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功
摘 要:小学数学应顺应或超越社会的发展而实施教育,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能善于从他人的思维中受到启迪,不断增强创新能力。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及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促使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以激活创新意识,并最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205-02
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要求人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成为创新型人才。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作为基础课程中的小学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应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能善于从他人的思维中受到启迪,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达到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的基础目标,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以激活创新意识,并最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例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只要你报出一个数,我就能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抢着报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快又准呢?”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了。通过教师提问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再创造”过程,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二、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从外部环境来看主要是如何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从心理方面来看,主要是创设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促进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有趣的学习材料促动学生的思维。如,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可创设如下情境:拿出一个不规则物体(如小石块)问:“怎样知道它的体积?”学生边想边讨论:没有已知条件,它不像长方体、正方体,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平面图形可以用割补法,而这些物体呢?这时教师引导: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经教师一提醒会非常兴奋的,马上展开小组讨论,进入热烈的交流情境。
A组:把不规则小石块放进容器中,再向容器中倒水,再把石块捞出,水下降的部分就是鸡蛋的体积。
B组:在容器中盛满水,往其中放不规则小石块,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C组:向装着水的圆柱体(长方形、正方形)的容器中放进不规则小石块,水上升的部分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求不规则小石块体积的方法,是生活经验和别的学科给了孩子们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冲破习以为常的常规,攻克一般以为是无法解决的困难,发展了学生的智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的好方法。
如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小王有一些苹果,送给小李一半,送给小张一半的一半,自己还剩下11个,小王原来有多少个苹果?”有的学生这样做:11×4=44(个),有的学生这样做:11+11+11+11=44(个),有的学生又是这样做:22+22=44(个)…,方法很多。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开拓,并且方法是多样化。因此在这样的练习中,要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新颖、独特。设计这样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排除思维定势,开拓发散探索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异,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在寻求多向思维方法的过程中,经历创新学习的过程,从而增强思维的创造性。
如“派车”的教学片断:
(1)出示问题:假期里,我们班将组织25名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夏令营,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
(2)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
生1: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 3×3=9(人)。
生2:派4辆面包车,留7个坐位放行李。算式:8×4-7=25(人)
生3:每辆面包车坐5人,留3个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
生4:派6辆面包车,其中5辆面包车每辆坐4人,一辆坐5人,空位放行李。……
教师不论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能说出十几种派车方案,教师小结后,适时追问:如果增加8位教师,共有33人,你又会怎样派车呢?
再如:有这样一道题“34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大车可乘8人,另一种小车可乘4人,大車每天租金80元,小车每天租金50元,怎样租车合算?”搭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用4辆大车8×5=40>34,租金80×5=400(元)(2)用9辆小车4×9=36>34,租金50×9=450(元)(3)用4辆大车1辆小车8×4+1×4=36>34
租金80×4+50×1=320+50=370(元)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于各种搭配方法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大家一致认为第(3)种方法比较好。
通过设计这样的练习题,使学生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生活经验,不知不觉地发挥了平时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 俞正强《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