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陈瑾榕
摘要:本文选取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大理学院、昭通学院、文山学院6所高校,对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设置、师资情况、开展方式,以及学生参与人数、喜好状况、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的强势冲击,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逐渐蜕变、衰落甚至消失。因此,了解在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盛行的今天,如何通过高校体育课堂平台,发现制约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因素,从而寻找保护和传承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教学现状 高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30-0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群中开展的,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的体育活动[1]。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长时间的挖掘、整理工作,据统计项目已多达近千项。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传承作用[2]。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以其久远的体育文化传承历史、独特的体育文化形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特别是在国内保护非物质遗产的大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的许多传统体育运动、竞技娱乐项目已被各级政府公布为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对其形成和正在形成着的几种传承体系,还尚不成熟,需要不断审视自我发展,不断创新自我的文化传承路径,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承体系来推动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大繁荣。
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深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价值,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富有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进高校并不断发扬光大。利用地方资源不断加强高校与地方的合作与交流,利用云南地域资源引进适合高校开展的进入体育课堂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自身参与实践的能力。为高校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及样本情况
1.1研究对象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大理学院、昭通学院、文山学院体育课程中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2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2)数据分析;(3)访谈(教师、相关专家)。
1.3样本情况
(1)问卷设计。围绕本课题关键词设计问卷:问卷对6所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设置、师资情况、开展方式,以及学生参与人数、喜好状况、学习效果六方面作了分析。为便于调查,问卷题型设计为单选题和多选题。调查对象的选择,主要以师范类专业院校(云南师范大学、玉溪师范学院);民族类院校(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较多的院校(大理学院、昭通学院、文山学院)作为本次调查的重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2)随机抽样。为进一步提高抽样效率、减少抽样误差,从6所普通高校中选取部分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并随机抽取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根据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在校大学生开设体育课程)。(3)问卷发放与收回。本次共发放问卷940份,收回824份。无效问卷23份,采用样本810份。(4)问卷数据处理:对有限问卷进行分类,进入数据统计、输入计算机的处理阶段。
2 调查样本数据分析
2.1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概况
在对6所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途径的调查中发现,6所高校除文山学院没有以公共体育课的形式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外,其余5所高校都已开设公共体育选修课;其中,云南师范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协会形式);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学院开展课外传统体育活动。就开展形式而言,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大理学院开展形式相对丰富,而昭通学院、文山学院开展形式相对单一。
2.1.1学生学习人数
从教师问卷调查中发现,所调查的6所高校中,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学院、玉溪师范学院4所高校学生参与学习人数均在300人以上;昭通学院学生参与学习人数在200—300人之间;文山师范学院学生参与学习人数在100—200人之间。六所高校中参与学习人数均在100人以上。
2.1.2学生学情分析
从学生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情况调查显示,15%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情况好,46%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情况较好,39%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情况一般。
2.1.3学生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时间
从学生参与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时间可以看出:学生107人中有2人从2009年开始学习,占总人数的2%;有2人从2010年开始学习,占总人数的2%;有13人从2011年开始学习,占总人数的12%;有90人从2012年开始学习,占总人数的8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习人数急剧上升是在2012年,经过前三年的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逐步扩充,被学生所接受。
2.2学生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情况
2.2.1参加比赛的学校数量
从2010年以来,云南省民族运动会赛事学校统计(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14年汇编)如表1所示,2011年参加民族运动会比赛的学校数量明显比2010年多,说明这一年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之后的两年,参赛学校数量并未增加,还出现小幅度减少趋势。参加大课间比赛的参赛学校数量五年来呈逐步减少趋势。通过专家访谈了解到,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课余时间不统一,统一训练比较困难,不易大课(多人数)间训练与比赛。
表1 参加各类民族运动会比赛的学校数量统计
2.2.2参加比赛的人数
从2010年以来,云南省民族运动会赛事人数统计(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14年汇编)如表2所示。从2010年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广至今以来,参加民族运动会比赛的参赛人数基本保持平稳;而学校民族运动会比赛参赛人数出现明显的减少。结合比赛相关数据和访谈、问卷所收集的资料分析,参加比赛学校数量及人数减少主要是由于比赛经费不足、学校支持力度不够、学生学习时间不固定等原因所致。
表2 参加各类民族运动会比赛的学校人数统计
2.2.3未参加过比赛的学生比例
从学生问卷统计的结果看,学习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107名学生中只有30名学生参加过比赛,77名学生从未参加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在学习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中,只有28%的学生参加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72%的学生从未参加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
2.2.4教师对未参加比赛的原因分析
从教师问卷得到,调查的13名教师中大多认为未参加比赛的原因主要是学校支持力度不够和经费的不足,这与云南属于经济较落后的省市,在体育经费上也相对较少有关;此外体育比赛服装,报名费等费用相对较高,许多学校因为经费不足不得不放弃比赛。
2.2.5学生对未参加比赛的原因分析
从学生问卷了解到学生未参加民族体育比赛的原因,77名未参加比赛的学生中有58名学生认为自己未参加比赛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因素;24名学生认为是学校本身的原因;4名学生认为是学校经费问题;2名学生认为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导致或错过比赛时间。
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认为未参加民族体育比赛是自身的因素造成的,结合对学生的访谈和收集的资料分析,许多学生是因为自身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水平不好,没有机会入选参加比赛;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训练时间和比赛时间与自己的学习时间冲突,未能参加比赛。也有31%的学生认为是学校的因素影响了学生参加比赛,原因是学校未组织比赛及比赛人数的限制导致学生没有参加比赛的机会。
2.2.6学生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意愿分析
从学生问卷中了解到学生是否想参加比赛的人数比例情况:77名未参加过民族体育比赛的学生中,50名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参加民族体育比赛,愿意参加比赛,只有27名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比赛。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未参加过比赛的学生中65%的学生都很想参加比赛,结合上面的比赛情况分析及未能参加比赛的原因分析,学校支持力度、经费的不足及学生学习时间的不统一是目前制约高校学生未能参加民族体育比赛的主要因素。这三个制约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结合专家的建议及意见,学校可以在学生体育协会的指导帮助下,学校自己在校内组织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这样既可以推动本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比赛,还可以节约比赛经费。
2.3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师资情况
2.3.1师资培训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性别及培训概况,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被调查的13名教师中,有9名是男教师,有4名是女教师;13名教师中,有9名教师参加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训,有4名教师从未参加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训。说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多数是男教师,女教师较少;教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师中,有少部分教师从未参加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训。
2.3.2师资职称、学历等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了13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职称、学历、教龄等基本情况,在职称方面有8名教师是副教授以上职称,5名教师是讲师;在学历方面有8名教师是硕士学位,5名教师是学士学位;在教龄方面有10名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上,3名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下,因此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整体职称、学历都较高,教学年限也比较长。
2.3.3师资专项调查
从教师问卷调查收集到教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13名教师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3名,健美操专项的教师1名,体操专项的教师1名,武术专项的教师3名,体育训练专项的教师3名,田径专项的教师1名,球类专项的教师1名。
从教师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教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师中,只有6人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武术专业教师,其他多为体育训练专业及其它专业的教师。经专家访谈了解到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一般是没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的学校都选派武术和健美操专项等协调性好的教师参加,在没有这类教师的情况下才会选派其它专项的教师参加培训。说明云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资缺乏,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水平高低不齐。
2.3.4教师参加培训途径
从教师问卷得到,13名教师中,有9名教师主要是以培训的方式来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4名教师未参加过培训,而是通过同事和多媒体等途径来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69%的教师主要是通过省民委、教育厅组织培训来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31%的教师主要是通过媒体资料和同事来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集中培训是教师的主要学习途径,而媒体资料和同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也可以成为教师学习的辅助手段。
2.4高校师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认识
2.4.1教师认识
从37名教师调查问卷得到教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认识,其中30名教师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练习的学生具有提升学生形象气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特别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形象气质的提升效果比较明显。
2.4.2学生认识
从30份学生调查问卷中得到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认识:学生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练习的学生具有提升学生形象气质(8名)、增强学生身体素质(9名)、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功能(8名),但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认识较少(5名)。
2.5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态度
2.5.1已参加学习的学生对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态度
调查中发现,学习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后有85%的学生选择愿意继续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只有15%的学生不愿意继续学习民族传统体育,说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除了给学生带来健身等方面的功能外,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及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5.2对未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习的学生调查
从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81名未参加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中,1名占1%的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67名占83%学生不太了解民族传统体育,13名16%学生没听说过民族传统体育。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有待于加强。
2.5.3学生未参加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因分析
从学生问卷调查发现,未参加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81名学生中,18名学生是因为学校没有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占总人数的22%),56名学生是因为不太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占总人数的69%),7名学生是因为不喜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占总人数的9%)。绝大多数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了解,说明推广宣传力度还不够广泛,部分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不够。
2.5.4未参加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生的意愿
从学生问卷中可以看出,81名学生中,有65名学生表示愿意学习(占总人数的80%),16名学生表示不愿意学习(占总人数的20%)。如果提供学习机会给这些学生,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只有少数的学生不愿意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通过调查和访谈收集到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推广及发展的建议有:有的学生希望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的学生建议创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套路,多进行推广表演;有的学生提出希望多提供学习、比赛的机会,开展形式能够多样化;有的学生认为学校应适当增加选课量及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选课机会,并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练习的场地;个别学生还希望学校多培养和引进专业教师,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采用特色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等建议。
2.6教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展望
2.6.1教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前景的展望
从教师调查问卷看出目前教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师中65%的教师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前景好;33%的教师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前景一般;仅有2%的教师认为其发展前景不好。从本次的调查说明多数教师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适合在高校中推行。
2.6.2教师对培训体系完善期望
从教师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调查的教师中69%的教师希望每年举行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15%的教师希望两年进行一次培训,8%的教师希望三年进行一次培训,还有8%的教师希望每年进行两次培训。从教师培训频率期望来看,每年设置一次固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较为合理,能满足大部分教师的学习需要。
2.6.3教师对赛事的期望
在调查的教师中41%的教师希望每年举行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24%的教师希望两年进行一次比赛,11%的教师希望三年进行一次比赛,还有24%的教师希望每年进行两次比赛。从教师比赛频率期望来看,每年设置一次固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较为理想。
2.6.4教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建议
通过调查和访谈收集到高校教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广及发展的建议有:主要负责部门要大力支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广的相应工作,支持培训,支持比赛,支持校内项目的开展;在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力度上,应多举办培训,提高教师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水平;还有部分教师提出多举办比赛,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和改进当前套路,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套路,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时尚感及美感;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设为公共体育必修选项课,课程的设置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还可以充实丰富现有的公共体育课程。
3 调查的初步结论
大学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建设缓慢,远落后于现代体育,所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针对性不强、呈现单一化发展的趋势,而且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民族传统体育)建设发展不平衡。解决的策略: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因地制宜,挖掘本校课程资源,优化师资专业结构;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共同发展、融合竞争;健全竞赛制度,引入适宜程度高、民族性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
据以上六方面的数据材料分析,在飞速发展、迅猛变化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究竟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如何通过高校体育课堂平台,开展适合高校体育课堂的传统体育项目,从而寻找保护和传承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另一途径。
第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长期受西方体育教学模式影响的观念,拓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充实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第二,完善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运动相结合,努力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锻炼氛围。
第三,完善高校体育中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及科研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2]赵静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研究[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5.
作者简介:张帆,助教,主要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陈瑾榕,讲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研究。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