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良骅
(大足日报社,重庆 大足 402360)
媒体融合应做到互补性与差异化相结合
□龙良骅
(大足日报社,重庆 大足 402360)
由于新科技的介入,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异军突起,传统媒体正在经历一场最为深刻的嬗变。在短暂的迷茫、震惊之后,传统媒体迅速调整发展战略,兴奋地与新媒体牵手,实现了各种媒体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一些主流媒体,通过各平台的融合,构建起了全新的宣传格局,不但继续牢牢把握了话语主动权,坚守住了舆论的主阵地,提升了传播的影响力,还获得了创新性发展。
《大足日报》是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的机关报,2014年,正是《大足日报》创刊30周年,恰逢媒体融合浪潮涌来,大足日报社抓住机遇,及时对传统的纸质媒体进行重新定位和改版,同时下大力气办起了内容丰富、具有本土文化特色、与读者接近性强的大足网、“掌上大足”手机客户端、“大足新闻”微信号等新媒体、新载体。短短一年时间,就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目前,大足网的日点击量超过8万次,“掌上大足”客户端安装的用户接近10万户,远远超出了报纸的发行量。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广电集团、新华社重庆分社的主要负责人先后到大足日报社视察,对在媒体融合中积极探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融合是大势所趋,融合是必由之路。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械式相加,也不是单纯地把报纸的内容一成不变地移植到其它新兴媒体上了事,而是根据各平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量身打造”传播方式和内容,做到既突出差异化,避免同质化;又注重互补性,实现一体化。现以“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70周年纪念会”大型报道为例,谈谈《大足日报》与新媒体之间是怎么做到互补性和差异化相结合的。
大足区境内遗存有唐宋时期的5万余尊石刻造像,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著名学者杨家骆、顾颉刚、马衡等组成考察团,对这些石刻进行首次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将大足境内的所有石刻命名为“大足石刻”,并确立了与“云冈、龙门鼎足而三”的历史地位。1999年12月,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学者和中共大足区委、区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催生了一门以研究大足石刻为基础、涵盖重庆及四川东部的文化遗存的新学科“大足学”。2014年11月24日,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70周年纪念会隆重召开,来自美国、印度、德国、日本、丹麦、韩国、巴基斯坦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这种高规格的文化盛宴,无疑也是一次新闻大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也纷纷跟进。作为当地的权威媒体,大足日报社精心组织,旗下的《大足日报》、大足网、“掌上大足”客户端、“大足新闻”微信号等同时出击,对此次会议及相关内容进行了全方位、高密度的立体报道,既彰显了媒体融合的强大魅力,又显示了差异化报道的异彩纷呈。
《大足日报》是传统的纸质媒体,在报道中主要体现一个“深”字,即深入、深刻、深度。报纸由于采写、编排、校对、审核、印刷、投递等环节较多,时效性受到制约,与新兴媒体相比,新闻较“旧”。于是,就避开短板,在重点报道、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开幕式当天,《大足日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分别刊发了两篇通讯《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和《70年前的那个春天》。《一门新学科的诞生》从大足石刻的开凿追溯到怎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再到如何提出创建一门新学科,对“大足学”的诞生过程进行了仔细梳理,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宏阔的视野。《70年前的那个春天》以散文的笔法,对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的细节进行了还原,突现了考察的重大意义,文章生动感人。然后,配合开幕式长篇消息,又刊发了社论《大足学:从历史走向未来》,将大足石刻的开凿与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大足学的诞生比喻为一场文化的“接力赛”,深刻提示了它们的内在联系。会议当中,再次以两个整版,刊发了两篇长篇通讯《两百年的期待尘埃落定》、《师徒三代的大足石刻未了情》。其中,《两百年的期待尘埃落定》主要反映第一位系统研究大足石刻的学者、清代大足代理知县张澍收集整理的《大足金石录》如何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被发现、如何“回归”大足的曲折经过;《师徒三代的大足石刻未了情》主要反映杨家骆的女弟子、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陈清香如何在师傅的引导下走上大足石刻研究之路,陈清香的学生、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博士陈瑛又如何在老师的带领下也走上大足石刻研究之路的感人事迹。这几篇重头报道,成为这次会议报道的亮点。
大足网是新兴媒体,它兼具了时效性和大容量两大优势,即“快”和“广”。因此,在这次报道中,首先在首页顶部开设了“关注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70周年纪念会”专栏,将所有采写、发表的文章全部集中在一处,并收集了大量与大足学有关的石刻艺术、巴蜀文化等资料,让读者对大足学建设的价值、意义、背景等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会议当中,为了抢抓时效性,报社共派出20余名文字、摄影、摄像记者和编辑,由一名领导统筹,在现场设“网络直播间”,对会议进行了现场直播,要求记者在每一个议程完成后15分钟内写完稿或上传图片,编辑10分钟内编审完上传,由于准备充分,保证了每条稿件在20分钟内完成写稿到编审完上传的流程,3天的会议期间,一共现场直播上稿6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民网选用。同时,还精心制作了三期视频新闻发布在网上,达到了有文字、有图片、有图像的“三有”宣传格局,整个报道有声有色。
“掌上大足”客户端和“大足新闻”微信号也是新兴媒体,它们的优势在于迅捷性、文图并茂和便于多次传播,即“快”、“精”、“趣”。对一些重要新闻或亮点新闻,选择其精华内容,以精短的文字,及时通过这两个新兴媒体发布,对特别重要的新闻还进行“推送”,并配上大量精美的图片。“会场声音”、“观点集锦”、“专家访谈”、“深度解读”、“会场花絮”等栏目丰富,内容精彩,所发新闻被网友大量转发。
媒体融合方兴未艾,要在报道中做到互补性与差异化相结合,需要对各平台的准确定位,需要高效的、能统揽采编工作的运行机制,需要采编人员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做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