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玲
(济南大学 外语学院,山东 济南250022)
国内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现状(2000-2014)
王顺玲
(济南大学 外语学院,山东 济南250022)
概念整合理论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新千年以来,国内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发展很快,涉及语言现象的各个层面。文章通过文献检索研究对新千年以来有关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概括了国内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的十几年来呈现出的研究特点及涉及的十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结合实践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研究下一步发展方向。
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现状;文献研究
认知语言学从语言的视角研究人脑中的概念,力图对语言理解作出合理解释。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焦点之一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CIT)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福科尼耶(Fauconnier)和特纳(Turner)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正式提出。他们认为整合概念的能力是人类普遍的认知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概念整合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助于帮助认识复杂的语言现象,解决各种具体的语言实际问题[1]xiii。国内概念整合理论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至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将概念整合理论广泛运用于语言研究中,进行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个综合全面的认知研究趋势。笔者基于期刊网所检索的文章,对国内新千年以来概念整合理论相关论文进行文献研究,并有重点地对有关文章进行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详细总结了国内概念整合理论研究近十几年来的研究特点,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分析了相关研究内容,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思考,以期能对国内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提供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概念整合理论及认知语言学研究明确发展方向。
本研究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新千年以来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这些研究的研究主题和主要内容是什么?(3)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趋势是什么?本次文献研究选取的研究成果发表的时间范围为新千年以来,即2000年至2014年。笔者在中国知网的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概念整合”,对这期间有关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得到有关文章共617篇。按照文章发表的年度时间,分别对检索到的国内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的概念整合理论相关论文进行了统计,如图1所示。同时,鉴于篇幅所限,笔者以外语研究领域转载率较高和代表概念整合理论研究较高水准的12种外语类期刊①12种外语类期刊包括8种CSSCI外语类期刊:外国语、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现代外语和中国翻译;4种外语院校学报:外国语文(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天津外语学院学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和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作为本次文献研究的主要范围,以这些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文章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检索统计,如图2所示。
(一)基本特点
进入新千年以来,概念整合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论文在研究数量、内容和水平上都有大幅提高和迅速发展,概念整合理论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发展的焦点和热点之一。从研究论文的数量看,这十几年来,国内期刊概念整合理论相关论文发表的总量及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06年以来关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急剧增加,如图1所示。从研究主题看,以12种外语类期刊发表的论文作为讨论的切入点,这十几年来发表的论文既涉及了语言学领域的概念整合理论研究,也涉及了与其他语言领域相结合的应用研究探索,同时,还出现了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非语言因素的跨学科研究。具体地说,按照研究主题的发表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概念整合的理论研究,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修辞学、词汇学、翻译学、英汉对比分析、语篇学、风格学、文学、语法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总之,概念整合理论研究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研究趋势。
(二)研究内容
以下,作者以12种外语类期刊发表的文章为例,结合语言教学实践,依次对国内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的回顾和详细分析。
1.概念整合理论研究
国内概念整合理论研究侧重于介绍该理论的新观点和新发展,从不同角度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内部架构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使其成为较系统、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使我们从理论层面上全面、客观地认识了概念整合理论。苏晓军和张爱玲介绍了概念整合的优化原则和网络类型[2],房红梅和严世清概述了人类概念整合能力的进化、发展[3],王正元介绍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前沿情况[4],张辉和杨波详细探讨了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内部架构的修订及应用研究[5]。王勤玲将其与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对比开展交叉性研究,指出这两种理论对语言的解释与理解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6]。由此可见,这些理论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国内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的铺路石,为概念整合理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指导思路。
2.概念整合理论与修辞学研究
修辞学是语言学的分支。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为修辞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进一步完善了修辞学的深层次研究。各种修辞研究,如转喻、隐喻、借代、双关、移就、反语、仿拟等被广泛地与概念整合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修辞意义的准确理解找到了新路径。从研究内容上看,多数研究围绕转喻、隐喻等相关比喻修辞进行[7][8][9][10],对其他修辞格的研究相对不够充分、深入,值得进一步探讨。从研究方法上看,开展的研究多为理论分析,针对修辞语言的教与学等实际问题的研究较少。语言学理论应解决语言中的实际问题,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因此,借助概念整合理论,从语言学习的视角进行修辞语言的课堂教学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3.概念整合理论与词汇学研究
词汇学虽然是语言的子系统,但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概念整合理论与词汇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词汇概念、意义的组合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有利于词汇学朝更科学、更系统的研究方向发展。如梁晓波对致使概念动词词语的概念整合过程研究,为理解致使概念的结构和词义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11];周大军的泛化军语的语义认知研究全面解读了军语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12]。王正元开展的词语意义成因的整合机理研究为词语搭配表层形式下的意义生成机制作了合理的解释[13]。杨彬进行的计算机英语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解读了新构词和新义词的意义建构的概念整合过程[14]。张辉和范瑞萍研究提出以概念整合理论为主、以物性结构理论为补充的杂合分析模式有诸多优点,可以完成对形名组合的词语意义的深层次解读[15]。周启强分析了词汇化的基本模式及拓展模式,指出词汇化的认知机制是概念整合作用的结果[16]。杨雨晴和白解红结合实例分析了英源汉语网络词语在概念整合机制基础上完成的意义建构过程[17]。上述研究主要是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英汉词汇学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探索词汇表层形式和深层次意义之间的关系。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相关方面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应继续加强。
4.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学研究
概念整合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可为跨语际转换的翻译研究提供理论指导。诸多学者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研究翻译,揭示了翻译过程的深层次本质、规律,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多元化发展。陈道明通过概念映射的“多空间”模式和翻译思维模式的分析,论证了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过程有很强的解释力[18]。王斌指出翻译是原文和译文间双向的概念整合过程,并深入分析了概念整合对翻译的解释功能[19]。尹富林指出翻译过程是动态的,详细阐释了翻译过程在概念整合模式下的操作运行模式以及翻译主体的确定问题[20]。谌莉文探讨了口译理解中的前知识与概念整合网络的运作机制及运作过程[21]。李忻洳从认知角度诠释了翻译原则,并分析概念整合理论渗透在翻译过程的每一个环节[22]。这些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过程展开的理论研究,论证了概念整合理论强大的解释功能,但遗憾的是鲜有借助该理论进行翻译教学的研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多扎实的研究。
5.概念整合理论与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一直以来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和词汇体系方面的对比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语法方面,张辉通过实例对比分析了英汉致使移动表达句及其语法整合的异同[23],邓云华对比分析了英汉特殊被动句的“被动化”概念、创新认知机制和整合方式[24]。词汇方面,张悦详细介绍了语言形成过程中的旧词重组现象,重点对比分析了英汉组词中的概念整合机理的相似性问题、形式和概念整合过程[25]。丰国欣通过对英汉复合词构词成分间的关系及内部组成要素间的组合原理的对比分析,指出概念整合是英汉复合词内部关系结合的深层机制[26]。可见,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展的概念整合理论研究不再拘泥于某一种语言的分析,而是从单语研究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探讨,对不同语言的复杂现象作出更合理的解释。
6.概念整合理论与语篇学研究
语篇学以语篇为研究对象,研究语言的使用。许多学者从语篇的自身特征进行了大量详细的静态研究,对动态层面的语篇研究尚不多见。篇章的理解过程实质上是语篇形式和意义的整合过程。概念、意义具有动态的认知特点。动态语篇研究把语篇视为语言交际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概念整合理论提供的动态概念整合网络用于语篇的认知过程,极大地补充了语篇分析研究,使其发展更深入更全面。宋苏玲对隐喻性语篇的连贯作了详细的探讨,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性语篇的动态理解的解释作用[27]。王健坤和孙启耀研究指出概念整合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语篇中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揭示了概念整合在深层次语篇连贯形成的本质和规律[28]。张新杰和邱天河提出了语篇构建的动态模式,对形成语篇的两个阶段——心理空间的构建和连接阶段进行了分析,说明语篇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认知整合过程[29]。王林海和刘秀云以电影作为多模态语篇为例,详细分析了语篇隐喻意义的建构和认知机制形成过程中的概念整合作用,为动态叙事性的多模态隐喻语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途径[30]。文旭和段红研究发现情绪和叙事的整合特点丰富了语篇意义的理解,会对语篇产生双重的语用效果[31]。
7.概念整合理论与幽默风格学研究
幽默是与庄重相对立的一种语言风格。很多学者在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对幽默语言风格进行了多角度研究,既丰富了语言风格学的研究理论,又拓宽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范围。王文斌和林波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构建了认知语用模型,成功解读了幽默语言的心理机制[32]。刘敦萍分析了幽默语言理解过程中的动态认知过程,丰富了幽默语言的研究[33]。方碧月和张志江提出了认知语用工作模型,解释、检验、论证了幽默语言的关联整合模式[34]。胡璇对中国相声幽默语言的意义构建进行了认知解读,为幽默言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35]。张立新利用概念整合的主体性间性模式对幽默语言进行了诠释,详细解构了主体间幽默文本及理解过程[36]。这些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幽默风格的语言现象研究,为其他语言风格的概念整合研究奠定了基础,是正确理解其他语言风格的认知工具。
8.概念整合理论与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多从语言的本身或作者的视角展开,从认知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的研究尚不多见。概念整合理论对文学有独特的欣赏视角。近年来,国内学者尝试借助概念整合认知机制对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置于概念整合理论背景之下,探讨文学形式及其意义,实现对文学的语言、结构和认知过程等深层次理解。钟蕾借助多层次的整合空间网络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作了背景、结构和主题的解读,揭示了海明威丰富的、深层次的主题篇章意义[37]。李昌标和王文斌以王维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从境、情、叙多角度构建网络空间进行多域概念整合,实现了在线意义的认知阐释,揭示了理解诗歌意义的多域概念整合机制[38]。这些研究表明,文学的概念整合研究是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的新方向,开辟了概念整合研究的新领域,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工具。根据概念整合理论的实践性特点,今后的研究可尝试将该理论应用于英汉文学教学实践中去,发挥概念整合理论强大的认知功能,帮助学习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全面、深入的解读。
9.概念整合理论与语法学研究
概念整合理论虽不是语法理论,但可用于解释语法学中的复杂现象,为语法形式的概念语义理解提供认知动力。张耀伟分析了非常规动词句法构式意义的建构,并提供了认知理据的阐释[39]。尚新分析了英语完成体和进行体在语法意义上的对立,即完整概念和非完整概念,二者经过概念整合产生了曾创意义,有效地说明了英语完成进行结构的语法意义的认知机制[40]。张翼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处理语法结构问题的两种路径,对汉语动结式进行了解释,进一步阐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对语法问题的解释力[41]。上述研究进一步表明,短语、句子等语言的外在语法形式是意义和概念表达的载体。没有特定的概念理解,语法形式所含有的意义就无法生成。概念整合理论可为不同语法结构形式的意义理解提供科学的解释。可见,各种语法形式的概念整合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着广阔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空间。
10.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其他方面的研究
概念整合理论是超语言学的理论[1]203。概念整合理论不仅补充、完善了认知理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对非语言研究也显示了其极强的解释力。韩大伟和赵海燕将概念整合理论与神经学方面的躯体标志假说和有关文字、色彩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指出非语言表征如躯体状态、色彩联觉和情绪等在认知活动和信息处理的概念整合过程中起着同等的重要作用。作者研究得出结论:理解图文结合的材料时,除了及时地整合语言信息,充分解读躯体状态、色彩联觉和情绪等非言语因素也是成功获得概念整合意义的关键[42]。显然,概念整合理论不仅是语言学的理论,对语言层面以外的跨学科研究也有强大的指导意义,可用于其他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它是指导我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在国内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基于新千年以来的概念整合理论研究所作的统计和分析,不难看出,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呈现出领域广、层次深的多元化格局,由最初的理论介绍到语言诸层面的应用研究,已经涉及对修辞学、词汇学、语篇学、幽默风格学和语法学等语言现象以及英汉对比研究、翻译学、文学分析等的研究,对非语言因素的跨学科研究亦散见于个别期刊。研究表明,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工具,为具体的语言理解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推理机制。这些研究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当前概念整合理论方面的研究状况,对未来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每一项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应该最终归结于推动实践发展这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和讨论也不例外。概念整合理论应尝试解决语言研究的实际问题。笔者曾探索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产生了积极作用[43]。笔者认为,下一步概念整合理论的相关研究应从语言现象的解释和理解层面转向更加注重实践的层面,尤其是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上来。具体而言,可在应用概念整合理论指导英语词汇教学、阅读教学,提高英美文学教学水平以及指导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开展一些尝试性研究和实践,以提高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总之,概念整合理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特点说明了它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需要更细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中未涉及对概念整合理论在学位论文、专著、各类会议与讲座等方面的文献研究,望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概念整合理论研究中,为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1]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苏晓军,张爱玲.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J].外国语,2001(3):31-36.
[3]房红梅,严世清.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9-12.
[4]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65-70.
[5]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7-14.
[6]王勤玲.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5(1):42-46.
[7]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3):1-7.
[8]范娜.英语虚拟位移中的概念整合和转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2014(6):99-107.
[9]王红孝.隐喻的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J].外语教学,2004(6):9-13.
[10]王丽丽.复合隐喻的认知心理图式[J].外语学刊,2010(6):45-48.
[11]梁晓波,孙亚.致使概念的认知观[J].外国语,2002(4):38-45.
[12]周大军.泛化军语解读的认知过程[J].外国语,2009(2):16-20.
[13]王正元.词语意义成因的整合机理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65-70.
[14]杨彬.计算机英语新词的认知语义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3):24-27.
[15]张辉,范瑞萍.形名组合的意义建构:概念整合和物性结构的杂合分析模式[J].外国语,2008(4):38-49.
[16]周启强.词汇化模式的认知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1):63-66.
[17]杨雨晴,白解红.英源汉语网络词语的意义建构阐释[J].外国语文,2014(2):70-74.
[18]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40-44.
[19]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1(3):17-20.
[20]尹富林.论概念整合模式下翻译的主体间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41-44.
[21]谌莉文.口译思维理解中的前知识运作[J].外语电化教学,2010(4):37-41.
[22]李忻洳.从概念整合视角探析翻译过程[J].外语研究,2014(5):83-87.
[23]张辉.语法整合与英汉致使移动的对比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7-13.
[24]邓云华.英汉特殊被动句的整合方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183-196.
[25]张悦.旧词重组现象的认知语义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4(6):29-33.
[26]丰国欣.汉英复合词的对比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1-6.
[27]宋苏玲.合成空间理论对语篇连贯解读的解释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18-20.
[28]王健坤,孙启耀.概念整合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力[J].外语学刊,2008(1):104-107.
[29]张新杰,邱天河.语篇连贯构建的动态模式[J].外国语文,2010(1):79-87.
[30]王林海,刘秀云.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多模态隐喻性语篇的解读[J].外语电化教学,2013(6):28-33.
[31]文旭,段红.情绪表达与叙事理解:基于概念整合的分析[J].外语研究,2014(4):12-17.
[32]王文斌,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兼论RT与CB的互补性[J].外国语,2003(4):32-38.
[33]刘敦萍.概念整合对幽默言语的阐释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4):80-83.
[34]方碧月,张志江.言语幽默的关联整合模式——与王文斌、林波商榷[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25 -31.
[35]胡璇.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相声幽默言语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37-40.
[36]张立新.概念整合的主体间性模式及其对幽默的诠释——以视觉-言语幽默为例[J].外语教学,2012(5):8-12.
[37]钟蕾.概念整合理论对《雨中的猫》的认知解读[J].外国语文,2011(4):34-38.
[38]李昌标,王文斌.主体间性自洽认知模式——王维诗歌的多域概念整合分析[J].外语研究,2012(6):11-15.
[39]张跃伟.非规约性使动构式意义建构的认知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14-20.
[40]尚新.概念整合与英语完成进行结构语法意义的创生[J].外语研究,2008(1):41-44.
[41]张翼.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问题的解释力:以汉语动结式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4):43-47.
[42]韩大伟,赵海燕.概念整合过程中的色彩联觉与情绪辨识处理[J].外语研究,2009(1):40-43.
[43]王顺玲.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隐喻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9(1):70-73.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tudy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Since 2000
Wang Shun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University of Jinan,Jinan,Shandong 250022)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is a cognitive tool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mental space theory.It has been developing quickly,involved in a wide range of language perspectives.Through the approach of literature research,and grounded upon a detailed classification,statistic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research in the 21stcentury(2000-2014),this paper attempt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 of current research,and combined with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puts forward some future orienta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in Chin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status quo of the study;literature research
H313
A
1008-293X(2015)05-0061-05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5.12
(责任编辑 张玲玲)
2015-08-12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4CWXJ41)和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JZ1318)资助课题。本论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王顺玲(1977-),女,山东淄博人,济南大学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