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基于“人口-产业”分析视角

2015-06-07 11:24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节事名人产业化

潘 文 焰

(东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基于“人口-产业”分析视角

潘 文 焰

(东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旨在探索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科学路径与基本模式。从“人口—产业”的分析框架出发,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应遵循“(消费群体的)人口分析—节事资源的创意开发”的路径。结论如下:1)节事的集聚效应揭示了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内在机理,是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基础。2)节事旅游人口的分析应按“需求-认知-行为”的逻辑进行。3)节事资源的创意开发要基于节事资源的创意性分类,走产业融合之路,具体采取发展节事旅游产业的策略。其中节事资源的创意分类,可根据不同节事的属性差别分为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与名人资源,并根据与旅游业的融合程度分为旅游型、强旅游型、半旅游型、弱旅游型四类。4)节事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包括两种基本模式:属地化模式与飞地化模式,这为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路径提供了基本保障。

节事资源;集聚效应;旅游产业化;产业融合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资源利用方式带来的各种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节事资源的产业化对解决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旅游产业化正是节事资源产业化的重要的科学方式。目前与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相关的研究[1-12]对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概念、目的、意义、方法等基础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内在机理、发展路径与基本模式等核心问题的认识仍不清晰;而且研究的出发点多是就产业化而论产业化,只注重从“供给端”讨论如何进行产业化,忽视了结合“需求端”综合分析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增加产生需求的节事消费人口分析的视点,综合“供应”与“需求”两端的各方面要素,首创并运用“人口—产业”的分析逻辑(视角),重点研究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科学路径与基本模式。

1 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内在机理

在分析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路径与模式之前,首先应明确其内在机理。节事的“集聚效应”揭示了节事资源为什么能够进行旅游产业化,是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内在机理和基础。

节事的集聚效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人口—产业”的分析逻辑看,具体由集聚源、人口集聚子系统、产业集聚子系统三部分构成(图1)。1)集聚源是指引发供给及需求集中释放的根源性要素,这里是指节事吸引物,它是促进“节事人口端”与“节事产业端”中的各因子集聚的源头,是集聚效应系统的核心。2)引发释放的具体要素的不同性质的各方面称之为“集聚端”,从“人口—产业”的逻辑视角分析,节事的集聚效应中的集聚端具体包括“人口集聚端”和“产业集聚端”,各集聚端下面又包含多种“集聚因子”,形成各自的集聚子系统:一是节事的人口集聚子系统,包括节事的(消费)需求、(信息)认知及行为的集聚;二是节事的产业集聚子系统,由节事的资源(开发)、产品(生产)、运营(管理)及支撑要素等方面的集聚组成。

从“人口—产业”的逻辑进行综合分析,节事的“集聚效应”是指由于作为集聚源的“节事吸引物”的出现,而引发节事参与人群(即人口端)在需求、注意力、行为等环节上的集聚,进而导致对节事的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及产业运营等各相关要素(即产业端)在某区域内的集聚,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综合优势效应。同时,节事的集聚效应(系统)在“人口—产业”两端的具体表现,为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路径提供了基本逻辑框架,即要先基于节事旅游(消费)人口的有效分析,再进行节事(产业)资源的创意性开发。

图1 节事的集聚效应系统及其构成要素关系

Fig.1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system and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festival/special events

2 节事旅游者群体的人口分析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能否认识、拥有并把握真实有效、规模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产品及其服务与生产企业成功占有市场的前提[13]。对于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而言,那些承载真实有效、规模化的节事旅游消费需求的是节事旅游者人群,即“节事旅游人口”*节事旅游人口是指在节事旅游(消费)过程中具有共同的需求(动机)、注意(认知)及行为特征的人群的集合,又可称为“节事旅游者人群”或“节事旅游者群体”。。通过人口的集聚效应,将这些共同的需求、注意力及行为集聚所形成的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的节事消费购买力,从而促进节事旅游市场的形成和节事旅游产业的发展。可见节事旅游者群体的人口分析是节事资源产业化发展路径步骤中的起点。

人类行为模式的规律表明:人类行为的方式、指向和强度,主要受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4]。作为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首要环节——关于节事旅游人口的行为及各方面规律特征的分析,可以借鉴该模式的思路,并融合人口学的视角加以修正:1)关于影响人的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文化、经济等方面因素,范围领域很广,由于篇幅所限,本研究只将其作为一个影响要素提出来,不作探讨。2)关于人的内在因素,是节事旅游人口分析的核心。从“人口-产业”视角看,为了在节事资源产业化过程中真正体现顾客导向(市场导向),需要在把握顾客群体人口属性的共性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需求(及动机)、注意(与认知)及行为等方面的共同特点,从而建构一个节事旅游人口分析的逻辑框架。具体而言,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过程中节事旅游人口的分析,应该基于实证调查或引用相关数据库得到的能反映旅游者群体情况的一手或二手数据,遵循人口的“基本属性特征-需求(动机)特征-认知(注意)特征-行为特征”的分析框架逐步深入展开(图2),以发现节事旅游人口的基本属性以及需求、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类型特征和共同规律,为后续节事资源的开发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决策参考。

图2 节事旅游人口的分析模型

Fig.2 The analysis model of tourism population of festival/special events

3 节事资源的创意性开发

节事资源的创意性开发首先应对节事资源进行创意性分类,再根据资源类型的不同选择对应的开发策略。

3.1 节事资源的创意性分类

节事资源的创意性分类,可根据不同节事的属性分为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与名人资源,并根据与旅游业的融合程度分为旅游型、强旅游型、半旅游型、弱旅游型四类。

3.1.1 根据节事资源的不同属性分类 节事通常是对节庆活动和特殊事件活动的统称[10]。现代节事体系(包含现代节事与传统节庆)是现代社会文化资源中的重要成分,根据能被开发利用的节事资源本身的属性区别,可以创意性地将节事资源分为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名人文化资源三大类,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资源开发策略(表1)。这与一般文化资源只分为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两种类型不同的是,新加了名人文化资源这一类。这是因为人是节事的主体,特别是对某一节事有关键作用的相关名人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具体而言,名人文化资源是指在特定时代特定区域内,以名人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为主体的,持续、动态、多元的社会文化资源[15],具体包括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其中,物质文化要素包括名人故居、名人建筑物、名人名胜、名人的手迹和足迹等;非物质文化要素包括历史名人的思想言论、文学巨著、书画杰作、雕刻珍品、科技发明等[16]。另外,作为资源的名人除了自古至今事实存在的有重大影响的真实人物(包括历史名人与现实名人)之外,还包括存在于人们想象的精神空间中的但对现实产生重大影响的虚拟人物(如孙悟空等神话传说中的意象名人)。

表1 节事资源类型(谱系)

Table 1 The resource type Pedigree of festival/special events

大类亚类子项目:内容项目例举:以传统节庆为例资源开发策略导向物质文化资源(名物资源)物质生活资源物质生产资源衣:特色服饰及相关妆容习俗新年服饰食:名茶、名酒、名菜、名小吃等地方风味美食特产(除夕)团圆饭、(元宵)汤圆等住:特色建筑风格过年贴春联、挂灯笼等装饰用:特色日常生活用品年货等行:特色交通工具及方式年节用车劳:与工、农、商等各种产业生产劳动相关的物质器具春节时各行各业新年初次营业时在营业场所燃放的鞭炮等以各种核心理念为主题(如春节的“团圆”或“吉祥”等),开发各种系列(如团圆系列或吉祥系列)的服饰、饮食、居室、车驾、炮竹等风物产品非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资源)语言文化资源游艺文化资源历史事件文化资源习俗及仪礼资源民间信仰资源名说:民间故事与传说、成语典故等熬年守岁等关于过年的典故、传说等名著:小说、(戏剧)剧本、史书、方志、家谱等有关过年的记载名言:诗歌、谚语、名人名句等语言资源春联及拜年的祝福语、吉祥话等民间艺术:民间歌谣、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作品及技艺写春联贴春联、挂灯笼等民间游艺娱乐:民间游艺游戏、娱乐及其他休闲活动闹元宵、看春晚等名技艺:民间手工艺、医药、杂技与竞技等过年的饺子、汤圆制作技艺等事件时间事件地点事件人物(有时与名人重叠)当地的著名事件(及相关人物)民间习俗及仪礼:特色习俗活动及其特定仪式、礼仪、仪表等(与其他几方面紧密结合)岁末除尘、祭祖、贴春联、挂灯笼;除夕团圆饭与守岁;新年拜年、压岁钱等宗教信仰:儒释道等宗教信仰岁首烧头香、拜财神等宗教信仰之外的其他信仰祭祖拜神,祈福纳祥以相关事件及人物为线索,整合并开发相关的游戏动漫、影视戏剧、网络文学、歌舞及口头表演等文化休闲产品宗教朝觐旅游产品开发祖神祭祀旅游产品开发名人文化资源现实名人资源名人经历与传奇故事;名人精神思想;名人成果与贡献;名人名言名篇名章等;名人社会关系;名人故居、名人生活史话;名人纪念(遗迹)物件等当地的历史名人及其相关的事与物方面的资源;某种特殊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及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资源虚拟名人资源神话传说、小说戏剧、影视动画等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及其相关的事与物等方面的资源。其中虚拟人物又可分为完全虚构的形象象征性的人物以及以现实人物为蓝本的艺术化人物神话人物(如孙悟空)及其所承载的相关的事与物等方面的文化资源;世博会的标志性人物海宝等承载的相关的事与物等方面信息的文化资源名人遗迹展览与交流、名人传记及影视文艺作品发行、名人专题研讨会、名人故居与纪念馆、博物馆及故乡的旅游开发;名人事迹图书、音像、纪念币和纪念像章、邮票、明信片、图画、雕塑、标牌等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3.1.2 根据与旅游业的融合程度分类 基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视角,根据节事与当地旅游业融合的程度,节事资源可分为四类(表2):1)旅游型节事,与旅游业的融合最密切,对其促进作用最明显,如旅游节庆活动、旅游演艺等;2)强旅游型节事,与旅游业融合很密切,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强大,主要有休闲性博览会、会议类节事活动等;3)半旅游型节事,与旅游业融合较紧密,能发挥较大的促进作用,如体育赛事、文化娱乐活动等;4)弱旅游型节事,与旅游业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对其促进作用不够明显,如一些展览展示活动。可以基于不同的节事类型与旅游业融合的程度差异,采取相应的开发策略。

表2 不同节事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特征及其开发策略

Table 2 The merging feature between different festival/special event resource style and tourism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 tactics

节事资源的类型与旅游业融合的特征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开发策略旅游型强旅游型半旅游型弱旅游型节庆资源演艺资源客源融合(强)、资源融合(强)、生产与服务融合(强)、营销及品牌融合(强)将各类节庆纳入当地旅游吸引物体系,加强节庆中的娱乐体验项目开发会议资源客源融合(强)、资源融合(中)、生产与服务融合(中)、营销及品牌融合(强)以会议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让当地的食、宿、行、游、购、娱等资源与会务服务紧密融合休闲型博览会资源客源融合(强)、资源融合(强)、生产与服务融合(中)、营销及品牌融合(强)不仅要让休闲型博览会成为游客在当地的重要体验内容,也要成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平台赛事资源文娱活动资源客源融合(中)、资源融合(中)、生产与服务融合(弱)、营销及品牌融合(强)客源融合(强)、资源融合(中)、生产与服务融合(中)、营销及品牌融合(中)弱旅游型加强各类赛事及文娱活动资源与当地旅游休闲资源的结合,如尽量在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举办各类赛事及文娱活动,既可增加当地旅游的吸引力,也可保障节事活动的客源展览会资源客源融合(弱)、资源融合(中)、生产与服务融合(中)、营销及品牌融合(中)加强展览会服务内容与当地旅游的对接,延长展会参加者在目的地的逗留时间,让展览会观众真正成为当地旅游者

3.2 节事资源创意性开发的实施路径

在产业融合的效应机制下,节事活动已然成为一种优质旅游资源[17]。现实中节事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常是彼此促进、相互融合,都为对方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18]。因此,节事资源的创意性开发的具体实施,可以走产业融合之路,即将节事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融合,科学发展节事旅游产业。具体而言,根据不同的节事类型与旅游业融合的程度差别,可以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表2)。这要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即:充分发挥并保持融合性强的方面,提升融合性中等的方面,改进融合性弱的方面,以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

4 节事资源创意性开发的基本模式

因为文化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其本身并不具独占性,所以不具备属地原则[19]。根据节事资源集聚所依附的空间的不同属性,可分为属地空间和飞地空间,因此对节事资源的创意性开发也有两种基本模式——属地化模式与飞地化模式,这为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路径提供了基本保障。

4.1 属地化开发模式

属地空间是指节事资源直接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空间,一般在原生地空间范围内直接、完整地保留节事的文化生态。作为节事文化的直接体验场,该空间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空间进行节事资源的开发。因此,原生地对当地(即属地)节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就是节事资源开发的“属地化模式”,具体而言就是指在尽量维持节事资源原生地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节事资源(包括节事本身及其相关事象的资源)的原生属地进行就地式开发的模式,如韩国江陵端午祭、我国傣族地区的泼水节、广西的民歌艺术节等都是属地化开发模式的代表。各地可以利用本地的自然及文化资源优势,在本地策划特色节事活动,展现当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以吸引各种节事产业资源的进一步集聚,为当地节事、旅游及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等地为代表的草原那达慕大会,荟萃了蒙古族的衣食住行习俗、礼俗、传统游艺活动,以此为依托进行节事旅游的创意开发,既可向旅游者综合展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生地的各种文化资源,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20],并可推动那达慕(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甚至草原旅游产业的发展。

该模式一般适合于原生地对当地节事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其特点就是不脱离节事资源的原生属地,并常常通过结合示范基地、生态博物馆等方式,将具有代表性的空间区域就地建成节事文化的原生态体验地。

4.2 飞地化开发模式

飞地空间是指节事资源的间接再现与展演空间,一般会脱离节事资源的原生空间,在其他空间范围间接表现节事文化的内涵。作为节事文化的间接展现场,该空间越多越好,但要注重选取代表性的空间进行节事资源的开发。因此,一地对异地(即飞地)节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就是节事资源开发的“飞地化模式”,具体而言就是指在脱离节事资源的原生属地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节事资源(包括节事本身及其相关事象的资源)在异地进行飞地式开发的模式——即引入式开发模式。各地可以利用任何其他地方的文化资源开发出易于推广的节事相关产品,根据时间的长短该模式又可分为两种类型:1)长期固定的引入式开发模式。如深圳的民俗文化园和世界之窗,以旅游演艺的方式组织和展示各地的民俗文化节事活动,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并带动了华侨城及深圳的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2)临时流动的引入式开发模式。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2014年上海K11广场对莫奈画展的引入等,都是引进国际节事活动,将节事吸引物、传播媒介等资源集聚在一起,以提升当地的旅游吸引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该模式特别适合于(但不局限于)那些缺乏具有当地特色的节事资源的地方,其特点是脱离节事资源的原生属地,并常常通过嵌入舞台场景、主题园(街)区、会展场馆、传统博物馆教育学习场地等空间形式,在异地进行再现与表达。

5 总结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创并运用节事产业分析的“人口—产业”视角,论证了节事的“集聚效应”是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基础,重点提出了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基本路径逻辑,即在充分分析节事旅游人口的前提下进行节事资源的创意性开发,并在遵循两种基本开发模式(属地式与飞地式)的基础上走产业融合之路,这对各地如何进行节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以及节事产业与相关产业(特别是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节事的“集聚效应”理论的提出,揭示了节事资源为什么能够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内在机理,深化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1] GETZ D.Special events[A].MEDLIK S.Managing Tourism[C].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 Ltd,1991.112.

[2] GETZ D.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M].New York: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1997.5-6.

[3] GETZ D,ANDERSSON T,CARLSEN J.Festival management studies:Developing a framework and priorities for comparative 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2010,1(1):29-59.

[4] HALL C M.The definition and analysis of hallmark tourist events[J].Geojournal,1989,19(3):263-268.

[5]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J].旅游学刊,2003(5):26-34.

[6]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下)[J].旅游学刊,2003(6):111-119.

[7] 庄志民,赵睿.系统视野中的上海节庆旅游资源开发[J].旅游科学,2000,12(4):27-29.

[8] 王晨光.节事旅游发展亟待理念创新[J].旅游学刊,2009(1):8-9.

[9] 马聪玲.中国节事旅游研究:理论分析与案例解读[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17-19.

[10] 戴光全.节庆、节事及事件旅游——理论、案例、策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5.

[11] 王春雷.从目的地管理的视角看大型节事与旅游业的融合[J].旅游学刊,2009(2):5-6.

[12] 戴光全,左平,肖璐.1995至2010年中外节事研究的比较和启示[J].人文地理,2012(2):17-25.

[13] 沈望舒.文化产业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以大芬村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8,12(12):21-25.

[14] 邱扶东.旅游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15] 江凌.名人文化资源的级差分类及其开发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以湖北黄冈市为例[A].胡惠林,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7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85.

[16] 冯小叶.山东省历史名人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5.12.

[17] 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改革与战略,2007,11(11):119-122.

[18] 潘文焰.大型活动与旅游业互动研究——基于“触媒效应”与“母体效应”理论[J].人文地理,2012(6):124-128.

[19] 范建华.以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发展[N].经济日报,2013-01-11(14).

[20] JIA H Y.On tourism exploit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on condition of its safeguarding[J].Reformation & Strategy,2007,11(11):119-122.

Research on Tourism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and Models of Festival/Special Events Resource: From a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Perspective

PAN Wen-yan

(SchoolofBusinessandManagement,DonghuaUniversity,Shanghai200051,China)

Festival/special events resources are a type of folk cultural resources.The tourism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festival/special events resource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environment and society.Taking a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perspectiv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festival/special events.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festival/special events resources is made following the logic of "(consumer) population analysis-creative resource categorization-development model and path of resources".The research suggests a framework for festival/special events population analysis based on need,cognition,and behavior of the population.It also constructs the classification of festival/special events resources based on principles of ease of development.In addition,it summarizes two developmental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in territorial space,including dependency and enclave.Finally,it proposes industrial merging as a path for implementing festival/special events resources development,that is to develop festival/special event tourism industry.The research pinpoint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for various types of festival/special events tourism resources:strong tourism,tourism,semi-tourism and weak tourism.

festival/special events resources;agglomeration effect;tourism industrialization;industry merging

2014-07-13;

2014-11-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X20131000004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232013E3-12)

潘文焰(1974-),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文化资源创意开发。E-mail:panwenyan@dhu.edu.cn

10.3969/j.issn.1672-0504.2015.02.021

F590

A

1672-0504(2015)02-0104-05

猜你喜欢
节事名人产业化
基于内容分析的景区节事活动探究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基于体验视角的旅顺(北海)渔人节开发研究
系统产业化之路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