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客运标志系统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5-06-05 09:06:13刘小明魏中华
关键词:客运枢纽客流

刘小明,张 伟,荣 建,魏中华,赵 霞,王 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道路运输司,北京 100736;2.北京工业大学 城市交通学院,北京 100124;3.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设计院,北京 102600)



枢纽客运标志系统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刘小明1,张 伟2,3,荣 建2,魏中华2,赵 霞2,王 蔚2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道路运输司,北京 100736;2.北京工业大学 城市交通学院,北京 100124;3.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市政工程设计院,北京 102600)

乘客信息需求与供给不匹配是乘客在枢纽依靠客运标志系统完成换乘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分析国内外引导标志认知差异性的基础上,从标志系统统筹规划、标志系统设计与设置、规范化设计与协调机制等3方面,剖析国内客运枢纽在乘客引导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分析了不同标志系统间缺乏衔接、标志数量多、内容多、信息冲突、缺乏枢纽位置标志、广告设置混乱等问题;指出应规范各项设计工作,并建立部门间联动机制协调需求。

交通运输工程;引导标志;工程分析;枢纽

0 引 言

城市客运枢纽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网络节点,是多种交通方式衔接转换的基础平台。在“十二五”期间,全国规划建成100个左右集航空、铁路、公路、城市交通为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全面支撑人民群众的便捷出行。作为客运枢纽实现现代化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客运标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乘客在枢纽空间内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然而,目前国内多数枢纽客运标志系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乘客信息需求与客运标志系统信息提供不相适应的现象,乘客依靠客运标志系统完成换乘的效果并不好。同时国内外相关标准[1-9]对枢纽客运标志系统设计的规定或少有涉及或多为定性,如“在轨道交通车站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专用层、出租汽车专用区的出口处、通道内等处,应设置换乘其他交通工具的导向标志”[3]。设计者很难找到适用性强的规范进行参考,设计工作多依据自身经验,导致设计出的标志五花八门,功能性参差不齐。

笔者在分析国内外引导标志认知差异性的基础上,从标志系统统筹规划、标志系统设计与设置、规范化设计与协调机制等3方面,剖析了国内客运枢纽在乘客引导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善思路,以期为枢纽客运标志系统标准化、精细化建设提供参考。

1 国内外引导标志认知的差异性

近些年来,国内外在枢纽客运标志系统设计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字体、色彩和标志排版等方面获得了许多的成功经验。

在亚洲,枢纽客运标志系统设计以日本为代表,细致入微的服务信息由视觉到听觉均可使乘客从容不迫的到达目的地[10],重点考虑了:①利用导向标志渠化行进路线,减少自主选择;②逐级提供服务信息,避免局部标志信息过载;③借助颜色识别标志,强化识别惯性;④控制施工成本,确保信息更新及时,以动静态相结合形式发布各类信息;⑤全方位设置各类标志,消除信息盲点;⑥采用高新技术产品,满足乘客不断提高的需求质量。图1是日本枢纽客运标志系统示例。

图1 日本枢纽客运标志系统示例

然而,日本的标志系统过于庞杂,所有柱子、岔路均有标志,重复性高且颜色使用纷杂,均易造成乘客信息搜索疲劳和难以控制施工成本等问题。

在欧洲,标志的样式设计与设置方法是枢纽客运标志系统设计时考虑的重点[11],以法国为典型代表,强调:①尽可能增大标志尺寸,确保在空旷的建筑环境中易于识别;②标志牌体与环境背景颜色对比度高,标志内容与标志背景颜色对比度高,保证标志醒目、内容清晰;③应用图形符号表达信息含义,降低文字依赖并简化版面;④优化室内环境,保证标志的可识别性和可注意性;⑤设置汇合点,便于乘客集合。图2是欧洲枢纽客运标志系统示例。

图2 欧洲枢纽客运标志系统示例

然而,图形符号的合理应用,应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文化水平和对图形符号的理解性程度,否则反而会增加乘客驻足观看和理解标志的时间,造成人流拥堵。

美国为保证标志系统连续、清晰、易懂、便于乘客识别[12],在设计中重点考虑了:①连续设置导向标志,保证引导不间断;②提供便携式导向印刷品,便于乘客随身携带;③枢纽出口处设置街道名称标志,便于乘客定位自身位置;④统一标志的制作材料及工艺,保证乘客前后的视认惯性;⑤利用颜色区分行进线路,乘客按照颜色便可轻松辨别行进方向。图3是美国枢纽客运标志系统示例。

图3 美国枢纽客运标志系统示例

然而,标志系统中用于区分不同功能或属性的颜色不宜过多,超过5种颜色时,乘客将很难记清各种颜色的含义。过多的标志颜色也将影响警告、禁止、消防安全等法规性标志的识别,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标志颜色的合理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 标志系统统筹规划问题及对策

2.1 存在问题

在系统间协调方面,枢纽内部客运场站与外部城市道路、枢纽内部各交通方式客运场站之间普遍缺少衔接,客运标志系统往往不能将乘客从枢纽内或其周边的出行起点完整地引导到其期望达到的目的地。

2.2 解决对策

应明确枢纽客运标志系统构成,确保其连续、完整,衔接城市道路交通标志系统[13-14]。由于枢纽乘客信息需求不同,完整的枢纽客运标志系统应包括进站、出站和换乘等3项信息服务过程,如图4。

图4 乘客在客运枢纽的进站、出站和换乘行为过程

2.2.1 进站过程

第1阶段:衔接城市道路交通标志系统,由周边街区引导至枢纽入口。乘客从枢纽周边街区步行、骑自行车、驾车、乘公交或出租车等前往枢纽。

第2阶段:引导至客运场所入口。乘客进入枢纽辖区后,继续步行、骑自行车、驾车、乘公交或出租车等前往目标客运场所。

第3阶段:引导至客运场所内各类客流终点。乘客进入客运场所后,步行到达场所内各类客流终点,如出发口、到达口、售票处等。

进站过程中,应针对乘客前往枢纽的不同方式,分别提供相应的引导信息,以保证乘客能够顺利到达枢纽,如图5。

2.2.2 出站过程

第1阶段:引导至客运场所出口(到达口)。乘客从客运场所内各类客流起点,如站台、停车位等,步行、骑自行车或驾车前往客运场所出口。

第2阶段:引导至枢纽出口。乘客离开客运场所后,继续步行、骑自行车或驾车前往枢纽出口。

第3阶段:引导至枢纽周边街区,与城市道路交通标志系统无缝衔接。乘客离开枢纽辖区后,继续步行、骑自行车或驾车到达枢纽周边街区,进而去往出行的目的地。

出站过程中,应针对乘客离开枢纽的不同方式,分别提供相应的引导信息,以保证乘客能够顺利离开枢纽,如图6。

图5 进站过程主要客运标志设置示例

图6 出站过程主要客运标志设置示例

2.2.3 换乘过程

第1阶段:与出站过程第1阶段重合,引导至客运场所出口(到达口)。

第2阶段:与进站过程第2阶段重合,引导至另一客运场所入口。

第3阶段:与进站过程第3阶段重合,引导至客运场所内各类客流终点。

3 标志系统设计与设置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1)枢纽内外各类客运标志数量多,单块标志版面内容过多。多个层次的服务信息同时出现,乘客很难迅速针对自己的出行需求确定行进路线。

2)枢纽内外各客运场所及设施普遍存在名称使用不唯一的问题,“一个设施存在多个名称,一个名称用于多个设施”现象突出,经常造成乘客误识,给乘客进行换乘、寻人汇合造成很大困难。

3)枢纽由于缺乏位置标志,造成枢纽建筑及入口不醒目,不易识别。在枢纽主体建筑顶部、外侧及入口处往往缺乏以枢纽LOGO为基础的枢纽位置标志,乘客在复杂的道路环境中无法准确辨识枢纽位置,到达枢纽后却无法快速找到枢纽入口。

4)广告挤占客运标志位置,比客运标志更加醒目。枢纽内悬挂、墙面及落地广告挤占客运标志的设置位置,严重影响乘客对客运标志的识别,严重干扰了客运标志功能的发挥。

3.2 解决对策

3.2.1 标志系统按流线设计,满足大客流需求

标志系统按乘客和机动车交通流线进行设计[15],导向标志满足90%以上客流量的信息需求。设置客运标志是为了引导乘客从客流起点顺利到达客流终点,同时通过渠化乘客行进路线,均衡路径客流量,减少因乘客自主选择路径造成的客流拥挤、混乱和安全隐患。同时,乘客的信息需求不能100%地依靠悬挂或附着的导向标志来满足。少数乘客需求的信息若出现在导向标志上,势必造成标志数量和体量的增大,不利于多数乘客检索所需信息,同时将提高标志前期施工和后期维护的成本。因此在进行枢纽客运标志系统设计时,应对乘客进站、出站和换乘行为需求的客流OD量进行统计筛选,规划行进路线,导向标志主要满足90%的客流信息需求,其余10% 的客流信息需求将通过综合信息标志进行满足。

3.2.2 在客流分岔口处设置客运标志

在分流点、合流点和交织点等客流分岔口处设置客运标志。面面俱到的客运标志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乘客的信息需求,但是客运标志设置数量过多会提高标志的视认难度,乘客无法快速辨识自己需要的信息,反而造成客流拥挤,引起安全隐患[16]。因此客运标志应以合理的数量设置在合理的位置引导合理的信息,均衡各路径的客流,不一定引导最短路,更不可片面追求设置的标志面面俱到。

3.2.3 分级引导乘客服务信息

乘客服务信息按照客运枢纽、客运枢纽中各类交通方式客运场所、每一类交通方式客运场所中具体设施从一般信息到详细信息逐级设置。乘客在进站、出站和换乘行为的不同认知阶段有着不同广度的信息需求[17],如乘客在进站过程中3个阶段需要的信息依次为客运枢纽、客运场所、服务设施。同时枢纽内外客运场所及设施众多,如若不进行分级引导,势必造成同一标志上出现大量信息,造成乘客视认所需信息的难度增大[10]。因此枢纽客运标志系统应充分考虑乘客信息需求层次不同进行分级引导,将同方向同类信息合并引导。这样不仅符合乘客信息需求的层次规律,易与乘客视认标志信息,而且可以减少标志版面内容数量,降低施工成本。由于采用分级引导,北京西客运枢纽标志系统升级改造后的标志数量较改造前降低了约30%,在优化乘客信息服务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其中,信息分级方法参见表1。

表1 枢纽乘客服务信息分级

3.2.4 设置综合信息标志,展示设施详细信息

配合导向标志设置综合信息标志,展示设施详细信息,满足不同乘客的信息需求。由于导向标志主要满足90%客流量的信息需求,剩余10%客流量的信息需求将通过综合信息标志来满足。因此枢纽内外应配合导向标志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信息标志,展示设施详细信息,满足不同乘客的信息需求,如图7。

图7 综合信息标志示例

3.2.5 枢纽内外各客运场所及设施名称应唯一

枢纽内外各客运场所及设施名称唯一,同一类客运场所或设施多于一个时宜以数字、字母或方向编号区分。名称使用不唯一,同一个客运场所或设施有多个名称,同一个名称用于多个客运场所或设施,极易引起客运场所或设施引导混乱,进而造成不必要的往复客流,同时也不利于警务及消防事件处理。因此客运标志系统对客运场所及设施的位置进行引导时,名称使用应唯一,同一类客运场所或设施多于一个时宜以数字、字母或方向编号区分。一方面可为乘客提供客运场所或设施唯一的引导信息,利于乘客分辨进而选择行进路线;另一方面利于运营服务部门快速定位客运场所或设施的位置,提高运营服务的效率。其中,编号形式可参考以下规则:

1)当同一类客运场所或设施多于一个时,可对其进行数字、字母或方向编号,如停车场1、停车场A或停车场(南)。

2)对于服务功能相同的设施,如出租车、售票处、出口等,为提高标志的视认性,可将其编号适当缩小设置,如出租车1、售票处(南1)、出口(南A)。

3.2.6 醒目设置枢纽位置标志

枢纽主体建筑顶部、侧面及入口处应醒目设置枢纽位置标志,用以确认枢纽的位置,同时树立城市客运枢纽形象。随着枢纽集成交通方式种类的增多,枢纽建筑规模不断壮大,建筑的复杂程度也不断提高,但枢纽往往缺乏设置醒目的位置标志,造成乘客在复杂的道路环境中无法准确辨识枢纽的位置;乘客到达枢纽建筑物,却无法快速找到枢纽入口的情况时常发生。因此在进站过程中,根据乘客的信息需求,可以在枢纽主体建筑的顶部、侧面、站前广场、机动车和行人入口处醒目地设置枢纽位置标志,帮助乘客确认已到达枢纽,并快速找到入口,如图8。

图8 枢纽位置标志设置示例

3.2.7 规范广告设置

规范广告设置,避免影响客运标志的识别。枢纽的首要功能是交通功能,其建筑空间应首先满足客运标志设置的需要。因此,在客流主流线上醒目的位置、客流流线的分合流点及交织点等客流分岔口处,应当优先考虑设置客运标志。广告应与客运标志系统同步设计以协调彼此关系:①垂直于客流流线不应设置广告;②客运标志应独立设置,标志平面外边缘2 m范围不应设置广告;③墙面广告(含灯箱广告)的面积应少于站厅、站台客运标志面积的3倍;④设置广告的立柱数量宜少于站厅、站台独立立柱数量的30%。

4 规范化设计与协调机制

枢纽客运标志系统设计涉及内容多,协调部门多。因此,在进行标志系统设计时应当完善、落实各项基础工作,并就遇到的问题及难点,建立联动机制进行协调[18]。

4.1 明确枢纽客运标志系统设计步骤,完善设计工作

枢纽客运标志系统设计步骤依次为设计前准备工作、枢纽特征分析、服务信息层级划分、客流流线分析、标志设置点位选取和标志版面设计(图9),每一步都应当认真落实。其中,枢纽特征分析是确保乘客需求的根本,服务信息层级划分是分级引导乘客的基础,而客流流线分析是客运标志系统设计的精髓。

图9 枢纽客运标志系统设计步骤

4.2 建立联动机制,协调各单位工作

枢纽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各部门应就枢纽客运标志系统设计建立联动机制,协调需求。枢纽建筑结构设计与客运标志系统设计应同步进行,同步审核,以保证建筑前期设计与后期使用不脱节,避免枢纽建筑结构的先天缺陷。枢纽各交通方式客运场所运营管理部门应协调需求,以保证不同区域客运标志系统的设计不相冲突且很好地衔接。客运标志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应分开完成,以保证客运标志能够满足乘客的信息需求,同时避免盲目设置造成工程浪费。

5 结 语

城市客运枢纽客运标志系统应当以乘客信息需求为根本,采用分级引导模式,按照科学的流线进行设计,并结合乘客的不同信息需求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信息标志,以帮助乘客完成高效、便捷、无缝的换乘行为。

[1] GB 5768.2—2009 道路交通和标志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09. GB 5768.2—2009 Road Traffic Signs and Markings-Part 2:Road Traffic Signs[S].Beijing:China Zhijian Publishing House,2009.

[2] GB/T 15566.1—2007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 第1部分:总则[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07. GB/T 15566.1—2007 Guidance System for Public Information-Setting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Part 1:General Principles[S].Beijing:China Zhijian Publishing House,2007.

[3] GB/T 15566.4—2007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 第4部分:公共交通车站[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07. GB/T 15566.4—2007 Guidance System for Public Information-Setting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Part 4:Public Transport Station[S].Beijing:China Zhijian Publishing House,2007.

[4] GB/T 20501.1—2013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导向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第1部分:总则[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 GB/T 20501.1—2013 Public Information Guidance Systems·Design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for Guidance Elements-Part 1:General Principles[S].Beijing:China Zhijian Publishing House,2013.

[5] GB/T 20501.2—2013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导向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第2部分:位置标志[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 GB/T 20501.2—2013 Public Information Guidance Systems·Design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for Guidance Elements-Part 2:Location Sign[S].Beijing:China Zhijian Publishing House,2013.

[6] GB/T 20501.6—2013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导向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第6部分:导向标志[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 GB/T 20501.6—2013 Public Information Guidance Systems·Design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for Guidance Elements-Part 6:Direction Sign [S].Beijing:China Zhijian Publishing House,2013.

[7] DB11/T 493.1—2007 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 第1部分:道路交通标志[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07. DB11/T 493.1—2007 Installation Specification for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Facilities-Part I:Road Traffic Signs[S].Beijing:China Zhijian Publishing House,2007.

[8] DB11/T 657.1—2009 公共交通客运标志 第1部分:总则[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09. DB11/T 657.1—2009 Public Transportation Signs for Passengers-Part 1:General Principles[S].Beijing:China Zhijian Publishing House,2009.

[9] Regional Transit Hub Signage Program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Version 1.0[S].San Francisco Bay Area: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Commission,2006.

[10] 金成旭.铁路客运站乘客导向标志的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26(11):27-47. Jin Chengxu.Study of passenger guide signs in railway station[J].Railway Transport and Economy,2004,26(11):27-47.

[11] 韩艳欣.大型客运站乘客导向标志系统设计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Han Yanxin.Optimization Method Research of Sign-Oriented Identification System in Large Passenger Station [D].Beijing: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2010.

[12] 苗聪,邢燕颖,林国鑫,等.城市综合客运枢纽静态换乘标志设置规则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0(17):71-73. Miao Cong,Xing Yanying,Lin Guoxin,et al.Static transfer signs setting rules of comprehensive passenger transport pivot in cities[J].Transport Standardization,2010(17):71-73.

[13] 李先锋,陈剑威,罗石贵.综合客运枢纽静态标志系统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2/3):194-194. Li Xianfeng,Chen Jianwei,Luo Shigui.Static sign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passenger transport hub[J].Transport Standardization,2009(2/3):194-194.

[14] 吴德仓,陈艳艳,张广厚.基于徘徊行为的东直门枢纽行人引导标志设计与仿真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1(1):22-22. Wu Decang,Chen Yanyan,Zhang Guanghou.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pedestrian guide signs at Dongzhimen transportation terminal based on wandering behavior[J].Transport Standardization,2011(1):22-22.

[15] 张海晔,晏克非.上海南站综合客运枢纽的换乘导向标志研究[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07(2):98-100. Zhang Haiye,Yan Kefei.Research on transfer guiding signs of Shanghai south station[J].Traffic & Transportation,2007(2):98-100.

[16] 黄海燕.论公共空间标志引导设计的清晰性[J].设计理论,2009(1):84-86. Huang Haiyan.About the clarity of navigation logo design in public space[J].Design Theory,2009(1):84-86.

[17] 邵志芳.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5-18. Shao Zhifang.Cognitive Psychology:Theory,Experiment and Application [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ress,2009:15-18.

[18] 张建勋,韩宝明,许婷.地铁车站乘客导向标志设计要点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12):41-42. Zhang Jianxun,Han Baoming,Xu Ting.Design points of safety guiding sign in subway station [J].Urban Mass Transit,2007(12):41- 42.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ing Measures for Passenger Guide Signs in Transport Hub

Liu Xiaoming1, Zhang Wei2,3, Rong Jian2, Wei Zhonghua2, Zhao Xia2, Wang Wei2

(1. Road Transport Department, Ministry of Transpor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736, China; 2. College of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3.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Beijing 102600, China)

It’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bad transfer that passenger information demand mismatches information suppl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ing measures for passenger guide signs were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guide sign system, the design and setup of guide sign system, and design standard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of guide sign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ommon problems including that lack of connection between different sign systems, many signs and much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conflict, no hub location signs, and chaotic advertising in transport hub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various basic design work should be standardized, and different departments should coordinate the demand.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guide sign; project analysis; transport hub

10.3969/j.issn.1674-0696.2015.03.26

2013-12-13;

2014-10-1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2CB723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008)

刘小明(1964—),男,江苏扬中人,教授,主要从事交通安全、智能交通系统、交通规划及交通流理论方面的研究。E-mail: liuxm@bjut.edu.cn。

张 伟(1988—),男,北京人,硕士,主要从事交通安全方面的研究。E-mail: zhangwei1003@126.com。

U491.2+26

A

1674-0696(2015)03-127-08

猜你喜欢
客运枢纽客流
客流增多
环球时报(2022-12-12)2022-12-12 17:14:03
客运索道设备运行初期的管理与创新
枢纽的力量
房地产导刊(2020年8期)2020-09-11 07:47:38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0:56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06
大数据在铁路站段客运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探讨
提高客运驾驶人安全意识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9
台湾客运业:高铁躲过破产危机?
基于自学习补偿的室内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应用
人工免疫算法在电梯客流时段划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