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优秀运动员“社会化孤岛期”的培养方式探究

2015-06-05 09:31陈祥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同龄运动队孤岛

陈祥岩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体育人文社会学

破解优秀运动员“社会化孤岛期”的培养方式探究

陈祥岩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优秀运动员进行深度访谈获得详实的质性资料,运用生命历程理论梳理优秀运动员个案的生命轨迹,分析其社会化过程的异质性,找出运动员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关键环节。研究发现:运动员社会化过程存在“孤岛期”;“孤岛期”社会化过程的异质性,使得其退役后的再就业、生活及融入社会等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以破解“孤岛期”社会化过程存在问题为原则,提出促进“孤岛期”正常社会化、创造“孤岛期”后的就业环境、打开“孤岛期”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对策,并提出了具体举措。

运动员;社会化;孤岛期;破解

建国以来,竞技体育蓬勃发展,2008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奖牌总数第二的历史最好成绩。举国训练体制是必要的,没有大量运动员从事训练,不可能产生如此多的奥运会冠军。然而十几万运动员中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非常有限,大多数面临再就业。近年有诸多被媒体报道的极端事件,反映了运动员退役后在工作和融入社会过程中所体现的诸多不适应。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看,作为一个社会环境中的人,优秀运动员生命轨迹的形成受所处的历史时空、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生命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交互建构。作为举国体制培养下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的生命轨迹特征,求学、就业等事件发生的年龄与社会期望年龄往往不一致。研究旨在通过对运动员特有的生命历程进行分析,寻找运动员与普通人的生命历程的差异性轨迹,即探寻运动员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异质性,找出运动员社会化过程存在问题的关键环节,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期为运动员培养提供建议,为竞技体育发展带来启示。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法

查阅相关文献、运动员培养制度和环境背景、领导人讲话,找出影响个人发展的环境因素。

1.2 个案访谈法

采取半结构式访谈,通过运动员个体主诉的方法,根据运动员生命历程发展阶段,围绕个体生命中的重大事件进行访谈。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运动员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转向半开放式访谈,重点是对前面访谈时涉及的重要问题或者存在的疑问进行追问。

通过目的抽样选择了20个研究个案,拟通过对个案资料的分析,获得分析性的扩大化推理的结论。为遵循研究的伦理,隐去了个案的真实姓名,以A、B、C运动员等代之,对其出生地点、运动队所在城市等容易引起读者对号入座的信息以S市、D市等代替。本研究中的个案资料所涉及内容仅为科学研究所用,为尊重和保护研究,敬请知情者正确认识和对待。

2 优秀运动员社会化过程中的“孤岛期”

在举国体制的三级训练网体系下,运动员进入专业运动队后属于封闭式管理,训练、学习和生活都是在培养单位。平时能接触到的是自己的队友和教练员,所接受的文化课教育参差不齐。运动员进入专业运动队以后,基本脱离了学校的系统文化教育、脱离了家庭教育环境、脱离了非体育圈同龄群体的影响,进入了封闭式训练的运动队。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体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体早期社会化来说,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学校和同龄群体对个体的社会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运动员较早地进入专业运动队,吃、住、训练和文化课教育都在运动队。在运动队生涯期间,运动员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同龄群体、家庭这3个个体早期社会化的主体缺失较大,导致了个体社会化的不完整,进而影响运动员的生命轨迹。因此,运动员在运动生涯期间的社会化是一个脱离社会环境的“孤岛期”。

图1用ABC 3个字母表示运动员生命历程与社会环境关系的3个阶段,A表示运动员进入专业队前是在社会大环境下成长;B是运动员脱离社会大环境的专业运动队生涯;C是运动员退役后重新回到社会大环境中。从图1可以看出,优秀运动员在B阶段脱离社会环境,进入了一个封闭式发展的“孤岛”,偏离了社会规定路线,在这个阶段他的社会化过程异于常态;当他到达C阶段时,运动员需重新适应社会环境。运动员由于经历了在B阶段脱离社会环境的“孤岛期”的社会化,使得其社会化过程异于其他人。偏离了社会发展路线的运动员从“孤岛期”退役后,到达C阶段重新回到社会,出现诸多不适应,如就业难等问题。

优秀运动员作为个体的社会人,与其他群体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和运动生涯期间社会化过程的异常。生命历程理论认为,偏离社会规定路线或者生命事件的发生顺序异于常态往往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提出有效的策略,使优秀运动员的个人路线按照社会规定路线发展,尽可能避免偏离社会规定路线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图1 运动员生命历程与社会环境关系

3 破解社会化过程"孤岛期"的优秀运动员培养对策分析

现行优秀运动员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脱离社会环境的“孤岛期”的异常社会化过程造成的。解决方案是促使A、B、C各阶段的运动员社会化环境相一致,由此提出3个解决策略:

1)在专业运动队生涯建立起与社会相一致的环境。B阶段中运动员培养的环境与社会环境不匹配主要体现在脱离了学校的系统教育、家庭环境和同龄群体的影响,需从此方面寻找对策。

2)在C阶段建立退役后能够解决就业的社会环境。计划经济体制下,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就业比较容易,一是采取的运动员退役分配制度,二是群众体育发展(尤其是大量赛事)为运动员就业提供了岗位;现行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竞技体育的发展也要适应经济体制的要求,不可能违背经济体制规律全部采用分配制度安排退役运动员,大量运动员退役后还是要进入市场,那么就要创造市场需求,即创造优秀运动员就业的岗位。

3)打开B阶段的“孤岛”,让运动员一直处于社会大环境中进行社会化,即取消B阶段的“孤岛”。所谓的“孤岛”是运动员封闭训练的环境即专业运动队,取消“孤岛”就是取消封闭的专业运动队培养模式。将运动员培养放到社会中,可采取以学校体育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为主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3.1 促使“孤岛期”正常社会化

3.1.1 制订“竞地两用”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运动员培养是“单目标制”,少数精英达到竞技体育最高水平(A部分),发展出路较好,大部分要退役后再就业,因社会上适宜运动员的岗位较少,这部分群体进入社会后大多数要转行进入其他领域工作。单一的运动员培养目标使得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领域较窄,不利于运动员退役后的继续社会化,为保障其退役后的再就业,可采取“双目标制”,即“竞地两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图2 举国体制下优秀运动员培养的“金字塔”人才梯队

邓小平曾指出:“只着眼于军队本身建设需要是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需要,要使干部和战士,经过训练以后,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使用工作是国家对退役士兵就业扶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有效保障了军人退伍后的就业。竞技体育的“竞地两用”人才:一是为国争光的能够走上塔尖的运动员就沿着竞技体育人才的目标发展(图2中A部分);不能走上塔尖的运动员,退役进入地方,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提供培养内容,沿着地方的培养目标继续发展(图2中B部分)。

3.1.2 变运动员文化教育为“需要式”能力教育

研究发现,与其他群体相比,运动员所接受的教育处于不平等的劣势状态。生命历程理论中的“劣势累积”概念认为,不平等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而是整个生命历程逐步展开的累积过程。虽然生物资源在个体的整个生命期是不断下降的,但像经验这样的可积累的文化性资源却可能增长。随着运动员的成绩不断提高,他累积的主体是生物性资本,而生物性资本的最终发展趋势是“开始是增长,到一定年龄和阶段后就逐渐下降”,运动员的资本是达到一定阶段后开始不断累积劣势;其他群体通过文化教育和培训不断增长的是知识和技能,像经验这种资本是逐渐增长的,是优势累积;两个群体分别累积的是劣势和优势。运动员与其他群体生命历程的上述差异性,使得运动员生命轨迹呈现出异于常态化的发展。加之他们在社会的竞争力较低,则生命历程更为波折。

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目标定位应与普通学生不同。普通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运动员文化教育目的是促进个体社会化,掌握必需的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目标不同,内容设置亦应不同。运动员文化教育内容不应拘泥于教育体制的要求,应为运动员量身定做,从育人、促进技能提高、培养就业能力的角度设置文化课内容;不能是形式化的教育,应从运动员个体角度出发,探寻适宜的文化教育内容和模式。

对于运动员多样化的文化教育需求,采取“授之以渔”的方法是有效解决运动员需求的基本策略。运动员存在“学生”与“运动员”角色的冲突,在校学习文化课时间远少于普通人,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最重要、最有用的知识。基于此,提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对策。

3.1.3 搭建同龄群体(非运动员)交流平台 同龄群体彼此之间在价值观念、群体规范等方面容易产生共鸣,并互相影响。同龄群体是运动员社会化过程中除家庭和学校之外的一个重要主体。处于运动生涯期间“社会化孤岛期”的运动员,缺乏非体育圈同龄群体的影响,是其社会化过程的重大缺失。

针对优秀运动员在运动队期间文化教育缺失较大、与学校同龄群体接触较少的现状,提出“运动队与高校建立互助帮扶”对策。在高校聘请志愿者,为运动员补习文化知识,运动员给大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双方从文化和体育资源上进行互帮。这种帮扶因是个体对个体,机动性和灵活性强,符合运动员的特点。研究发现,个案大多没有非体育圈的朋友,不利于视野和文化意识的发展。同龄之间容易产生相互吸引和相互影响。1)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2)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沟通中容易发生共鸣,互相影响。3)运动员从高校学生这个同龄群体身上获得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水平的体育技术为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标杆,使两者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得以互相融入。这一举措既能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又搭建了运动员与非体育领域同龄群体的交流平台,增加了运动员社会化的途径。

图3 同龄群体(专业运动员与非运动员)交流平台

3.2 创造优秀运动员“孤岛期”后的就业环境

3.2.1 着力发展群众体育,创造运动员岗位需求

群众体育和赛事的发展,为运动员退役后就业提供了岗位。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体委积极推动群众体育,并多次以文件的形式加强群众体育的普及和提高。1953年、1954年、1955年和1960年中央下发了若干加强体育工作的文件,分别指出了体育运动的作用、在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出优秀运动员,体现了国家对群众体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的决心。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号召,厂矿、学校、部队等单位积极组建运动队,培养体育骨干,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这为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提供了大量适宜的岗位。这与本研究中的发现相一致,研究中的几个个案多次提到计划经济体制下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的途径宽,工作好找。如A运动员说:“那个时候,群众体育发展好啊,全国各行业各级各类赛事特别多,各单位都养运动员,好的运动员退役后就有好多单位等着要,那个时候没听说运动员退役就业难的问题。”群众体育“普及与提高”这一策略,促进了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事实证明这个发展路线是正确的,有利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改制,工厂等各单位的运动队解散,运动员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这也是运动员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作为体育管理者,应该深刻认识到群众体育和赛事的发展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3.2.2 以“精英”视角挖掘优秀运动员就业岗位

精英概念正是在天生的能力和才干基础上提出的,它并不表示由社会地位所确定的特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从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所提出的精英理论看,精英就是优秀分子。优秀运动员是体育领域中在某项运动上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可以被称为体育精英。体育精英由于在某些运动项目上技术和技能水平突出,在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这类群体的精英作用应被充分发挥和利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是体育发展的“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协调同步发展才能促进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反之则影响体育发展方向和水平;且“三驾马车”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少一个会导致体育的结构失衡、影响发展速度。目前,“三驾马车”中的竞技体育遥遥领先,若能促进三者协调同步,将会给运动员带来更多就业岗位。这从个案的分析已得到印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为运动员退役后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如何使得优秀运动员这个“体育精英”在体育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呢?有效挖掘“三驾马车”对“体育精英”的需求,根据需求设置岗位,引导退役运动员进入相关领域服务,既充分发挥了“体育精英”资源的作用,又为我国运动员退役就业提供了保障。

3.3 打开“孤岛期”,构建多元化运动员培养模式

策略3是变现有专业运动队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即提供运动员一个与社会其他人所接受的相同的文化教育环境,运动员不再是脱离学校、家庭和非体育圈同龄群体的个体,实现运动生涯期间的正常社会化。实现这个策略,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就是把专业运动队放到学校教育中,与普通人接受一样的文化教育,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训练,即学校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在本研究中,该模式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曾一度为计划经济时期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

3.3.1 “学校体育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 个案资料显示,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体育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打下了厚基础。本研究中个案在中小学时大都进过校队,那时候学校有代表队,且体育课内容丰富。F运动员说:“中学时开始足球训练,早上6点半至7点半训练,上午4节文化课,下午自习课,2点半到4点半训练。每周2节体育课,上午有20分钟的大课间休息……学校体育锻炼了身体素质,挖掘了体育潜能……”C运动员口述:“你看我们小时候踢球,是校队的,每年都有各类比赛,现在你几乎很难看到这个运动会,校队啊、田径运动会啊对学生体质,对全民体质啊都是一个提升……”

学校体育的发展和调研对象小时候的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了健康体魄,打下了运动素质基础。运动会为学生提供了检验体育运动成绩、提高运动水平的机会。谈到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C运动员非常认可成立“学校运动队”这一重要机制,举实例证实这种机制的作用,C运动员说:“后来,学校校队几乎是逐渐一点点就没有了……,现在S市31中篮球好,有学校代表队,每年都参加世界中学生篮球比赛,而且成绩都不错……”

学校体育不仅是学生的体育运动,更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对于现在竞技体育“金字塔”式的人才梯队,学校体育培养出的体育佼佼者就是塔基的部分,这个塔基远远大于目前体制下的塔基人数;学校中的体育资源丰富,闲置不用或利用不充分都是极大浪费,这也是有效整合了现有体育资源,对于竞技体育也无需投入额外的成本。大力发展学校体育运动对于教育和体育而言是双赢的,体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康健学生体质,而且对文化教育有促进作用。中国的学校体育改革走到今天,应该说有弯路。要总结经验,对于改革中的错误要敢于承认,对于过去有效的做法要吸取,改革要敢于走回头路。学校培养运动员模式分为多种形式,如体育专业院校模式、竞技体校模式和普通高校模式等。

3.3.2 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单飞”模式 前述分析可知,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运动生涯期间社会化环境的异常。基于解决这个问题的角度出发,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学校模式和“单飞”模式均已有雏形,如清华大学的学生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已初见培养成效;“单飞”式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优秀运动员有丁俊晖等。这两个培养模式的优势是优秀运动员成长的社会环境与大环境相同,解决了运动员文化教育异常的问题,有利于运动员退役后的个人发展。

丁俊晖、潘晓婷等是举国体制外的优秀运动员,网球运动员李娜为体制外和体制内的混合型培养下的运动员;由于台球等项目是非奥运项目,很难得到奥运项目那样多的资金支持和舆论关注。这些运动在国内的发展,从一开始便处于“民间力量”推动的自发状态。他们虽然不是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产物,但同样实现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功能:为国争光。这种体制外的培养模式是可以借鉴和推广的,政府在政策和物资上给予相应的激励,以促进其更快发展。与其国家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如借用“民间力量”发展竞技体育。对于取得成绩的优秀运动员给予资金和物质奖励,以激励其自发训练。

采取哪种培养模式要根据项目特点确定:市场化程度高的由市场供给,社会开展广泛、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可由“单飞”模式供给,普及程度不高、经济效益较差、但属于奥运项目的由举国体制供给。需以举国体制为主,辅以其他培养模式,实现多元化的竞技体育优秀人才培养模式。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运动员社会化过程存在“孤岛期”,“孤岛期”使运动员社会化过程异于常态,影响了运动员的生命历程。破解“孤岛期”的关键是“促使A、B、C各阶段的运动员社会化环境相一致”。

1)在B阶段的“孤岛期”内,提供与A和C相同的社会化环境,即促使“孤岛期”正常社会化。具体措施:制定“竞地两用”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通过不同技能的培养保障运动员退役就业;变运动员文化教育为“需要式”能力教育,旨在为运动员提供更完善更有针对性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使其能够接受有利于运动员全面发展的文化教育,而非形式上的文化课教育;搭建同龄群体(非运动员)交流平台,营造运动员社会化过程中的“同龄群体”环境,促进个体社会化环境的完整。

2)在C阶段建立运动员退役后能够解决就业的社会环境,创造运动员“孤岛期”后的就业环境。在保持B阶段培养模式不变的情况下,需为运动员创造就业保障的环境,可采取“着力发展群众体育,创造运动员岗位需求”“以‘精英’视角挖掘运动员就业岗位”等举措,即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创造运动员就业岗位的需求。

3)打开B阶段的“孤岛”,让运动员一直处于大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社会化,即打开“孤岛期”,构建多元化运动员培养模式。可采取“学校体育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单飞”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又可以使运动员社会化完整。

[1]中国军事大事记(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EB/OL].(2009-04-22)[2015-07-15].http://www.gov. cn/test/2009-04/22/content_1292379.htm

[2]包蕾萍.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J].社会学研究,2005(7):123.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9,114.

[4]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1上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5,1-2,48.

[5]Vilfredo.The mind and society[M].New York:Harcourt,Brace,2011:2027,2031.

责任编辑:乔艳春

Exp loration on Cultivation M ode of Elite Athletes in Social Island Period

CHEN Xiangyan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eterogeneity of elite athlete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and finds out the ke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bymea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method,in-depth interview w ith elite athletes to obtain detailed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and life course theory to sort out life trajectory of elite athletes.It is found that the Island Period exists in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athletes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makes it difficult for athletes to adapt to reemployment,future life and integration w ith the society.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sland Period,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normal socialization in Island Period,create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 diversified cultivation modes.

athletes;socialization;island period;solve

G80-053

A

1004-0560(2015)05-0028-05

2015-07-15;

2015-08-25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TY033);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2191)。

陈祥岩(1977—),女,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同龄运动队孤岛
Facing peer pressure at high school直面同龄压力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岛上书店》:与书相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民工叹
扔掉为师的包袱,当好“同龄”掌舵人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中交兴路:打通信息孤岛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Let's play!一起玩吧!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