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陆元
从教与学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可粗略地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讲授——接受”式,其教学过程的特征是“先教后学”或“先讲后练”(教师集中讲,学生集中练);另一类则是以“先练后讲”(或先学后教)为特征的探究式教学。我市崔定升局长创立的“碰壁——点拨”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先练后讲”(或先学后教)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表明,采用“碰壁——点拨”教学既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动参与者;能明显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
“碰壁——点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
提出问题→练中碰壁→讲评点拨→巩固消化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目标导控,问题教学;先练后讲,碰壁点拨;反馈矫正,微格操作。即把教学内容编拟成一个个问题,把一个课时的问题划分成若干个“微格”(组块),课内对每一个“微格”的问题先让学生练中碰壁,然后教师讲评点拨,必要时予以及时强化,力求当堂巩固消化。如此小步回环,螺旋递进,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下面,本文就我们在新授课中实施“碰壁—点拨”教学的做法与体会简单介绍如下:
一、怎样备课(怎样编拟问题或题组)
明确教学目标。即一课时内要学习哪些知识,分别达到什么能力层次。一般地,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大体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分析“教学三点”(重点、难点、训练基点)和“教学五处”(知识难懂处、概念模糊处、应用易错处、思路难通处、实验关键处)。能否准确把握“教学三点五处”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验。
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合理划分“微格”(组块),按“微格”编拟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或题组),并对问题或题组的“讲评”“点拨”做充分的预备性准备。编拟问题(或题组)的要求是:
问题要编得有目标性:使教学内容达到大纲规定的相应目标(识记、理解、应用等)。
问题要编得有目的性:一个问题一个侧重点,做到题题有所得,“得”、“得”紧相连,形成一个小小的知识网络。
问题要编得具有层次性、序次性: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下、中、上学生都有所得;或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或从实验操作、现象到实验结果,使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接近直至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化学计算的内容,题目一般要分解成若干个小题目,使之具有启发学生解题思路的作用。
根据问题的作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预备性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复习与学习新知识最相关的旧知识,起铺垫引路作用。
探索性问题: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起导控、指向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获取新知识。
类题再练问题:针对探索性问题编拟同类性质的变式题目,在教师对探索性问题讲评点拨过后,立即让学生类题再练,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识。
二、“碰壁—点拨”教学模式每个“微格”的教学三环节
在新授课中,“碰壁—点拨”教学模式每个“微格”的操作模式可概括为:
(一)练中碰壁
通过提出富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迫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促使学生在“练”中产生困惑,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具体做法是:
每给出一组问题,就先让学生练习,教师暂不作讲解或示范,可在行间巡视,为下一步的评讲、点拨积累素材,或在黑板上做必要的预备性板书。
每抛出一组问题,都要限定时间。容易的问题,限时完成,着重训练速度;较难的问题,限时停笔,以腾出时间点拨。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问题”并非就是题目,“练习”并非就是“做题”。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练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设计“题目”之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形式: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引导“练习”
如《盐类水解利用》可演示泡沫灭火器原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在《原电池》教学中,可从学生熟悉的贺卡纽扣电池出发,提出问题,再演示用铜片、锌片插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2.通过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等电教手段提出问题
如实物的标本、各种模型、图片、日常生活用具等。如讲《胶体》时,可展示果冻、有色玻璃、豆腐等,让学生了解胶体、引出胶体的定义。又如在初中讲授《碳酸盐的性质》时,可放大自然中溶洞形成的录像,让学生观察各种钟乳石的形成,进而提出问题。
3.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通过教师的语言直观、设计问题。例如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可从得氧、失氧角度引出问题,进一步讨论化合价的变化;讲《气体摩尔体积》时,可从学生计算不同物质的体积出发引出课题,展开讨论;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时,可从复习电解质的电离入手,写出BaCl2、HCl、Na2SO4、K2CO3四种物质的电离方程式,然后指出,若把BaCl2溶液加入另外三种电解质溶液中,溶液中的离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以此产生一种认知冲突,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以上可以看出,“碰壁—点拨”教学模式的“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根据问题的启示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根据问题展示的信息发现化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等等,都属于“练”。
(二)讲评点拨
学生“练习”过后,迫切希望教师释疑解难,指点迷津,或给予评价。在讲评点拨中要求做到四点:(1)分清“详讲”“略讲”和“不讲”,做到“显其要处隐其全”,学生已经清楚的一笔带过,疑难错漏处着力挑明。对预备性问题,一般只需给出答案,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探索性问题的点拨,要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探究问题,利用题给信息发现知识规律的能力;对由实验引出知识的内容,要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果发现知识规律的能力;对类题再练性问题或小结性练习,或在理解题意上点拨;或在思路探索上点拨;或在知识结构、知识运用上点拨;或在引申变化、方法技巧上点拨;或在解题规律,答题模式上点拨;对于物质的性质等,还要在记忆方法上点拨。(2)对小结性题组的点拨,要重在培养学生削尽冗繁留清瘦,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3)把握点拨的层次,或就题论题,释疑解难,旨在“拨正”,或借题发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致力“点化”。(4)语言简练明白,富有思考性,即时到位。(5)教师的“讲评点拨”要着力于“教学三点五处”。
(三)巩固消化
教师对探索性问题讲评点拨后,立即出示“类题再练”问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所获得的新知识,这叫及时巩固消化。另外,我们一般还在课尾安排5~10分钟,让学生在各个“微格”的“碰壁点拨”过程后完成巩固性题组的解答,使新授内容得以当堂巩固消化。
三、重点研究“碰壁—点拨”教学模式与“讲授—接受”式教学的优化组合和运用
在重点研究”碰壁-点拨”教学模式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也在拓宽思路,十分重视各种新教法的优化组合和运用。要求课堂教学既要体现“问题——练习——点拨——巩固”这个主体模式,又可在某些教学环节,教学片断灵活运用各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并拟定了与各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五个要求:(1)讲授前创设“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不能的心境,增强听讲的方向性和选择性。(2)抓好三次看书自学——课前预习知内容,课初(下转第10页)(上接第7页)导读引思路,课后精读质疑明道理。(3)注重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与评价。(4)课尾进行回归评价,总揽整体,形成结构。(5)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学法指导,使学法与教法同步,产生“教学共振”。
四、广泛研究“碰壁—点拨式”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变
实施“碰壁—点拨”教学模式,实现以下四个转变,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教学结构的转变
就是变传统教学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变“一讲到底”为“练讲结合”,变“集中讲、集中练”为“微格操作”,变“隔靴搔痒面面讲”为“有的放矢重点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师生角色的转变
即把教学活动由“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变为“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由“教师唱戏,学生看戏”变为“学生画龙,教师点睛”,实现师生“角色正位”,各就各位,较好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教学层次的转变
即变厚爱尖子,歧视差生为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中、下学生思考的台阶,多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练习,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做题,又有供学有余力学生选做的选作题,使下、中、上学生都“跳起来摘桃子”,让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人人成功”。
(四)教学观念的转变
具体表现是:转变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的传统教法,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观察、实验、讨论、归纳总结等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对比、分析、归类等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让学生在自学、讨论、实验、探索中发现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有法无定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全市推广的“碰壁—点拨”教学模式仅仅是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而已,我们推广的目的也不是要求教学模式化,而是要求教师“先入格,再出格”。即根据“碰壁—点拨”教学模式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达到出神入化、运用自如的目的,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