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佳蜜
摘 要:现如今,社会把人的道德品行看的非常重要。在新课改之后,尤其是高中的教学任务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本篇文章主要研究了高中语文教学伦理教育的目的,以及伦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伦理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114-01
一个人思想伦理的道德观决定了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处世交际以及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说伦理道德观的培养非常重要。据统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在中学培养的道德观念,可见将伦理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多么重要。
一、伦理教育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中的体现。
1、伦理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实现了人的社会需求
在当今这个社会大集体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要课程是不可或缺的的科目,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实现了人们的社会需求:
(1)实现了人与人沟通的需求。在社会中,假设人和人之间没有办法沟通交流,那么他们之间就会中断联系,没有交流的社会将会在不久的将来瓦解。语文课程正是通过对语言的传输,教授学生如何与别人进行正确的交往和沟通。语文课程教学主要是对听、说、读、写这四大能力进行训练,听、读能力的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种准确理解外部信息的能力,而说与写的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正确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2)维持社会的整体和谐。人在这个社会中不仅仅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更重要的是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和谐的沟通,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谐,才不致因为不良的交际方法而引发社会出现混乱。语文课程中伦理教学的目的正是训练学生使用规范用语和文明用语,使他们具备交际伦理的素养,在与人沟通时做到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除此之外学习交际的礼节礼法以及交际的技巧,伦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教会了学生用优美的语句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并形成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伦理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实现了人的生物超越
语言是一种表达形式,是人与世界取得联系的中介,人类创造了语言,但同样人类也因为语言而生存。人所具备的内在思维是需要借助语言来展开的,而人们如果想把自己的内在思维表露出来同样也需要依靠言语,因此说语言是人们生存的重要标志。语言使人们获得了新的人质化意义,使人们超越了自身的动物性,并且使自己有别于其他的生物。人们把自己的文化通过语言一代代的相传、相教,就形成了教育。在众多的教学科目中语文课程就是对语言文化的传授,学生通过语文教学中伦理教学的学习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熏陶,开启了心智,培养了逻辑思考能力,并从文字中学到了高尚的伦理品质,意识到了自己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区别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之处,这就是我们说的理性,理性让人们实现了对自我生物性的超越,从而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素质培养的方法
1、以伦理情感塑造为中心
有句话说“理智无力欲无眼”,一个人所具备的理智控制力和人对欲望的控制力比较而言作用还是举足轻重的。人的欲望,尤其是伦理情感的需求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因素,所以人必须要具备具有一定规范的伦理情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将伦理情感塑造作为教学的中心,课程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贴切,让学生用自己的恻隐仁爱之心面对生活与学习。例如《我与地坛》,在这篇文章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理解亲情,学会感恩;在《小狗包弟》这篇文章中,要引导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进行探讨和拷问,进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如何让学生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厚德载物博爱众人的道德观念,如何在语文伦理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塑造正确的情感意识,这些可以以老师为教学的主导,利用活动时间进行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全方位的接受伦理道德教育,渗透伦理道德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
2、以塑造追求幸福、热爱生命的意识为目标
追求幸福,战胜逆境是每一个人所渴望的,也是每个人所感兴趣事情。当然高中的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从这点入手,与学生一起学习交流《热爱生命》这一课,课程很自然地就能过渡到追求幸福、热爱生命这个伦理教育主题,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顽强坚忍、热爱生命的深刻含义,进而体味到了“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地不感到死之苦恼”“战胜生命绝望的力量在于生命本身”的道理。另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品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树立他们战胜困难,顽强追求生命光彩的信心。
语文课程不只是将基本的文化素养传递给学生,重要的是推动学生的精神发展,使他们的审美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提升。因此将理论教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非常的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节操和理想。只有完善学生的精神品格,他们才能够朝着自己的理想不断进步,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懈的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唐代兴.生态理性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戚万学.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