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严保平 连文仙 任翠玉 赵杰 黄敏捷 王力伟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及自尊的对照研究
赵静1严保平1连文仙1任翠玉1赵杰2黄敏捷3王力伟1
目的 探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及自尊的差异。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成就动机量表(AMS)、自尊量表(SES)对741名独生子女和1 332名非独生子女进行调查。结果独生子女组EMBU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组(P<0.05)。独生子女组AMS的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因子分低于非独生子女组(P<0.05)。独生子女组SES总分低于非独生子女组(P<0.05)。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及自尊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父母教养方式 成就动机 自尊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在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1]。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唯一性,父母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陪伴、更丰富的物质条件和较宽容的成长环境;对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精力不再集中于一个孩子身上,孩子往往难以受到更多的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及心理防御能力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2]。据自尊调查表编制者S.Coopersmith的研究发现,影响自尊的因素,除成功与抱负外,还与成长过程有关,而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养[3]。父母亲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接纳起着重要作用[4]。若父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孩子,形成孩子的依赖性,势必会造成儿童缺乏自信,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阻碍其成就动机的发展[5]。本文通过开展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及自尊的对照研究,力图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为父母对独生子女及非独生子女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进而有目的地发展青少年成就动机和自尊,完善青少年个性提供参考依据。
1.1 对象 本次调查在2014年3月~5月进行。委托学校教师在保定市内初中3所(9个班级)、高中3所(9个班级),保定周边县区初中3所(9个班级)、高中3所(9个班级),在年龄12~18岁的学生中开展调查。问卷前学生家长均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问卷过程采取匿名作答,对个人信息保密。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由3名工作人员进行资料的统一核查工作,对个别不完整资料予以淘汰。共发放问卷2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073份,有效率为90.13%。其中男854人,女1 219人;独生子女741人,非独生子女1 332人;平均受教育年限(9.16± 1.75)年;平均年龄(15.35±1.83)岁。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包括:(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Bamdoms Uppfostran,EMBU)[6]:采用岳冬梅等修订的版本,量表由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行为两部分构成,其中包含父亲6个因子:F1为情感温暖、理解,F2为惩罚严厉,F3过分干涉,F4偏爱被试,F5拒绝、否认,F6过度保护;包含母亲5个因子:M1温暖,M2过度干涉、过度保护,M3拒绝、否认,M4惩罚、严厉,M5偏爱被试;(2)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AMS)[7]:由Gjesme T和Nygard R编制,叶仁敏修订,共有30道题,两个维度:追求成功(MS)和回避失败(MF),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6]为Rosenberg编制,钱铭怡修订,由10个条目组成,4级评分,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低,自尊程度越高。
1.2.2 统计方法 所有调查资料录入EPI Data3.0,数据转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一般资料比较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性别、年龄、民族、完成教育年限、居住情况、居住地、父母是否离异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一般资料比较
2.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EMBU、AMS、SES评分比较 独生子女EMBU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独生子女AMS的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因子分低于非独生子女(P<0.05)。独生子女SES总分低于非独生子女(P<0.05)。见表2。
表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及自尊比较(±s)
表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及自尊比较(±s)
条目独生子女(n=741)非独生子女(n=1 332)t值P值EMBU父母教养方式(父亲)情感温暖理解50.44±9.01 47.65±8.65 6.94<0.001惩罚严厉20.37±6.47 19.86±6.29 1.75 0.081过分干涉21.57±4.48 20.73±4.38 4.18<0.001偏爱被试11.20±3.75 10.91±3.23 1.85 0.065拒绝否认10.82±3.33 10.24±3.45 3.76<0.001过度保护11.37±3.12 11.22±2.57 1.14 0.255父母教养方式(母亲)情感温暖理解52.24±9.77 51.49±9.43 1.71 0.087过干涉过保护35.35±6.67 34.04±6.57 4.32<0.001拒绝否认14.04±4.56 13.59±4.55 2.15 0.032惩罚严厉14.44±5.12 13.80±4.91 2.84 0.005偏爱被试11.12±3.77 10.93±3.24 1.21 0.228 AMS追求成功48.57±10.67 49.73±9.48 2.55 0.011避免失败43.63±10.34 46.21±10.07 5.53<0.001 SES总分21.44±4.15 22.45±4.37 5.09<0.001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8]。独生子女的父亲对子女采取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高于非独生子女的父亲;独生子女的母亲对子女采取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母亲。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9]。在家庭环境中,独生子女作为家庭中唯一的一个孩子,受到重视的程度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在成长、学习、生活过程中,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呵护和照顾,但与此同时,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也对孩子的成就动机和自尊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独生子女追求成功的动机低于非独生子女,避免失败的动机也低于非独生子女。此研究结果与崔向军等[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与非独生子女在兄弟姐妹之中要平均分享来自父母的温暖理解关爱,在父母前突出表现自己的欲望更加强烈,对个人的价值期待更高,独立意识、坚韧性、完成目标的动力更强有关。而成就动机的强弱则决定了人在面对逆境、挑战、困难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非独生子女所形成的坚韧顽强性格让他们向往成功,拥有更强的奋斗精神和坚强信念,在艰难险阻面前不回避、不畏惧、不退缩,积极面对现实,勇往直前,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相对而言,独生子女在父母的过度关爱之下缺乏成功体验,容易在竞争对手之前形成自卑心理,自卑的个体自我价值感低,缺乏自信和勇气,总是压抑自己的成就需要[11]。
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SES量表总分低于非独生子女。这与章清荷等[12]、李旸[1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结合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特点,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过高,凡事喜欢代劳、迁就、溺爱等,往往会压抑子女的独立意识,使孩子增加依赖性,缺乏自信心,减弱自尊感。而自尊与积极应对方式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负相关,自尊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是否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14]。父母越偏爱子女,对子女过度惩罚以及一味拒绝、否认都会影响子女的独立性发展[15]。这就造成独生子女独立意识差,有可能在困难面前消极应对。对于非独生子女,由于多个孩子分散了父母的精力,无形中的疏于照顾和无暇顾及,让孩子体验到更多的实践机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愿意通过亲身实践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
综上所述,由于父母对孩子教养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独生子女的成就动机及自尊感普遍低于非独生子女。自尊对于个体追求成功的动机具有重要影响[16],而成就动机的强弱在是否能够促进个体潜能发挥、激发学习兴趣、勇于研究探索方面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成就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很多研究表明,成就动机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大[17]。父母的偏爱造成了子女的懦弱和过度依赖性,使子女失去追求成功的信心[18]。父母温情理解式教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和自信心行动力的提升[19]。因此,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将关爱孩子与教育孩子结合起来,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都要爱的合理、恰当、科学。对独生子女既要情感关怀,又要严格要求,避免过度溺爱和过多干涉,让孩子不做温室花朵,经得起风吹雨打,使其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教育非独生子女,父母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平衡每个人的教育资源,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多和孩子做感情上的沟通,做到不偏不倚。同时,关注孩子的成就意识,发展健康适宜的自尊,以健康的心态迎接面对生活的挑战,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快乐生活。
[1]王相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9):535-536
[2]孙蕴韬,顾红.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对成就动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175-176
[3]刘伊玲.中专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128-129
[4]李静,冯琼,刘萌,等.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当代护士,2013,11(6):112-114
[5]杨美荣,王婧艳,高志华,等.初中生成就动机和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4):440-442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164-167,318-320
[7]叶仁敏,Hagvet KA.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8(2):14-16
[8]韩雪,李建明.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05-107
[9]许标,樊春雷,高文斌.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对问题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723-2726
[10]崔向军,郭永芳,王莹,等.大学生坚韧性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B):1241-1243
[11]蒋山花,王勋,张振新.大学生社会比较与成就动机的关系:自卑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8):10-15
[12]章清荷,董永海,张志华,等.合肥市中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抑郁状况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2):126-130
[13]李旸.高职学生自尊与孤独相关关系的分析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17(2):19-22
[14]洪明,范兆雄.大学生自尊、自我妨碍、防御性悲观和成功恐惧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3):230-235
[15]刘永,黄琼,罗志平,等.父母养育方式、自尊感与大学生独立性关系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7):128-130
[16]贾蕊,槐玲玲,郭威.初中生成就动机与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642-644
[17]赵辉.家庭环境因素与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25-326
[18]张庆辞,栾国霞,李建伟.初中生成就动机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21-623
[19]刘彩谊,张惠敏,张莲,等.父母养育方式对中学生创造力倾向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589-59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ces for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 between only child and non-only-child.
ZHAO Jing,YAN Baoping,LIAN Wenxian,et al.
The Sixth People's Hospital of Hebei Province,Baoding 0710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for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 between only child and non-only-child.MethodsA total of 741 only children and 1 332 non-only-children were selected and assessed with Egna Minnen Bamdoms Uppfostran(EMBU),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AMS)and Self-esteem Scale(SES).ResultsThe factor scores of father’warmness,interference,refuse and mother’s interference,refuse,punishment in EMBU in only child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only-child group(P<0.05).The factor scores of MS and MF in AMS in only child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non-only-child group(P<0.05).The totalscore of SES in only chil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n-only-child group(P<0.05).Conclusions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for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achievement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 between only child and non-only-child.
Only child Non-only-chil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Achievementmotivation Self-esteem
B844.2
A
2095-9346(2015)-06-0423-03
10.3969/j.issn.2095-9346.2015.06.007
2015-08-03)
(
2015-09-16)
1.071000 河北保定,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 2.石家庄肾病医院 3.解放军256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