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71-01
“对话式”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重新寻回失落已久的生生对话权。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借助对话,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语文教师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社交技能。生生交流可采取下列几种方式:
1 分组交流式
这是合作学习讨论法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果呈现方式,它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每一组各派代表陈述本组讨论中的最终意见。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讨论的结果相对较为固定,意见能基本趋于一致;(2)所讨论的问题难度不高,较易解决。分组交流的优点主要有:(1)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2)能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三袋麦子》中,有一环节:在四人合作小组中读给大家听听,交流“对待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各不相同,你们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并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教师随机参与其中,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和读书情况。这个题目的答案不止一个,只要说出道理,是允许见仁见智的。学生的答案一定是各种各样,理由各有侧重的。
接着小组间互相品读,并练习分角色朗读,把书读好。师引导学生互评:这个小组的同学读得怎样?为什么这样读?你如何读?最后各小组汇报各自交流结果,学生就问题各抒己见。这里实际上反映了几种观点:一种是及时消费,一种是慢慢消费,还有一种是投资,投资就有风险,也可能收获最大。你说这三种,哪种对?课堂上关键在老师如何引导。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同时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不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最终的交流,可能会淹没一些有见地的观点。但是,从长远看,换来的是学生心态的开放、自主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解放,这还是值得的。
2 自由交流式
它是经过小组讨论后,让每一位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讨论的问题本身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特点,(2)各小组讨论中意见不能统一,(3)教师出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表达的机会。
自由交流的优点主要有:(1)充分顾及到了每位学生,给所有学生都提供了表述观点和口头锻炼的机会;(2)能活跃课堂气氛。
还是《三袋麦子》,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由交流:如果你也收到了一口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小猪把麦子吃了,消费了;小牛节俭,从农业文明带来的优良品格,丰收不忘歉收,一点一点地享受;小猴把麦子种了、投资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各抒已见,无形中就渗透了现代人的理念。孩子们在交流中也是各抒己见,看得出对文本的学习还是很到位的。其不足是:(1)课堂节奏难以调控,可能费时较多;(2)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充分,可能使课堂限于沉默,交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使问题真正得以解决。
3 辩论交流式
这是较高层次的讨论,它可以打破原来的已定小组,借用辩论赛的形式来进行交流,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重新分成两组,然后选出三到四名代表,以辩论赛的规则进行。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形:(1)在小组交流或自由交流后,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且不相上下的情况;(2)教师认为探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认知意义,值得深究。辩论交流式的优点有:(1)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思辩能力;(2)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3)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使问题得到最大程度的探讨和解决。
还是《三袋麦子》,举一片断:
师:三个小动物家我们都去过了,看到三种不同的结果,我们不由想起一年前,它们不同的处理方法。小朋友,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做法呀?为什么呢?
生:我最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很节俭,它还想到先苦后甜呢!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它的先苦后甜的?
生:小牛它先把家里的草料和杂粮先吃掉,再慢慢吃这袋好吃的麦子。
师:你说得挺有道理的!老师看出来了,你也会是个先苦后甜的孩子。
生:我还是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其实小猴也是先苦后甜的,它一粒子没吃全种下了地,还获得了大丰收呢!小牛很节俭,但那袋麦子有吃完的时候,如果小猴它年年种,就会有吃不完的麦子了!
师:你的体会可真深!你像小猴一样聪明能干!
生:我最喜欢小猪的做法。
师:哦?为什么,说说看。
生:小猪本来就喜欢吃的。它比小牛和小猴吃的早,它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大饱了口福。小牛后来吃的麦子肯定没有小猪吃的好吃。
生:(插嘴)对!小猪吃的麦子比小牛吃的新鲜!(学生大笑)
师:你们俩是这样认为的。可以!
生:我也是喜欢小猪的做法。土地爷爷看到小猪那么喜爱吃它的麦子,说不定还要再送一袋给小猪呢!
师:你也像小猪一样憨厚可爱。(边说边摸那位学生的小脑袋)
对于“最喜欢谁的做法?”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答案当然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必须营造一个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上述环节中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恰当的评价避免了学生机械固守于某一僵化的答案上。其不足主要在于:(1)过程较长,费时较多;(2)可能会使课堂秩序混乱,因此辩论过程须要教师适时规范;(3)可能会使边缘学生游离课堂。
生生对话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探究学习的过程, 生生达到“视界”的交接、冲突、介入和融合,通过倾听、交谈等方式,各种经验、各种思维交流、汇集、碰撞、协调,可以取长补短,相互点拨,共同促进;可以增强动机,吸取力量,接受信息和获得灵感;可以使他们相互尊重对方,共同分享问题,分享成功,获得心理支持。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还是应该在课堂中多多运用,让学生共同成长。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