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上在播音语体中实现条件的实验研究

2015-06-05 09:51卢振杰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重音统计表音节

卢振杰,劲 松

(1.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 2.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2)

全上在播音语体中实现条件的实验研究

卢振杰1,劲 松2

(1.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 2.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2)

以散文、新闻及主持三种播音文体为实验语料,对全上在播音语体中实现的条件进行分析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全上在语流中是现实存在的,其在语流中的实现受到功能条件重音和分布条件“停顿前”和句尾的影响,三者叠加实施影响,共同构成全上实现的充分条件。

全上;实现条件;重音;句尾;停顿前

上声是普通话四声中最特殊也是最复杂的一个声调,全上在播音语体中分歧最多。全上如何界定?全上在语流中是否存在?制约全上实现的条件有哪些?各条件与全上实现的关联度又如何?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开展。

关于全上的实现条件,徐世荣认为上声“只有念单字时必须念准214的‘全上声’”,“语句中表强调的重音或停顿处照例不变”[1]127。凌峰、王理嘉认为单念和句尾出现的全上实际上是上声被加重的表现[2]。王洪君则从非线性音系学角度运用摩拉、浮游调理论阐述了时长和停顿对全上出现的影响[3]231。对全上在语流中实现受限的原因,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做了阐述:徐世荣认为“上声是曲折调……在一串音节连发的实际语言中,不允许慢腾腾地、四平八稳地读好这个又长又曲的调子,后面一挤,就把它挤得不得不改变了。”[1]128王洪君认为,汉语正常音节一般是双摩拉结构,而全上是曲折调,属三摩拉结构,附带一个浮游调身份的声调特征。“该浮游调在单念或多音词的末位音节时实现出来,在前字位置时被删去,在后面有空位时漂到后面的空位上。”[3]230-231许毅从目标调型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各个声调都有自己固定的目标调型”,“目标调型是否能够完全实现取决于语流中音节的长度,长则可以较完整地实现,短则无法实现。”[3]240-241

在对全上实现条件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做了相应的实证研究。如:沈炯的《北京语音实验录——北京话声调的音域和语调》;童山东的《试论汉语普通话上声字音位典型音品与变体的确定》;邹煜、侯敏、陈玉东、付莉的《基于传媒语音语料库的不同语言样式统计分析》;石佩雯、李明的《全三声的使用和语调对第三声的影响》;杨洪荣的《普通话声调的实验研究——以著名播音员方明、于芳的发音为例》等。以上研究或采用设计性实验室语料,或截录相声、话剧等文艺作品、广播电视节目等现实语料作为实验分析样本,对语流中影响全上出现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不仅验证了语流中存在全上调形的观点,而且归纳出制约全上出现的条件:①句尾或停顿前的分布条件;②重音的表达功能;③语境条件和语用目的。但对这些影响条件孰重孰轻却各执一词。

本研究基于石锋声调格局理论及上声声调折点为声调稳定段,起点和终点为动态段的观点[4],采取不计具体调值,从调形角度对“全上”作广义界定,即把调形是低降升的上声均视为全上,并在此前提下以散文、新闻、主持三种播音文体为语料对象,对影响全上实现的条件及全上实现的关联度进行分析、探讨和论证。

一、研究设计

1.语料设计

因不同播音语体在音长、停顿和重音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可以为语音分析提供较为丰富的语言环境,所以本实验选取散文、新闻及主持三种播音语体作为语流语料素材。其中,散文部分20个句段,均选自普通话水平测试作品朗读篇目,语态为朗读式;新闻为一则12句的自拟消息,语态为播报式;主持则全部截取自语态较为接近自然口语的以“说”为主的电视节目,包括法制类、民生类、社教类及生活服务类等共5档节目,有效语料680句,总计时长58′11″。

2.发音人选择

基于发音人规范性、代表性,以及语料搜集和实验操作可行性方面的考虑,确定字词和语段朗读及新闻播报部分发音人6人,主持部分发音人5人。发音人年龄在20~60岁之间,语音清晰、整体规范,符合语音实验分析的要求①散文朗读和新闻播报部分共6位发音人,其中4人为省、市级广播电视台主持人,2人为具有在广播电视台从业经历现就职于高校播音主持院系的专业教师;主持部分共5位发音人,分别是辽宁卫视《正在行动》《新北方》、山东卫视《说事拉理》、央视科教频道《人与社会》及央视科教频道《夕阳红》的主持人。。

3.语料收集

字词、散文和新闻部分的语料为自己设计拟定,请发音人代为录制;主持部分的语料源自网络下载。语料统一为wav格式,并运用Cool Edit 2.0软件进行剪辑、切分。

4.实验方法及手段

实验采取语音听辨、语图观察、声调基频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Praat软件对所搜集到的语料进行信息处理,并运用Excel表格完成数据统计和图表绘制。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1.影响全上实现的条件

实验1 提取散文、新闻、主持三种不同播音语体中全上音节的时长绝对值。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全上时长绝对值

从表1可知,实验语料中全上音节的时长在0.158 675~0.222 089 s之间,最长的是散文文体中的全上,最短的新闻文体中的全上,而主持文体中的全上居中。

实验2 贺阳、劲松已通过实验证明:在不同语调中,尽管四声音高值有高低变化,但四声的调形基本保持各自的区别性特征[5]。据此,此次实验未把语调列入影响全上实现的条件范围。实验2通过语音听辨和语图观察,提取出实验用语流材料中所有全上音节,并按分布条件和表达功能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最终确定影响全上实现的三个主要条件:句尾、停顿前和重音。其中句尾指有符号标记且后有明显停顿的句末位置;停顿指语图和听感上都能感知到语音空白的上下句间及句子内的停顿,既包括有符号标记的,也包括无符号标记的;重音则以听觉上有明显强调感为判定标准。实验结果如下:

表2.1.1 散文全上音节统计表②

表2.1.2 新闻全上音节统计表

表2.1.3 主持全上音节统计表

表2.2.1 散文全上实现条件所占比重统计表

表2.2.2 新闻全上实现条件所占比重统计表

表2.2.3 主持全上实现条件所占比重统计表

实验2中表2.1的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在语流中全上调形或负载“句尾”“停顿前”等分布条件信息,或负载“重音”的表达功能信息,这一结果是具有普遍性的。由此验证了句尾、停顿和重音是全上实现条件的观点。

表2.1的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全上音节出现概率最高的是散文,为8.3%;其次是主持,为3.3%;最低的是新闻,为2.3%。不同语体中各条件对全上实现所施加的影响是不同的。散文朗读注重情感传达,属艺术表达范畴。表2.2.1显示,停连和重音同为散文朗读重要的表达手段,对全上的实现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分布条件为73.2%,功能条件为87.3%,不难看出,功能条件——重音的作用明显占据上风。新闻播报节奏明快,音节时长及停顿时间都较为短促,语势整体起伏不大。表2.2.2显示,在以传达信息为目标的新闻语体中,功能条件——重音在全上实现过程中具有绝对优势,占100%,分布条件则仅占36.4%。主持语体具有接近日常口语,表达较少夸张,语流平实、自然的特点。表2.2.3显示,分布条件和功能条件没有叠加施加影响的情况,影响力几乎平分秋色,前者为52.3%,后者为47.7%。

2.影响全上实现的条件与全上实现的关联度

(1)重音与全上实现的关联度。实验2全上实现条件频率统计结果显示,句尾、停顿和重音都是影响上声实现的重要条件,但在地位上有主次之别。综合分析散文、新闻、主持三种文体的实验结果,表2.2.4表明,分布条件中的“停顿前”所占的比重为37.4%,高于句尾所占的23.8%。而表达功能——重音所占比重则达到95.2%,远远高于分布条件——句尾和“停顿前”所占比例的总和61.2%。由此可见,重音对全上的实现起到绝对主导作用。但因在散文和主持中句尾和停顿前都有无需叠加重音而实现全上的情况,同时还有大量重音位置的上声音节并未读成全上(受篇幅所限,相关数据不再单列)的情况,所以重音虽在全上实现上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并未构成全上实现的必要或充分条件。

表2.2.4 散文、新闻、主持全上实现条件所占比重综合统计表

(2)句尾与全上实现的关联度。

实验3 传统上认为位于句尾的上声音节读作全上,实验2表明句尾与全上的实现正相关,为进一步明确句尾这一分布条件与全上实现间的关联性,实验3对句末上声音节的调形分布情况作了统计。实验结果如下:

表3.1.1 散文16个句尾上声音节调形分布统计表①

表3.1.2 新闻7个句尾上声音节调形分布统计表

表3.1.3 主持句尾上声音节调形分布统计表

表3.1的系列实验结果显示,句尾上声有低降升、低降、低平、低降平及短促无调等多个调形变体。表3.2则显示,低降升即全上调形所占比重并不大,其中最高的是主持,为20%;其次是散文朗读,为16.7%;最低的是新闻播报,仅为2.4%。这一实验结果支持石峰“上声即便位于句尾也不一定读成全上”[6]的观点,说明位于句尾的上声不一定读作全上,由此也证明传统上关于“上声位于句末时是曲折调”的提法是不严密的。

表3.2 句尾全上调形百分比统计表

时长是全上实现的重要保障,对此学界已有共识。表3.3的实验结果显示,句尾上声存在大量时长短于0.1 s的短促调,其中散文为30.2%;新闻为64.3%,主持为68.9%。句尾存在大量短促调的实验结果证明:缺少时长保障是导致句尾全上实现受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调域变宽、时长拉长是重音的鲜明特征,因此从实验3的结果还可得出播音语体中句尾较少为重音的结论。之前,沈炯之所以得出“句尾是构成全上实现的必要条件”[7]这一结论,是因为其所采用的是实验室语料,句子结构简单、短小,且句尾音节多承载了重音信息。这也从另一角度再次证明了重音对全上的实现起主导性作用的观点。

此外,表3.1还显示,句尾低降平调无一短促调。通过听辨发现低降平调在语流中往往处于停延前后,或在表达上给人以延宕感,或在语气上体现承接作用,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但这一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3)“停顿前”与全上实现的关联度。

实验4 实验2同样表明停顿与全上的实现也正相关,为进一步明确停顿这一分布条件与全上实现间的关联性,实验4对散文朗读语料做了补充性分析。实验结果如下:

表3.3 句尾短促调上声音节百分比统计表

表4.1 停顿对上声变调的影响

在散文朗读部分有三个句子由于停顿位置不同,6位发音人在发“哪儿”“且”“尔”三个音节时有不同的处理。其中选择在该音节后停顿的均读为全上调形,而选择连读的均读成直上调形。但在例句2中却又出现例外,虽有2位发音人选择在“种”字后面停顿,但“种”字却并未读作全上,而是读为低平调形的半上。

表4.2 非停顿前的全上音节

从散文朗读和新闻播读语料中筛选出5个上声音节,这5个音节被读成全上的概率均在50%以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表4.2可看出,“肯”“恐”“扫”“广”均不处于停顿前的位置,因此它们读为全上与停顿无关,通过听辨证明此处读为全上的条件仅与重音相关。

实验4的结果证明,停顿作为切分韵律的手段,一方面影响上声变调形式;另一方面可为上声的发音提供足够的时长,也是全上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和句尾一样,作为分布条件都只是为全上的实现提供可能而非使其成为必然,因此均不构成全上实现的充分或必要条件。

3.实验结果分析

由于全上特别的曲折形式,使之对发音时长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全上在语流中的实现受限。实验证明,尽管全上出现的频率不高(参见表2.1),但无论是在新闻、散文还是在主持文体中都是存在的。对全上实现条件这一问题,金立鑫、白水振提出:“214调值(即全上)有两个必要条件:分布上的条件为单字调或句尾,功能上的条件为凸显或区别性重音。分布条件和功能条件共同构成214的充分条件。”[8]但对各条件所处的地位未作明确分析。本实验证明了他们的结论,同时补充了“停顿前”这一分布条件。并进一步证明,在语流中,功能条件对实现全上的影响力明显大于分布条件。重音与停顿前及句尾的作用是有主次之分的。实验中散文和新闻采用的是设计语料,内容相同,但不同的发音人却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种表达上的差异性证明全上实现是可受主观因素控制的。分布条件属于客观环境,它为全上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而功能条件则体现主观意识,它是全上实现的内驱力,因此实验结果证明重音是影响全上实现的最重要的条件。

通过实验证明,全上在语流中是现实存在的,其在语流中的实现受到功能条件和分布条件的影响。功能条件起决定性影响作用,分布条件则起到可能性影响作用。其中功能条件——重音的作用最大,分布条件“——停顿前”次之、分布条件——句尾再次之。但三者均未独立构成全上实现的充分或必要条件,而是叠加实施影响,共同构成全上实现的充分条件。有观点认为:“掌握语言要素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但只掌握语言要素是不够的。”[9]全上不仅是上声重要的变体形式,而且在表达上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所以因全上在语流中出现频率不高而降低其在上声调形中的地位,甚至主张在教学中取缔全上调形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通过对全上实现条件的实验研究,了解全上及制约其实现的条件,不仅可以为语音学声调理论提供实证依据,而且也可以对口语创作和汉语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1]徐世荣.普通话语音常识[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

[2]凌峰,王理嘉.普通话上声深层形式和表层形式[C]∥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2003:10.

[3]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石锋,王萍.北京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分析[J].中国语文, 2006(1):33- 40+96.

[5]贺阳,劲松.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2):71- 96.

[6]邓丹,石锋.普通话双音节韵律词的音高分析[J].南开语言学刊,2008(2):50-62+164-165.

[7]沈炯.北京语音实录:北京话声调的音域和语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8]金立鑫,白水振.普通话声调调型的本质及拼音简写规则策略[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9- 84.

[9]李春玲.关于留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2004(1):70- 72+77.

【责任编辑 王立坤】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one 3 and It’s Realizing Condition in Broadcasting Texts

Lu Zhenjie1,Jin Song2
(1.School of Culture and Mass Medium,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2.School of Liberal Art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Because of the experimental corpus governing the broadcasting texts of prose,news and host,the essential factors that make influences on tone 3 are analyzed and verified in the experiment. The facts have proved the following points:tone 3 is present in the flow of the language,which is effected by the stress called a functional condition,the position before the pause and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called distributing conditions.All of the three conditions have possible or decisive influences on tone 3 together in order to form it instead of the single condition.

Tone 3;realized condition;stress;the end of the sentence;before the pause

G 206

A

2095-5464(2015)05-0689-06

2015- 04- 24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4292)。

卢振杰(1970-),女,山东青岛人,沈阳大学副教授;劲 松(1956-),女,浙江定海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②表2.1系列表格中所标注的“+”是兼为重音的标记。以表2.1.1中发音人1(男)为例,共提取全上音节12个,处于句尾的有1个且兼为重音音节;处于停顿前的有5个,其中有4个兼为重音音节;处于非句尾和停顿前重音位置的有6个。句尾总计中的“16(+14)”表示句尾全上音节共16个,其中14个兼为重音音节。

① 表3.1中的“+”是兼为短促调的标记。“短促调”指:调形段时长不足0.1 s,发音极为短促的特殊调形。“短促无调”则指不仅调形段时长不足0.1 s,而且因韵母弱化乃至于气声化而无法提取音频值的特殊调形。以表3.1.1中的发音人1(男)为例,共提取全上音节16个,3个低降调,其中有1个为短促调;6个低平调,其中有5个为短促调;另有6个短促无调。表3.1.1中总计部分的“96(+29)”表示句尾部分共提取上声音节96个,其中有29个为短促调。

猜你喜欢
重音统计表音节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拼拼 读读 写写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神奇的统计表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
基于重音理论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