总体上还不错。随后,YHJ又到外村开始承包农田以及与他人合伙承包大量农田,其经营的农田面积最多时可以达到400余亩。与此同时,在农机方面,YHJ也进一步添置各类农机设备与机械,主要包括育秧设备、开沟设备、播种机、插秧机、拖拉机、烘干机、农药喷洒设备等,各类农机设备相对来说比较齐全。当年,YHJ还被评为“浙江省十佳农机手”。但近几年以来,他的农业经营收入不断减少,到2013年为止,经营的农田面积只有170多亩,而且只种了单季晚稻和小麦,早稻和晚稻都没有种植,其农业补贴额度大幅减少①根据当地政策,种植面积在100~200亩之间,早稻补贴200元/亩,晚稻补贴40元/亩,小麦补贴200元/亩。。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善,大块水田的中间几块农田的户主要回了农田来自己种植,导致YHJ种植早、晚稻与一般农户种植单季晚稻(一般农户只种植单季晚稻)的时间上难以一致,使得在日常农业的灌水、机械设备收割等方面存在着不便利等问题,难以种植早、晚稻,只能种植单季稻,损失不小。同样,外村的大面积农田也因关系不和等问题逐渐被农户要回转而承包给他人。在农机方面,YHJ的损失也很大,早期购买的一些设备与机械,由于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没有到位,导致大部分农机被盗窃、被损坏,还有像育秧设备、烘干机等设备都难以派上用处,闲置在家中。从行政手续上来看,YHJ的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已得到了省、市、县政府部门的批准,甚至还得到了省级领导的批示,但到了村一级却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最终导致整个计划流产。YHJ在访谈的最后透露出了自己的设想,他认为要搞好土地流转承包需要村集体出面来统一调配农田,可以保留一部分农田给散户,剩余的大部分土地承包给种粮大户,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矛盾。

相比于YHJ,SBH的农田种植面积却在逐年增加,从最初的20~30亩增加到现在的190多亩,每年增加的面积在20多亩。SBH由于早年在外做生意被人欺骗损失了一大笔钱,而且还欠了不少债务,迫于无奈回老家种田。早期,SBH并没有种植水稻的经验,所以,在种植水稻初期,需要向其他种粮大户不断地学习,并及时进行自我总结与自我实践。目前,SBH不仅种植单季稻和小麦,在连片的水田中还种植早、晚稻,年收入可以达到20余万元。SBH并不存在YHJ类似的问题,在连片的农田中的个别农户,通过协商可以把农田流转到自己名下,也省去了不少日常农业生产、管理与收割的麻烦。SBH注重与村民日常关系的维护,能帮尽量帮,比如在灌水、耕地、收割等事务上,与村民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在雇工方面,SBH与YHJ也有较大的差别,YHJ在雇工时采取的是工厂化的管理模式,注重效率与效益,但本村人都难以承受如此繁重的农业工作与严格的督工环境,纷纷拒绝YHJ的雇佣请求,导致目前YHJ的雇工都是外村人。而SBH则十分注重与雇工之间建立良好的人情关系,也时常到雇工家走人情。在农作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不到现场进行督工,所以,SBH所雇佣的工人大部分是长工。在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审批方面,他们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SBH跟村里的干部关系较好,但与镇、市一级部门从没接触,所以,在用地审批方面,都是由村干部出面来帮助,整个审批都是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到2013年8月,SBH已经拿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并获得了一定的补助,预期在2014年就可以开始建设相应的农业设施场地与仓库。从长远发展的局面来看,SBH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越来越具有扩大种植面积与增加农业效益的优势。

同为种粮大户,YHJ与SBH两个种粮大户演绎了两段截然不同的农业经营史,一个由盛转衰,一个则由弱到强。在国家农业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YHJ的农业规模化经营状况却一步一步下滑,除一部分客观原因外(包括工业征地导致流转的农田面积减少),主要原因则在于其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与农村社会的运行逻辑不相吻合,没有真正领悟到我国的农田制度与农村社会、农民群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反,SBH则善于经营与普通农户之间的社会关系,了解农村社会是一个讲面子、人情与关系的差序格局社会,抛弃了这些社会资本,则自身的经济成本会陡然上升。

三、社会资本的类型分析

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表面来看,规模化经营的过程只是人与地的简单关系,但从其流转的整个过程来分析,背后的实质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试与维系。这种人际关系组成了农村社会最为基层的社会关系网络,各种经济行为也是深深地嵌入在这张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受到各种复杂关系的影响与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在农村社会网络结构之中,原有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王思斌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农民家庭生产功能的恢复和加强,农村中的亲属关系首先出现了强化与紧密化的特点。但随着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农村亲属关系的紧密程度将会有所减弱[4]。折晓叶则指出:利益原则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一个重要砝码。“利、权、情”秩序已经进入到原有家族村落深厚的社会基础之上[5]。杨善华等则提出了一个“拟似家族关系”,认为发展拟似家族关系的结果是原有的差序格局的扩大。它通过认同宗、认干亲、拜把子等形式把原来的业缘关系(正式)转换成一种类似血缘的关系(非正式),从而纳入差序格局的范围[6]。使得原有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变得更为多元化、理性化。

在X村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中也出现权力、利益与情感的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的农村差序格局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中,对种粮大户来说,在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主要包括三类:与农户的关系,与雇工的关系以及与村干部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类型可以通过表1来反映。

表1 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种粮大户的社会关系网络类型

从以上社会资本的具体分类来看,在传统社会中所呈现的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网络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特点:

(一)从社会资本的内容上分析,利益关系与人情关系相互交织、混杂

在现代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中或者说是“差序格局理性化”过程中,利、情、权等因素也成为影响关系的重要维度。虽然两者是截然分开的不同维度,但在对社会关系的作用过程中,利益关系与人情关系是相互交织、混杂在一起,共同对社会资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一定的范围内,两者可以共同发挥出正效应,提高社会资本的功能。但超出一定的范围外,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十分复杂,相互之间可能会形成对立的关系,利益关系的变动会影响人情关系的稳定。从实际调查中可以发现,在雇工问题上,本村雇工与外村雇工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本村内进行雇佣讲究的是雇主与雇工之间的人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人情关系大于利益关系。例如,YHJ在雇佣本村村民进行劳作过程中,因管理方式的不恰当引起本村雇工的不满,导致YHJ与本村雇工之间的人情关系趋于淡薄,这使得YHJ不得不在雇工如此紧张的情境下花费更大的代价去外村寻找雇工。

(二)人情关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利益关系

人情关系的范围有限,且相对稳定,不具有很强的伸缩性。而利益关系则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与伸缩性,能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伸缩变化。两者的关系,具体可以通过图1来呈现。

图1 社会资本中人情关系与利益关系简图

每一个个体在维护自身社会资本的过程中,都具有自身衡量利弊的尺度范围。当利益关系的价值超出人情关系的价值时,或为维系人情关系所付出的价值成本大于所获利益的价值时,个体往往会转向追求自身的利益关系而逐渐抛弃人情关系。在X村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利益关系之间差距相对很小,往往是人情关系发挥了主要作用。但在X村上届村干部贿选过程中,利益关系的变动范围远远超出了人情关系所局限的范围,致使很多原本至亲的亲戚关系也被利益关系所扭转与超越。

(三)面对不同的对象,利益关系与人情关系所能发挥的作用存在着较大差异

不同个体的价值衡量尺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面对不同对象的利益关系与人情关系,两者所体现出的重要性也会不同,并且会随着时间、场域、对象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对于有的人情关系,多强的利益关系都难以撼动,但绝大多数的人情关系在巨大的利益关系诱惑下会失去原有的稳固性,人情会让位于利益。在日常农业生产、管理中,面对普通农户(未被承包田地的农户),利益关系所能发挥出的作用相对来说就很小,主要还是要看相互之间的人情关系,这从SBH和YHJ两者比较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而对外村雇工来说,由于与本村村民的人情关系淡薄,衡量相互之间社会资本的多少主要是看利益关系的价值高低,自然会转向利益较多的一方。这与本村的雇工则截然不同,在衡量利益高低的前提下,更看重的是相互之间人情关系的好坏与近疏,为了维护良好的人情关系而牺牲一些利益往往被认为是值得的,本村雇工相对来说更重视人情关系的培养。

(四)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在人情关系上的利益关系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人情关系则具有持久性

人情关系是一种静态的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持久性,而利益关系则是一种动态的流动状态,具有很大的伸缩性与变动性。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域与对象,利益关系所起到的作用是不断变化的,能因时因事进行自我选择与自我调整。比较人情关系与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情关系基础上,但也不是绝对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利益关系能够增进相互之间的人情关系,但如果唯利是图的观念过强,或利益关系超出了人情关系的范围,人情关系的基础也会倒塌。反之,具有稳固的人情关系,利益关系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往往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从SBH土地流转过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户与他具有很好的人情关系,完全不在乎土地的流转承包费甚至免费送给他进行耕种,突显出了村庄内良好的人情关系胜于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关系。而在YHJ那边,由于与部分农户(包括他的亲戚)关系闹僵,即使提高土地的流转承包费也难以达成土地流转协议。

总的来看,在X村这样一个农业型村庄,虽然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村落的日常生活中,社会资本的类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仍以传统农村社会中的血缘、地缘关系为主导,讲究村落社会中的人情、面子与关系。利益关系虽然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但所能影响的范围仍然有限。不过,在极端的情况下,人情关系与利益关系的地位会发生翻转,利益关系会超越人情关系,成为主导力量。

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再思考

从X村的调查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农业生产为生计模式的农村社会仍以人情、面子、关系作为社会资本的主要内容,人情关系渗透到日常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与角落,时刻影响着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场农业革命,需要正确地看待农业规模化生产与农村社会结构、传统文化与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的关系;离开了农村社会的人情、面子关系网络,农业规模化经营就失去了经营的社会基础,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化、低成本的生产运营模式;充分利用农村社会的关系网络,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各类交易成本并增加相应的经济效益。

从我国当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实施途径来看,在大部分地区仍以政府主导为主要手段与支持力量,但从持续性发展与实际推行的效果来评价,绝大部分农业项目或工程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究其原因,以政府为主的推行模式遵循的是行政管理的逻辑与科层制的管理制度,但到了农村社会,这套运行机制并不能很好地与村落社会的运行逻辑相契合,难以被广大的农民所接受。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分析,当前的农业规模化经营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分田到户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了稳固农村土地政策的重要机制。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推进,以及户籍制度限制的放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地区,中西部地区甚至出现了“空心村”现象,这为土地大规模集中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推行农地流转主要包括两种模式:政府主导流转与自发流转。但这两种方式的推行,都离不开嵌入在土地中的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处理各种人情、面子与关系是农村社会进行正常生产、生活所必需应对的事务。从政府主导模式中来看,似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减少了种粮大户与农户之间的直接矛盾与冲突,但实际上只是把问题与矛盾转嫁到了政府或村集体组织与农户之间,并没有从根本上减少矛盾与冲突。同时,各类矛盾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对后续的农地承包造成间接影响,例如,村民不配合土地集中工作,土地流转遭遇各方阻扰,土地质量高低评价不统一与因分配不均引发的矛盾等问题。除此之外,种粮大户与农户之间还存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在自发流转土地的模式中,各类问题与矛盾相对较多也更为直接,面对数量众多且分散的农户,种粮大户需要具有极强的人情关系才能流转到连片的土地。否则,倘若在一整块承包田地中有个别农户不予配合,难以承包到连片的农地时,种粮大户就要付出极高的成本与代价,或是出高价来承包到相应的农地,或是在后期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承担额外的成本致使自身的经济收入大大减少。上述情况也可以从YHJ的案例中体现出来,由于与村民关系处理不恰当,部分农户的意愿发生了改变,导致YHJ失去了部分农田,也难以连片种植早、晚稻,极大地影响了自身的经济收入。因此,从土地流转的角度来看,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对土地集中、农业规模化经营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日常生产、管理问题

我国传统的家庭农业生产是精耕细作式、机械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模式。虽然现代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技化程度不断提升,但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需要付出大量日常劳动力与工作时间。就以X村种粮大户的调查为例,每一季水稻生长期每亩水稻作业需要投入3~5单位的人工。因此,水稻的日常生产与管理工作对后期收益会有较大的影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就当前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来分析,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在日常生产与管理中主要体现在普通农户与雇工两个方面。从普通农户方面来看,由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共同使用,种粮大户与普通农户容易产生一些摩擦与矛盾,例如在日常的农田灌水方面,如果两者之间存在不信任或矛盾,部分农户会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势必会对种粮大户造成极大的利益损失。因此,与普通农户建立良好的人情关系,互帮互助,可以使种粮大户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增加自身整体的经济收益。类似的问题还会发生在共用的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使用上。相比于普通农户,雇工的人情关系维系则显得更为直接与重要,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需要通过“走人情”来维系种粮大户与雇工之间的良好社会关系,尤其在用工紧张的情景下,雇工对于规模化农业经营所体现出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更为重大。比较SBH和YHJ两者,前者常年雇佣本地村民,雇主与雇工之间建立了浓厚的人情关系与信任关系,雇工在日常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可以自觉地完成相应的农作任务,雇主不需要花费额外的监督成本;但后者,在雇工管理中实行的是工厂化的管理模式,导致大部分本地雇工流失,致使YHJ需要花更大的代价到外村去雇佣工人,不仅增加了监督成本,还需要付出大量的交易成本,也难以与外村雇工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农村社会关系的日常经营与积累,对农业规模化经营有着持续性的促进作用。

(三)技术问题

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优势在于利用现代的科技、机械设备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操作,减少单位面积上的成本,实现规模化效应。但各类技术、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出的作用也需要良好的农村社会关系网络来维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技术优势需要连片的农地种植才能体现出来,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增加与规模化经营的农地面积有着直接联系;二是农机设备的有效运行、使用与日常管理与维护也是与当地社会关系网络有着紧密联系,处理不好与村民之间的社会关系,种粮大户的很多农机设备就无用武之地;三是技术与农机设备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农村社会关系网络有着重要关联,缺乏相应的农机设备建设用地的保障,农机设备维护与技术推广就没有相应实施的场所,会进一步增加种粮大户额外的成本。这几方面都可从YHJ的案例中看出,由于他早年以农机操作起家,所以一直希望运用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但YHJ花了极大的成本购买的各种农机设备,由于缺少农用设备建设用地,大部分停放在室外,部分农机被盗窃、被损坏,部分农机则因使用者不当使用与维护而受损。此外,因为农地不连片,相应农机设备的运行往往需要绕远道,又增加其设备运行的成本。究其原因,这与YHJ和本村村民、雇工之间的人情关系僵化有着直接联系,甚至部分农户因与YHJ之间的不和关系而故意制造麻烦。此外,在农用设备建设用地审批过程中,YHJ也因难以处理好村庄内的社会关系而迟迟得不到建设用地。因此,从实践角度来看,很多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机设备的维护与有效运行也依赖于成熟、稳定的社会资本效用的发挥,农村社会离不开人情、面子与关系,看似与人际关系不相关的事物与话题,但往往会在关键时候与重要环节受到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的制约。

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考察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价值与意义,是国家、政府、社会在推进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议题。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并不是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系,在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结构中穿插着利、情、权等因素,相互之间交织与混杂,都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发育有着影响。与此同时,在众多维度的影响因素中,人情关系依然是在农村社会尤其是农业型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经济利益关系。人情关系的维系构成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农村社会基础,也是促进规模化生产持续存在的重要保障。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出台相应的政策与制度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可能在基层社会还是很不够的,能否从农村社会的人情关系网络的特点出发,采取一定的合理措施与方法来引导、规范、促进、实现规模化的农业经营,这是下一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五、结 论

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农民对土地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7]。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情感十分复杂,这同样可以从我国历次土地革命中看出。土地不仅仅是农民重要的谋生方式,而且还是自身情感寄托的对象。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农民土地(实质是集体所有)的流转,不管是土地承包或者土地征收方式,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与挫折。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无论是对土地进行承包流转,还是在日常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都需要与当地的农户建立好良好的人情关系,这不仅符合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的运行逻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各类交易成本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致谢: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农村治理中心提供调查机会以及孙新华、余彪、刘洋博士的讨论和建议。

[1] 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54.

[2] 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荣,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3]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

[4] 王思斌.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26-34.

[5] 折晓叶.村庄的再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8-89.

[6] 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J].宁夏社会科学,1999(6):51-58.

[7] 费孝通.乡土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

Study on the Social Basis of Scale Agricultural Operations

JIANG Pei,FENG Y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8)

The scale agriculture can’t leave the support of rural social capital.In modern agriculture-based rural society,traditional society“differential pattern”interspersed with emotions,interests,powers and other multiple factors,which has the new effect for the traditional rural social network.Among them,the human relations still plays a leading role even beyond the role of interests and other factors.Through the depth interviews of the large grain in X-village,which help to understand human relations has a direct or indirect impact and effect in the rural community land transfer issue,the dail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Therefore,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ppropriate policies,systems,the more need to take other measures to guide and regulate large-scale agricultural operations,and foster the better social networks in rural areas.

agricultural scale;social capital;human relations relastions;interest relations;rural area

F323.4;C912.61

A

1009-9107(2015)01-0128-07

2013-11-07

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学子项目(13ZHFD05);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重点研究项目(ZAU201312);江苏省2013年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省立省助)(CXZZ13-0231)

蒋培(1987-),男,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与环境法学。

猜你喜欢
雇工种粮人情
适度规模经营农场雇工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模式创新
——基于广西芒果适度规模经营农场的调查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不要透支人情
人情之美
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的安全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