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漯河日报社,河南 漯河 462000)
新闻工作者要把“人民”记在心中
□李 丹
(漯河日报社,河南 漯河 462000)
2015年1月,“呼格吉勒图再审被判无罪”在北京被评为“2014年中国新闻法治十大影响力事件”之一。而推动冤案得以昭雪的新华社记者汤计从幕后走向台前,他以“人民至上”的情怀引发了新闻界关于如何当好记者的思考,笔者的感受是:新闻工作者要把“人民”记在心中。
事情还得从19年前说起。
1996年4月9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发生一起女厕内强奸杀人案,报案人呼格吉勒图被认定为凶手,61天后法院判决呼格吉勒图死刑并立即执行。2005年,内蒙古系列强奸杀人案嫌疑人赵志红落网,其交代的多起案件中包括“4·9”女尸案,从而引发媒体和社会对“呼格案”的广泛关注。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判决呼格吉勒图无罪。
2005年至2014年期间,“呼格案”最早报道者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九年坚持不懈追踪此案,一次又一次为“呼格案”奔走呼吁,以深入、翔实、准确、权威的调查,最终推动冤案得以昭雪。在汤计同志身上,凝结着新华社记者忠诚于党、情系人民的品格风范。他的感受是“要真正做一个为人民群众发声的记者”。
新闻工作者要把“人民”记在心中,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记者,这个是汤计的感人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
当前形势下,新闻工作者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大做强正面宣传,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然而,不可否认,新闻战线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虚假失实新闻防不胜防,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不断出现,新闻媒体公信力受到重创。
以“21世纪传媒敲诈勒索案”为例。2015年2月28日,新华网报道:2009年以来,21世纪传媒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网、《理财周报》3家媒体、7家运营公司,利用其在业内具有的广泛影响力,以发布负面报道为要挟,向数百家公司收取“保护费”,进行“有偿不闻”。原21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沈颢等30余名犯罪嫌疑人当天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涉及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及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职务侵占罪等多宗个人犯罪,涉案金额上亿元。
把“人民”记在心中,是新形势对新闻工作者的时代要求。上述敲诈案表明,新闻战线也不是一方净土,归根结底,是有的新闻从业人员违背了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心中没有了“人民”,把新闻工作当作捞钱的工具。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新闻工作者应该向汤计学习,学习他“勿忘人民的新闻情怀”,弘扬“人民至上”理念,始终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报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总结近代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众所周知,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人民群众曾经用小米哺育延安革命根据地、用小车推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用手印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正是因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我们的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参与和拥戴,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我们党总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及其成效都要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坚持群众路线对完善党的群众理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
书写时代篇章,根在基层,力量在人民。近几年来,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其根本价值是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发挥党的新闻工作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引导群众功能。如:2015年2月28日,新华网发表了《“走下去”抓活新闻,“沉下来”见真情感——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单位“新春走基层”活动综述》。羊年春节,全国各地的记者编辑们却轻装上路,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基层一线,记录基层的可喜变化,用镜头捕捉生活细节,见证华夏大地的喜庆祥和。一批批鲜活的报道生动讲述了充满亲情、温暖人心、喜庆祥和的中国故事,字里行间“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闻得见汗水的味道,传递出百姓的热切期盼,得到读者“点赞”。
只有心中装着“人民”,才能到群众中去,才能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才能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群众的欢迎,树立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心中要有“人民”,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近几年,在新闻实践中,河南漯河日报社记者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通过媒体牵线,解决了不少问题,受到群众欢迎。
以“暖冬行动”为例。2015年2月26日,《漯河日报·晚报版》06、07版连版刊登了“暖冬行动”的新闻《奔忙仨月,帮助112户贫困家庭》。2014年11月7日,“暖冬行动”启动,旨在使漯河市的贫困家庭和群众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季,该活动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漯河市和谐家庭幸福基金会积极参加“暖冬行动”,帮助漯河市两县三区的112户贫困家庭。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伟鸿高端教育基金、老凤祥银楼也加入“暖冬行动”,将300多套保暖衣以及挂历、春联等物品送到环卫工人手中。河南星火志愿者团漯河分团、漯河好人帮等爱心团体,主动联系参加“暖冬行动”,期望共同为贫困家庭献出一份爱心。“暖冬行动”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不少好心人来到报社新闻热线值班室,将现金塞到记者手中,委托记者转给某个贫困孩子,不留姓名也不留联系方式。为了找到真正困难的家庭,记者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的足迹遍布漯河市的两县三区,采写了大批各种贫困家庭的贫困情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刊登在报纸上。据粗略统计,文字稿件有60篇,图片近40幅。三个多月,“暖冬行动”使漯河市百余户困难家庭都享受到了冬日暖阳。
今天,我们站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全新的发展起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讲群众听得懂的话”,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本栏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