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理论对译者翻译观的构建
———以几种传统翻译理论为例

2015-06-05 09:51李奉栖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信达雅异化译者

李奉栖

(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重庆 401120)

论翻译理论对译者翻译观的构建
———以几种传统翻译理论为例

李奉栖

(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重庆 401120)

分析了翻译理论、翻译观及翻译实践三者的关系,并以几种传统的翻译理论为例说明了本科翻译教学中运用翻译理论构建译者翻译观的可行性,提出了先后有序、紧扣实践、有所侧重等运用翻译理论构建译者翻译观的五大教学原则。

本科翻译教学;翻译理论;翻译观;翻译实践

尽管多年前我国翻译界就对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展开过讨论,但在这一问题上分歧和误解始终存在,最近几年不断有学者撰文对有关问题进行强调、阐释或澄清(如穆雷[1];丛滋杭[2];廖七一[3];曾剑平[4])。他们一致认为,翻译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或者人文精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翻译教学应该怎样让翻译理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对此,一些学者提出了用翻译理论培养译者翻译观(或翻译意识)、进而指导其翻译实践的观点。郭建中[5]1指出,“翻译理论,归根到底,实际上是对翻译性质和规律的认识问题。翻译理论最终要解决的是译者的翻译观问题。”Hatim[6]和Venuti[7]均认为,“theory helps to raise awareness amongst students and encourages them to make conscious decisions, and to explain these decisions to other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translating process”(转引自Pérez[8])。姜倩、何刚强[9]58认为,翻译理论知识能够帮助译者认识翻译活动,使其形成正确的翻译观,从而提升翻译实践能力和水平。刘季春[10]48-51也认为,翻译观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切入点,能够调和纯实践教学和纯理论教学两个极端的教学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提出了本科翻译教学的“观念建构”模式。

“译者翻译观”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有效解决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矛盾,继而为解决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提供了思路。但上述研究大都从宏观层面进行理论探讨,指出培养译者翻译观的必要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即如何培养译者翻译观层面,除刘季春[10]48-51外少有论及。刘季春虽从理据、优势、操作等方面详细论证了本科翻译教学的“观念建构”模式,但是具体到哪些理论可用于建构译者哪些方面的翻译观、如何将具体的理论用来建构译者相应的翻译观,则基本没有涉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几种传统的翻译理论为例来说明在本科翻译教学中如何构建译者的翻译观,一方面证明用理论构建译者翻译观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就翻译理论的教学为教师同行提供参考。

一、翻译理论、翻译观与翻译实践

所谓翻译观,“就是译者对翻译这一现象的看法或观点。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导着译者的翻译实践,不管这种观点译者有没有用文字或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5]1。笔者认为,既然本科翻译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那么在教学中讲授翻译理论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解决译者的翻译观问题。这是因为,翻译理论通过构建译者的翻译观来达到指导译者翻译实践的目的。翻译理论、翻译观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翻译理论、翻译观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

翻译理论的功能在于,在译者头脑中构建关于翻译的各种观念,比如原作观、读者观、文体观、文化观、目的观、批评观,等等。译者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将其翻译实践活动从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从而避免错译、死译、硬译、乱译等毛病,最终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效率。

有人批评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不相粘的“两张皮”[11]4,但是翻译观却能充当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的粘合剂,很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的问题:翻译理论有助于译者形成正确的翻译观,正确的翻译观则指导译者采用正确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从事翻译实践。因此,翻译教师的使命就是运用恰当的翻译理论构建学生的翻译观,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翻译观的指引下进行翻译实践。

二、翻译理论视域下的翻译观构建

本科翻译教师应该如何运用具体的翻译理论来构建译者的翻译观?这些翻译观又将如何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在此,笔者选取四种传统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动态对等、归化异化和功能翻译理论——来说明这一问题。用学术眼光来看,这四种理论似乎已经“老套”和“过时”了,但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看,它们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来构建译者的翻译观,为翻译实践提供切实的指导,因为这些理论要么为翻译实践而“生”,要么由翻译实践而“生”,与翻译实践有着天然的联系。此外,就本科生而言,这四种理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而且相对比较浅显,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1.“信达雅”与翻译观的构建

尽管翻译学术界对“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着种种质疑,比如:不能作为翻译标准,含义界定不清,“雅”字值得商榷,等等,但是,在翻译实践中,“信达雅”“被视为翻译的准则,以及衡量、评价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不仅在翻译生产和传播过程,同时在翻译竞赛和评估中,甚至在某些与翻译毫无关联的领域里普遍流行,以深远的影响度和广泛的覆盖面一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12]1314。笔者亦认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因而在教学中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传授给学习者,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翻译观。

(1)用“信达雅”帮助学习者厘清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关系,确立“原作观念”。“信”强调的是目标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内容上的一致,“雅”强调的是目标语文本与源语文本风格上的一致。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做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准确领悟原文的意思,把原文的内容准确地传达出来,不随意篡改原文,不随意增删原文意思;一定要分析原文的风格特点,用对等的风格去再现原文。

(2)用“信达雅”帮助学习者厘清目标语文本与目标语读者之间的关系。“达”强调语言的畅达,“雅”强调语言的优美(当然是对某些文体而言),对读者而言就是译文要具有可读性和美感。这就要求学习者在翻译中要有“读者观念”,时时处处为读者着想,站在读者的立场看待自己的译文,确保译文易解、流畅、优美。

(3)用“信达雅”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翻译批评观。许多初学者对于译文好坏的评价只是依赖直觉,很难做到科学、客观、公正,学习“信达雅”之后,他们就可以从原文与译文内容和风格上的契合度(信、雅),以及译文读者的接受度(达)两个方面来评价译文。正确的翻译批评观可以反过来帮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翻译观,提高翻译能力。

2.“动态对等”与翻译观的构建

“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受众对于译文的反应基本等同于原文受众对原文的反应[13]200。为了使表述更加准确,后来奈达将“动态对等”改称为“功能对等”。在众多的“等值论”中,笔者之所以选择“动态对等”来构建学习者的翻译观,一是考虑到该理论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易于为学习者所接受,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具有其他理论所不具备的独特视角,即从读者反应这个角度来审视翻译活动。尽管今天部分研究者对“动态对等”有所诟病,认为它“高估了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和双语能力,忽视了读者认知能力的差异,抹杀了不同文体的特点等”[9]22,但是这一独特的视角对于构建学习者的翻译观具有重要意义。

(1)“动态对等”进一步强化读者观念,这里的“读者”不仅限于译文读者,还包括原文读者。一方面,学习者在翻译时需不断站在译文读者的立场,想象他们是否能够顺畅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译文;另一方面,学习者需要不断地在想象中对比译文读者的反应和原文读者的反应,使二者尽量趋于一致。

(2)“动态对等”可以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翻译批评观,而且其功能与“信达雅”互为补充。“信达雅”侧重于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动态对等”则侧重于(源语/目标语)读者与(源语/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关系。学习者在进行翻译批评时,不仅审视源语文本的内容是否在目标语文本中忠实、通顺地被传达出来,而且从读者反应的角度看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是否基本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这样就确保评价更为客观和准确。

3.“归化、异化”与翻译观的构建

Venuti将归化定义为“翻译时以透明、流畅的风格,将原文的陌生感降至最低的翻译策略”[14]44,将异化定义为“保留原文的某种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规范的翻译”[14]59。尽管学界长期将二者作为“二元对立”来看待,有着“非此即彼”之争[15]119,但这并不影响在教学中对它们的运用。

(1)“异化”原则最大的用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观念。许多初学者仅着眼于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代码转换,忽略了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实质,在翻译实践中无法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移植”。他们一旦掌握了“异化”的翻译原则,就会建立起明确的文化意识,在翻译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字时,会首先尝试异化翻译,尽量保持原作的文化特色,将原作的文化意象移植到译作之中。他们明白,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既能传播源语文化,提高源语文化的影响力(尤其是汉英翻译),又能为目标语的语汇注入新鲜血液,并为目标语读者带去一种全新的体验。

(2)“归化”原则同“信达雅”的“达”和动态对等一样,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读者观念”,即译文无论如何是给读者看的,必须从语言上考虑读者的接受度。但这样一来,学习者很可能将归化与异化作为一个对立体来看待,会产生一些矛盾的想法,觉得用异化的方式处理了文化意象的翻译后,就难以确保译文的“归化”。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向学习者阐述了如下的观点:归化、异化看似二元对立,其实并不属于同一层次———异化属于意义系统(或概念系统),它要求译者将源语的文化概念移植到目标语中去;归化属于形式系统,即语言形式,它要求译者无论是否保存源语的文化概念,都必须做到语言层面的“归化”。因此,译者在异化翻译时,必须用地道而又明白无误的目标语来表述源语的文化概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必须放弃异化翻译。

4.功能翻译理论与翻译观的构建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要达成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16]148。这样,归化异化之争、直译意译之争等都要让位于译者的目的,即译者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是要采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是要进行直译,还是进行意译。功能翻译理论的这种“目的决定策略”的全新视角,虽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于翻译教学而言,却与其他翻译理论形成互补之势,对于构建学习者的翻译观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功能翻译理论帮助学习者树立“目的观念”,即让学习者意识到,并非所有的译文都必须与原文完全对等,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调整翻译策略,包括对原文进行编辑和改写。目的观念引导学习者在做翻译之前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以明确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分析的内容至少包括委托人或赞助者的要求、译文的预期功能、译文读者的需求和译文的平行文本。译者唯有具备了目的观念,才会根据翻译目的区分“文献性翻译”和“工具性翻译”[17],确定采用“全译”策略还是“变译”策略[18]。

(2)功能翻译理论帮助学习者树立“文体观念”,即让学习者意识到,文体不同,则功能不同,其翻译策略和方法也就有所不同。Reiss[19]把书面交际文本按其功能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类,每种类型的文本都有其独特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比如广告口号属于表达型文体,翻译时需注意其说服、劝诱功能;科技文章属于信息型文体,翻译时需注意精确地传递信息。此外,有时源语文本虽与目标语文本同属一种文体,但各自的语言特征相去较远,学习者翻译时必须从目标读者的需求出发,按照他们的习惯呈现译文。以旅游文体为例,汉语的旅游文本用词讲究,极尽渲染,冗余信息较多,其文本类型介于信息型和表达型之间,而英语的旅游文本则相对朴实、简练,基本为客观的事实报道,因而属于信息型文本。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去除原文的表达功能,而只实现其信息功能。(关于文体观念的培养方法,可参见祁芝红,姬潇潇[20]。)

(3)功能翻译理论为学习者的翻译批评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即从翻译目的是否实现的角度来评价译文是否成功。“信达雅”和“动态对等”确保译者分别从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对等性和读者反应的一致性两个角度来评价译文,功能翻译理论则引导译者考察翻译目的的实现程度,也即译文预期功能的实现程度,程度越高,则译文越成功。这三大理论在构建译者翻译批评观方面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前二者帮助译者发现译作中的随意性和散漫性(即不尊重和忠实原作,随意发挥),后者则帮助译者发现译作中的呆板性和盲目性(即不根据目的调整策略,盲目忠实原作)。

上述理论构建译者翻译观、进而指导翻译实践的过程可以用表1来概括。

表1 翻译理论构建翻译观、指导翻译实践的过程一览

三、翻译理论构建翻译观的教学原则

教师运用翻译理论构建译者的翻译观不是随机的,更不是随意的,需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先后有序

翻译理论的讲授需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比如,教学之初宜向学习者讲授信达雅、动态对等的理论,一开始就让他们以原文本为准绳展开翻译训练,让他们养成尊重原作、重视读者需求的习惯。如果一开始就向学习者讲授功能翻译理论,让他们根据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增删重组或改写,势必给翻译技巧的训练造成混乱,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翻译技巧的训练是严格以原文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学习者可能会以不符合翻译目的为由,对一些翻译难点避而不翻,从而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在学习者熟练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之后再向他们讲授功能翻译理论,他们操作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2.紧扣实践

翻译理论的讲授切忌空谈。①翻译教师必须联系具体的翻译案例或实例,向学生展示翻译理论的相关原则是如何贯穿其中的,让学生树立相应的翻译观;②翻译教师应训练学生在翻译观的指引下亲自动手翻译,翻译完成后再用相应的翻译理论对译作展开自评或互评。

3.有所侧重

用翻译理论构建翻译观,不必平均用力,而是根据理论各自的特点有所侧重。比如,用“信达雅”重点构建学习者的“原作观念”,用“动态对等”重点构建学习者的“读者观念”,用“归化、异化”重点构建学习者的文化观念,用功能翻译理论重点构建学习者的目的观念和文体观念,等等。

4.调和矛盾

理论与理论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翻译教师必须善于对其进行调和。比如,在学生已经习惯了用“信达雅”和“动态对待”来看待翻译活动的情况下,向他们讲授功能翻译理论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信达雅”“动态对等”等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尊重原作、忠实于原作,功能翻译理论则告诫译者,翻译中忠实是必不可少的(目的论的积极倡导者Nord[21]也指出,“忠诚”是译者的责任),但并非所有的翻译都要死守原文,忠实的程度依翻译目的不同而不同,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采取变通手段。

5.适当补充

翻译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翻译教师不可固守传统理论,应适当补充一些与翻译实践联系紧密的新理论,一方面强化学习者已有的翻译观念,另一方面为其补充新的翻译观念。这里需要克服两种倾向:①讲授太多的理论,令学习者无所适从,令理论与实践本末倒置;②完全抛弃传统理论,一味求“新”。传统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应加以充分利用。

四、结 语

本科翻译教学中翻译理论的根本任务在于构建学习者的翻译观,学习者在翻译观的指导下从事翻译实践,可确保翻译活动高质高效地开展。笔者选取了四种生命力强、影响深远的传统翻译理论作为例证,来说明翻译理论是如何构建翻译观,进而指导翻译实践的。通过分析可以看到:①用翻译理论来构建学习者的翻译观是切实可行的,在教学原则的约束下开展翻译理论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各种翻译观念;②四大翻译理论在翻译观的构建上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互相强化,分别在学习者脑海中构筑起原作观、读者观、文化观、目的观、文体观、翻译批评观等观念,这些观念对于指导学习者的翻译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本科阶段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矛盾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1]穆雷.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43- 46.

[2]丛滋杭.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7 (1):35- 39.

[3]廖七一.MTI中的翻译理论教学[J].中国翻译,2011 (3):25-28.

[4]曾剑平.论翻译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12(3):50- 54.

[5]郭建中.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 1997(2)1- 5.

[6]Hatim B.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M]. Harlow:Pearsons Education Limited,2001:7.

[7]Venuti L.Seráútil la teoria de la traduccion para los traductores?[J].Vasos comunicantes V,2000,16:26 -35.

[8]Pérez M C.Applying Translation Theory in Teaching[J]. 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4,12(2):119 -133.

[9]姜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58.

[10]刘季春.本科翻译教学“观念建构”模式刍议[J].上海翻译,2006(2):48-51.

[11]林克难.翻译需要理论指导[J].上海翻译,2003(1):4.

[12]刘云虹,许钧.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支点:翻译标准“信达雅”的实践再审视[J].中国翻译,2010(5):13- 18,94.

[13]Nida E A,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82:200.

[14]Shuttleworth M,Cowie 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4,59.

[15]朱安博.语言哲学:超越归化与异化的“二元对立”情结[J].外语学刊,2010(1):118- 121.

[16]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148.

[17]张美芳.编译的理论与实践: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编译实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95- 98,113.

[18]黄忠廉.变译理论: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J].国外外语教学,2002(1):19- 22.

[19]Reiss K.Type,Kind and Individuality of Text-Decision Making in Translation[M]∥Venuti L(Ed.).Kitron S (Tr.).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160- 171.

[20]祁芝红,姬潇潇.本科翻译专业教学中的文体翻译意识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2):29- 32.

[21]Nord C.Scopos,Loyalty,and Translational Conventions [J].Target,1991,3(1):91- 109.

【责任编辑 王立坤】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ors’Translation Outlooks via Translation Theories:Taking Several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as Examples

Li Fengq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translation outlook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is analyzed.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outlook with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undergraduate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is illustrated by taking several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as examples.Five teaching principles,namely,following a certain order,sticking to the practice, having different focuses,ete.,are proposed to guide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i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outlooks.

undergraduate translation instruction;translation theory;translation outlook;translation practice

H 059

A

2095-5464(2015)05-0709-05

2015- 05- 06

李奉栖(1973-),男,四川苍溪人,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信达雅异化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信达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韩互译之技巧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比浅析中西翻译标准
浅谈“信达雅”
——以翻译《沉默的大多数》为例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