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声,易峰,何锐洪,林惠燕
(中山市中心血站,广东 中山528400)
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之间还存在一种兼有两者特点的抗体,称之为类同种自身抗体,该类抗体既具有选择性的针对相应的红细胞上的血型抗原、类似于同种抗体的性质,又有针对自身红细胞血型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性质,因为通常认为不常见,到目前为止,鲜有关于类同种自身抗体的研究报告,本文拟就AIHA患者血清中类同种自身抗体的检出率、相对特异性及对输血对策的影响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AIHA患者71例,诊断标准[1]:(1)血红蛋白<11g/L;(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阳性;(3)符合以下溶血标准中至少一条:网织红细胞计数>120×109/L;结合珠蛋白<10 mg/dL;总胆红素>1 mg/dl;(4)近期无特殊用药史或输血史。
1.2 试剂与仪器 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卡(LISS/Coombs)(长春博讯生物技术公司),专用血型卡离心机(西班牙)和37℃恒温振摇式水浴箱(韩国)。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细胞Ⅰ、Ⅱ、Ⅲ号(上海血液生物公司)和抗体鉴定谱细胞1~10号 (上海血液生物公司),IgG抗D、抗 C、抗 c、抗E试剂血清及抗人球蛋白试剂 (上海市血液生物),Rh表型凝胶卡 (瑞士)。 ABO、RhD血型、ZAPP试剂(长春博德生物技术公司)。
1.3 血清学检测方法
1.2.2.1 常规实验室检测 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抗体鉴定实验、红细胞血型鉴定实验,参照文献[1]和相应的试剂说明书操作。
1.2.2.2 放散试验 氯喹放散试验参照文献[2,3],放散后的红细胞用于红细胞血型鉴定和后续的自身抗体吸收试验;乙醚放散试验参照文献[2],放散液用于抗体鉴定。
1.2.2.3 吸收试验 参照文献[2]。
1.2.2.4 类同种自身抗体的确认 取适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进行乙醚放散,放散液用于抗体特异性鉴定,采用不含该抗体相应抗原的O型红细胞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得到的放散液与与谱细胞反应,若结果仍显示和原放散液具有相同的反应格局,则确认该自身抗体为类同种自身抗体。
见表 1,表 2,表 3。
表1 71例AIHA患者血清学特点分类
表2 类同种自身抗体特异性情况
表3 类同种自身抗体特异性与患者Rh抗原表型比较
类同种自身抗体由Funderberg等[4]第一次描述。因为通常认为自身抗体不具有特异性,且不常见[5],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关AIHA患者血清中类同种自身抗体的研究报告。Issitt等[5]报道,21.0%(29/138)的温暖抗体型AIHA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表现为类同种自身抗体。Wheeler等[6]通过使用同种红细胞吸收技术,发现12.0%(12/100)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血清样本的自身抗体显示类同种自身抗体,而本研究中AIHA患者血清含类同种抗体的频率为18.3%(13/71),含类同种自身抗体伴同种抗体为1.4%(1/71),与相关报道[7]相近,另本次研究表明AIHA患者血清中含有类同种自身抗体较含自身抗体(9.9%)或含自身抗体伴同种抗体伴同种抗体(5.6%)更为常见(见表1),且类同种自身抗体均直接抗Rh系统抗原,如C+e、e、C和E(见表2)。其中6例患者红细胞上存在类同种自身抗体“特异性”针对的抗原,8例患者的红细胞上不含有类同种自身抗体“特异性”针对的红细胞抗原(见表 3)。
目前,国内除了少数病例外,还没有专门关于血清中含类同种自身抗体的AIHA患者红细胞输注的研究报告。Dwyre等[8]认为当血清中含有类同种自身抗体的患者需要输血时,输注抗原阴性红细胞通常被认为是可行的,Yun等[9]报道,一个血清含抗-e类同种自身抗体患者接受一个单位的e抗原阳性红细胞输注,没有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或其他严重的输血反应。Issitt等[5]认为,如果患者血清含有类同种自身抗体,可能没有必要提供抗原阴性红细胞。但向东等[10]则认为如果检出类同种自身抗体,而患者红细胞却存在对应抗原,则选择避开含该抗原的红细胞输注,而不考虑患者自身相应的血型。在本研究中,我们给5名血清中含有类同种自身抗体患者输注 “最少不相容”红细胞,我们没有观察任何临床症状表明严重急性或延误溶血性输血反应,与Das等[11]的研究相符。此外,我们发现了即使血清中含有高浓度类同种自身抗体的患者接受大量“最少不相容”红细胞输注后,仍然没有严重急性和延迟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因此,我们认为类同种自身抗体AIHA患者可能不引起急性或延迟溶血性输血反应。
因此,我们认为如果AIHA患者血清中只含有类同种自身抗体,不一定要输注抗原阴性红细胞,但对于含有同种抗体的患者,应该输注抗原阴性红细胞。
[1]Michel M.Classification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n update[J].Expert Rev Hematol,2011,4(6):607-618.
[2]朱剑荧,胡利亚,兰炯采,等.自身抗体Rh血型特异性4例[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2):205.
[3]Bercher ME.TechnicaI Manual.15th[M].Bethesda: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2005:783-784.
[4]Fundenberg HH,Rosenfield RE,Wasserman LR.Unusual specificity of auto-antibody in auto-immune hemolytic diseases[J].J Mt Sinai Hosp N Y,1958,25(4):324-329.
[5]Issitt PD,Combs MR,Bumgarner DJ,et al.Studies of antibodies in the sera of patients who have made red cell autoantibodies[J].Transfusion,1996,36(6):481-486.
[6]Wheeler CA,Calhoun L,Blackall DP.Warm reactive autoantibodies:clinical and serologic correlations[J].Am J Clin Pathol,2004,122(5):680-685.
[7]Jang MJ,Cho D,Park KU,et al.Autoantibodies with mimicking specificity detected by the dilution technique in patients with warm autoantibodies[J].Ann Lab Med,2013,33(5):343-348.
[8]Dwyre DM,Clapper A,Heintz M,et al.A red blood cell autoantibody with mimicking anti-E specificity[J].Transfusion,2004,44(9):1287-1292.
[9]Yun HK,Cho D,Chae MJ,et al.No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 in a patient with the apparent anti-e autoantibody following transfusion of packed red cells with CcDEe phenotype[J].Korean J Blood Transfus,2007,18(3):116-120.
[10]向东,刘曦,王健莲,等.红细胞温自身抗体的血清学特点分析及配血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2):926-927.
[11]Das SS,Zaman RU,Safi M.Incompatible blood transfusion:Challenging yet lifesav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severe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J].Asian J Transfus Sci,2014,8(2):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