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新政背景下全民健身发展路径构建

2015-06-05 09:31荆俊昌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体育产业全民

荆俊昌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02)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产业新政背景下全民健身发展路径构建

荆俊昌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0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全民健身的政策体系出发,揭示其发展困境。体育产业新政丰富了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的内涵,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构建全民健身发展路径,一方面要强化全民健身理念,改革政府考核体系,强化政府推进全民健身责任感,同时多形式、多主体地向公众宣传全民健身理念;另一方面要增加全民健身资源,加快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开发现有场地,加大全民健身指导人员培养力度的同时积极吸引相关专业人才,加强基层政府管理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服务全民健身事业。

体育产业新政;全民健身;困境;路径;构建

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每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新时期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政策《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将扩大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的供给,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加以部署,在为新时期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的同时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供给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体育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公众的体育需求,激发公众体育需求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必需条件,在激发公众体育需求的策略选择上,《意见》强调通过“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1]来激发公众体育需求,实践中,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全民健身”恰恰能够在激发公众体育热情、营造体育氛围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意见》据此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就为全民健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 传统政策背景下的“全民健身”发展困境

1.1 “全民健身”的传统政策体系构成

“全民健身”的提出源于政府对于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效应的认知。推动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也早就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无论是早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还是现阶段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政策法规,无不反映政府在推进全民参与体育活动工作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其正式提出公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全民健身计划”,并确定其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逐步加大”,为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相关国家机关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全民健身的政策。

表1 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一览表[2]

如表1所示,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其政策目标聚焦于提高公众身心健康水平方面,无论是政策主体还是政策影响更多地限于体育领域,推进“全民健身”成为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工作,其在实践中缺少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

1.2 传统政策背景下“全民健身”发展的困境

1.2.1 主观方面,政府推进“全民健身”积极性不高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在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竞技体育也在客观上激发社会公众的体育热情,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竞技体育的“金牌光环”更容易掩盖举国体制的弊端,另一方面,“金牌光环”也更容易被人所知觉,与其相比,“全民健身”的积极效应就会显得暗淡无光。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公众,“金牌”所产生的吸引力都远远大于“全民健身”,与此对应,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公众,更习惯于以竞技体育的特征来进行考核与评价。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竞技体育领域中会出现数以亿计的商业赞助,而“全民健身”领域则相较甚少。同样,中国的足球事业,无论在政府还是在社会领域,对其的评价标准主要在于能否取得各种成绩,比如进入世界杯、取得冠军等,而很少被作为一项全民健身的体育活动来加以评价。这种情景就会造成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侧重点不同,在资源有限、精力有限的条件下优先发展“金牌”,尤其当金牌数量被误读为体育发展水平的绝对标准时,竞技体育不仅是激发公众体育热情的手段,更成为相关政府机构考核的至关重要的标准,这就客观上冲淡了政府推进“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责任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和社会对全民健身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成为服务型政府推进全民健身的重要挑战。

1.2.2 客观方面,体育资源不平衡制约公众的“全民”参与

经济发展是“全民健身”发展的基础,但现实情况是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区域间、城乡间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直接导致“全民健身”资源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体现在健身场地、健身指导人员方面,还体现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政策等方面,更深层次体现在公众的“全民健身”理念与意识方面。区域间、城乡间在“全民健身”资源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奥运会、全运会、青奥会等大型赛事的成功举办在增加“全民健身”资源的同时又加剧了这种资源的不平衡性,因而如何缩小“全民健身”资源不平衡、促进“全民”“健身”,是推进“全民健身”的巨大挑战。

2 体育产业新政为“全民健身”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与挑战

2.1 体育产业新政为“全民健身”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体育产业新政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客观上丰富了全民健身的政策体系,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如前所述,传统政策体系将“全民健身”置于体育事业之中,但《意见》将“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提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将体育产业作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强调;在发展体育产业的途径上,《意见》要求“发挥市场作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而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因此《意见》强调通过“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的方式来提高公众对体育的需求进而最终实现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全民健身”恰恰能够激发公众体育热情、培养体育氛围,因而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地方执政者而言,推进“全民健身”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体育事业领域,更是融入到体育产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这必然会激发其积极性,从而为“全民健身”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2 体育产业新政对“全民健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政策背景下,体育事业管理者面临着优先发展竞技体育还是全民健身的选择。竞技体育是全民健身发展的“竞争者”,体育产业新政下,对于执政者而言其又面临着直接发展体育产业还是培养体育氛围的选择,体育产业又成为全民健身发展的“新的竞争者”。尽管《意见》强调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市场机制”,根本上“发挥市场作用”,同时也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在实践当中,推进全民健身在加快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激发体育热情、培养体育氛围这样一种间接的、渐进的方式来实现的。在经济增速减缓的大背景下,当地方执政者突然发现体育产业这一新兴经济增长点的时候,其必然面临着抉择:是摒弃“服务而非掌舵”的公共管理原则选择直接参与体育产业,还是选择推进全民健身这样一种间接而渐进的方式,当执政者做出前种选择时,在资源有限、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其对体育产业的积极投入必然会客观上影响全民健身的投入,这就为全民健身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3 体育产业新政下“全民健身”的发展路径构建

3.1 “全民健身”的积极意义

“全民健身”不仅具有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社会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更具有刺激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

一方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能够提升公众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公众对身心疾病的抵抗能力,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医疗成本。同时,参与“全民健身”能够预防并减少各种常见病和职业病,降低由于各种疾病导致的缺勤率,参与体育活动还能增强公众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企业组织内和谐人际环境的形成,而这些最终都有助于企业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2012年中国体育产业的总规模9 500亿,从2006年到2012年年增长率是16.1%”[3],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的消费群体,而“全民健身”恰恰能够激发公众体育热情、培养良好的体育氛围,从而为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巨大的体育消费群体,进而直接刺激体育经济的发展。另外,“全民健身”的开展必然内在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以颇具争议的广场舞为例,一方面公众都肯定其愉悦身心的积极效应,另一方面其噪音扰民的负面问题也日益暴露,既要满足公众参与广场舞的需求,又要避免给其他公众带来困扰,这就内在地促使城市管理者科学规划城市建设,积极开发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2013年江苏太仓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中就专门提出了完善“10分钟健身圈”,启动镇级“全民健身五个一工程”,这些项目的开展客观上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2 “全民健身”发展所需的条件

“全民健身”活动的宗旨在于提高公众的身心健康水平,公众是“全民健身”的主体,因而影响公众参与“全民健身”的因素就成为制约“全民健身”健康长效发展的重要条件,综合起来,这些条件主要体现在公众“想参与”和“能参与”两个方面。

3.2.1 “想参与”——全民健身理念与意识

全民健身理念与意识主要是指公众对参与体育活动、开展全民健身的主观认知及重视程度,导致公众在行为上能否自觉自发地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只有社会公众对全民健身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进而形成积极的参与意识,才能指引人们投身全民健身活动。

3.2.2 “能参与”——全民健身的资源

全民健身理念与意识是公众参与全民健身的内部诱因,而一系列的物质资源则是影响公众参与全民健身的客观条件,充分的物质资源使得公众“能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这些资源主要体现在:1)健身场地设施。体育场地设施并不是公众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充分的体育场地设施能为全民健身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实践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开发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公众体育活动形式的不断多样,公众对全民健身体育场地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必然日益增大。2)全民健身管理服务组织。随着参与体育健身公众数量的增加,全民健身工程的顺利推进必然要求科学完备的管理服务组织。这些组织一方面能够收集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诉求,及时向体育管理部门传递,为体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撑,起到信息收集者和传递者的作用;另一方面服务管理组织通过对收集的公众体育诉求信息的分析,结合自身条件,组织因地制宜地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起到开展全民健身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因而完善的全民健身管理服务组织是推进全民健身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3)全民健身指导人员。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客观上促成了全民健身热潮的日益高涨,公众科学健身的诉求日益强烈,这种诉求既包含对场地设施的要求,更包括对体育健身科学指导和充分的体育健身信息的要求,全民健身指导人员能够为全民健身提供智力支持,其既能够指导公众科学地参与全民健身,又能为全民健身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持,从而增强参与公众的健身效果,因而成为推进全民健身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3.3 体育产业新政下“全民健身”的发展路径构建

推进全民健身,构建科学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既要求政府积极迎接挑战,更要求政府主动提供科学完善的服务,从而推动全民健身的积极发展。

3.3.1 强化全民健身理念

1)强化政策执行者——政府的全民健身理念。这就要求改革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提高政府开展全民健身工作在政府绩效考核中的地位,将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与推进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从而在制度上保证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平性和积极性,促进政府切实履行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责任。上海市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删除了GDP增长目标,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热情,同时强调“全面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这都有助于强化政府推进全民健身的责任感。

2)强化政策客体——公众的全民健身理念。作为全民健身的参与主体,公众对于全民健身的认知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民健身的开展,因而应当强化公众的全民健身理念。一方面应当多形式地宣传全民健身理念。政府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影响力来向公众宣传全民健身理念。政府可以利用媒体的力量来进行全民健身理念的宣传,如公益广告的形式;可以利用组织相关赛事的方法来宣传全民健身理念,如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运动会;政府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行为来对全民健身理念进行宣传,2007年珠海市体育局向全市机关单位发出通知,要求全市公务员集中学太极拳,这也在向公众传达着全民健身的理念。同时,政府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来培养公众全民健身理念,北京公交开展的“走路赚钱”活动就是通过公交用户30天内累计走够15万步即可享受返利10元的形式来鼓励公众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健身意识。政府还应当充分发挥其公共权力来进行全民健身理念的宣传,直接的形式就是颁布政策、法规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每年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中小学的体质测试、江苏省对中小学生年度体检的强制规定,这些都是政府在运用公共权力宣传全民健身的理念、强化全民健身意识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应当多主体地宣传全民健身理念。社会、公众、市场的多主体共同参与增加了全民健身理念宣传的资源和渠道,扩展了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宣传的效率与效果。实践中,中国银行推出的全民健身信用卡活动等都是市场参与宣传全民健身的例子,而各种社会健身协会和自愿者的宣传行为则是社会团体、公众参与全民健身理念宣传的直接体现。

3.3.2 增加全民健身资源

健身资源是公众“能参与”全民健身的现实条件,因而发展全民健身,必然要求增加相应的健身资源。

3.3.2.1 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资源 1)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随着政府对体育场地设施投入的增加和国内体育赛事的发展,体育场地数量在逐步增长,但现有的场地资源依然无法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因此,政府应当把全民健身场地建设纳入到建设规划和财政支出预算中来,体育主管部门应逐步增加全民健身事业费用,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多途径的全民健身场地资源建设。同时,新建体育场地设施的决策应当保证普通公众的参与,对于大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保证其竞赛性、表演性的同时充分拓展其全民健身功能,方便全民健身的开展。小型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应当充分结合公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建设方便、实用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以保证其利用率。

2)加强对现有场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更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应当通过专项财政补贴的方法鼓励学校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以满足全民健身的需求,充分利用公园、社区广场等自然环境开展适宜的全民健身活动。

3.3.2.2 增加“全民健身”人力资源 推进“全民健身”,离不开必要的全民健身指导人才。一方面应加大全民健身指导人员的培养力度与数量,通过设立专项培养经费的形式为全民健身指导人员的培养提供物质保证,同时将全民健身指导人员的数量作为政府全民健身工作的绩效考核指标予以确立,从而保证全民健身指导人员的培养工作为管理者所重视。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动员体育教师和体育院系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加入全民健身活动,给予健身群众必要的指导,对参与体育指导的体育教师给予必要的奖励,对于具有专业体育知识的学生,可以考虑设立专职的全民健身指导岗位,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全民健身指导工作中来,从而促进“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

3.3.2.3 增加全民健身服务管理资源 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必要的体育服务管理组织。一方面,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作为其工作重点,树立服务理念,为开展各种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条件,重视基层管理机构如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民健身管理体制不断深入和完善。另一方面,政府应当适当放权,促成全民健身自治组织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基于社公众自愿组成的自治组织逐渐成为重要的管理主体,这种自治组织能够充分了解公众的全民健身诉求,能够凝聚更加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同时基于自愿的组合使得组织决策在执行方面能够被更充分地执行,其成本更低而效率更高。因而政府应当自身适当放权,充分发挥自治组织在推进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总之,体育产业新政的出台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旺盛的体育需求才是体育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培养体育氛围、激发体育热情方面,“全民健身”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因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应该着力推进“全民健身”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为体育产业提供持久的发展动力。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4-10-20.

[2]房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发展路径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探究[J].体育与科学,2011(5):45-48.

[3]王川,刘东.体育总局:2025年体育产业对GDP贡献率上升至1.3%[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10-27.

[4]汪波,李慧萌.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体育科学,2011(2):5-11.

[5]刘志成.我国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7):75-80.

[6]石岩.体育产业新政背景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学刊,2014(6):13-18.

[7]肖林鹏.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7):6-11.

[8]李相如,展更豪.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3):28-33.

责任编辑:刘红霞

Formula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Development Pa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Sports Industry Policy

JING Junchang
(Sport Social Science Center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This paper,using the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analysis,and starting from the policy system,reveals the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of national fitness.The new sports industry policy enriches the system of national fitness policy and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its development.To formulate the national fitness developmentpath need to do something.One is to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fitness.We have to reform the government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national fitnesses.At the same time,we need to publicize the information of national fitness.On the other hand,wemust increase the fitness resources,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venues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venues,make efforts to train the social sport instructors and attract professional talents actively,strengthen grass-root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community to serve the national fitness

new sports industry policy;national fitness;predicament;path;formulation

G80-053

A

1004-0560(2015)05-0038-05

2015-03-20<; class="emphasis_bold">;修回日期你:;

你:2015-06-10

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新型城镇化与公共体育设施协调发展研究(2015 lslktzityx-08)。

荆俊昌(1979—),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体育产业全民
全民·爱·阅读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利用与开放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