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须具备的四种意识

2015-06-06 10:45吴道锷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4期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受众

□吴道锷

(宁德晚报,福建 宁德 352100)

灾难报道须具备的四种意识

□吴道锷

(宁德晚报,福建 宁德 352100)

灾难的突发性与破坏性,使其具有广泛而强烈的关注度,因而也具有很高的新闻报道价值。新闻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应树立读者意识、科学意识、人本意识、反思意识,从报道理念、报道方法方面解决灾难报道现存的不足。

灾难报道 报道理念 四种意识

灾难新闻报道是指对地震、台风、洪水等主要由非人为因素造成的灾难,以及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恶性事故,如火灾、矿难、车祸等的报道。据美国报纸发行人协会及报纸读者协会的联合调查显示:读者对天灾人祸的新闻关心程度,仅次于国家大事和军事方面的报道。而从新闻价值上看,它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重要性、接近性、人情味等。因此一直是新闻传播的重点。

灾难新闻报道的阅读价值不仅包括灾难事件本身,人们更关注和自己有关的各种信息,如灾难发生时的生存技巧?如何防止和减少灾难的危害程度?这些有价值的间接经验,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意识。

读者意识:知情权的充分满足

2003年的非典报道可以说是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一个转折点。在SARS疫情早期“禁报迟报”发生严重后果后,我国终于确立了及时公开报道疫情的全新机制。从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到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普遍确立,到官员“问责制”的逐步尝试,一步一步地促使灾难事件的信息得以有效披露,进一步为媒体释放了灾难报道的空间。

但即使到如今,我国还有许多媒体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灾难报道的误区:突出报道抗灾救灾而不是关注灾害性事件本身;突出政府社会作用而忽视灾害知识、自救常识普及等等。这种缺乏读者意识的报道模式让新闻真实性大打折扣,人们无法了解灾害造成的真实情况,不了解灾害的预防和救灾与减灾的科学途径。

以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为核心,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尽可能丰富的资讯与服务。这是媒体应尽的职责。

2003年,在非典四处流行时期,各地市民抢购板蓝根、食醋现象的出现就与部门引导缺位、媒体集体失语不无关系。新闻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应该增强读者意识。在及时、准确、全面地告知灾难新闻事件本身以外,运用分析性报道、服务性报道、评论等各种体裁在普及灾害知识、传递防灾救灾常识,检讨纠正完善救灾机制方面为受众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各种资讯,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中央电视台连续200多个小时的直播,涉及到灾难新闻报道的方方面面,在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上,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科学意识:防灾救灾的知识传递

灾难新闻报道缺乏科学意识性,更多的体现在“禽流感”等疫病类灾难新闻报道中。疫病一旦发生,不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还威胁到人的生命。这时,读者除了想了解疫情发展情况外,更想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传播途径、如何预防、怎么救治等科学知识,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以早期的非典报道为例,由于对“非典”病毒本身和预防疾病信息的传播不力,使“非典”和“非典”的传播变得极其神秘和可怕,一时间导致“病急乱投医”的现象。面对灾难,甚至还有媒体对谣言、错误的防治措施不加批判反而热衷传播。

树立科学意识,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是战胜疫病等灾难的有利武器,也是传媒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进展和善后工作的同时,要运用科学思维,对灾难事件产生的原因作出科学的解释,把预防措施和脱离险境的办法告诉受众,以及今后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这样有助于帮助大家沉着面对灾难,开展自救工作,也可以使其它受众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

人本意识:平民视角的人文关怀

在《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演变》一文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董天策将非典报道之后的灾难新闻报道模式总结为“人本位”的全息开放报道模式,其特点为人性化报道由“集体呈现”向“个体呈现”转变突破,从人性视角还原多元人物的生存状态;人性化报道突破官本位报道,灾难背后的人性光辉得以充分挖掘。

在报道中表达对普通人的关注与关怀,这是灾难新闻报道所应具有的情感表现。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媒体从业者可以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以及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将对生命的尊重理念和富有人性、温情的表现方式,贯穿在灾难的新闻报道中,体现在对灾难新闻的采访、报道用语、图片选择等各种环节。

另外,灾难新闻报道需要更强调人性的光芒。受灾群众中自救和互救的新闻事件很多,人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镇定、仁爱、勇敢等品格更加感人、触动人。如汶川地震中《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特稿《回家》,讲述一对父母背已经遇难孩子回家的故事,突出了灾难中普通人的情感。人性的特点甚至可以用更客观地记述灾难中的真实反应来记述,如恐慌、绝望、冷漠等。单纯表现灾难中积极的一面是片面的。

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媒体,其充满人文气息的灾难新闻报道能真正赢得受众的尊重。有利于引导新闻界自觉倡导人文精神,塑造媒体社会正义和良知的形象。

反思意识:灾难新闻报道深度突破

灾难新闻报道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对灾难本身进行的新闻报道,如灾难发生的时间地区、伤亡人数、财产损失等;第二是关注受灾者及相关群体的报道;第三是对灾难背后深层原因的分析。目前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在第一二层面有较大改进,在第三个层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而现在一些灾难新闻的报道,比较偏重对现象和后果的描述,往往忽视对查找原因和总结教训的后续报道,经常用“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之类的套话。对于“天灾”报道,更是缺少分析,缺少总结,流于简单,这种报道方式很难起到警示作用。在汶川地震中,有媒体刊发了部分学校由于平常经常进行疏散演练而在地震来临时大大减少伤亡的报道,这种充满反思意识的报道在汶川地震后促进了全国众多中小学校对疏散演练的重视。

可喜的是,灾难事件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与途径等越来越多的成为许多媒体灾难新闻报道中的重点。如对北方肆虐的沙尘暴,许多媒体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沙尘暴进行全面反映和诠释,挖掘灾难事件造成的原因,寻求解决办法,这大大提升了报道的深度和力度。

1.王润泽:《探寻灾害报道的模式突破》,《中国记者》2006年第9期[J]

2.侯森:《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及人文关怀》,《记者摇篮》2009年第6期[J]

3.邓利平赵淑霞:《从灾难新闻的传播看中美新闻理念的不同》,《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J]

4.董天策蔡慧于小雪:《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演变》,《新闻记者》2010年第6期[J]

猜你喜欢
灾难新闻报道受众
雷击灾难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