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分析理论视角下我国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研究

2015-06-05 09:31宋铁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水区度假区广场

宋铁男

(1.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84;2.沈阳体育学院科研处,辽宁 沈阳 110102)

◀博士论坛

城市空间分析理论视角下我国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研究

宋铁男1,2

(1.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84;2.沈阳体育学院科研处,辽宁 沈阳 110102)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城市空间分析理论视角下,对公园、广场、滨水区、度假区、商业综合体等主要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的缘起、主要类型、主要功能及在我国的现实发展状况等进行了分析和审视,进而提出了按照日常、周末、假日三级都市圈布局我国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的具体设想。

城市空间分析理论;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类型;布局模式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1]。《纲要》的颁布,标志着休闲活动在我国社会历史上被史无前例地定为为国家事业发展目标,终登大雅之堂,翻开了中国社会休闲发展的新篇章。《纲要》将“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作为2020年前实现的发展目标。围绕该目标,《纲要》提出了“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加强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特色旅游村镇建设,营造居民休闲空间”等具体措施。由此可见,作为国民旅游休闲体系最重要的基础环节之一,各类休闲活动空间建设已经开始被纳入到了优先发展地位。

而在各类休闲活动空间当中,运动休闲空间的建设规划近些年来尤其引人关注。作为现代人回归本性的一种需求,运动性休闲活动近年来在我国城市中的普及程度逐步上升,市民对运动休闲空间的要求也在随之提高,这对城市运动休闲空间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运动休闲空间的规划方面我国是十分缺乏经验的。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运动休闲空间必然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作为对城市运动休闲空间规划建设问题的理论呼应,本研究将从城市空间分析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与审视我国城市运动休闲空间的主要形态,并提出形态布局的模式,旨在为我国城市运动休闲空间体系的科学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1 城市空间分析理论简介

城市空间分析理论是城市空间理论的两大基本理论范式之一,偏重于认识论,以城市已经存在的显性形体环境及隐性的社会经济环境为研究对象[2],主要从以下3个维度开展研究:社会科学维度,主要探索城市社会空间的结构模式,旨在为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城市设计维度,注重分析物质空间要素之间的形式组合规律及视觉艺术原则,从1960年代后,逐渐延伸到人类行为及环境知觉方面;地理科学维度,主要研究以土地利用特征为表征的城市物质空间演化过程规律、内部空间分异模式及城市的结构形态特征。

2 城市运动休闲空间的内涵及其基本属性

城市运动休闲空间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及周围都市圈范围内,充分考虑人们运动休闲的实际需求和自然条件,以各种运动设施为主,同时兼顾周边的景观环境建设,为运动休闲参与者提供恢复身体机能,享受运动游戏乐趣,体验生命活力的行为环境(图1)。城市运动休闲空间由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构成(表1),具有识别性、社会性等特征(表2)。

图1 城市运动休闲空间示意图

表1 城市运动休闲空间的构成要素

表2 城市运动休闲空间的特征及其内涵

3 基于城市空间分析理论的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解析

3.1 城市空间分析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维度

本研究依据城市空间分析理论集群中的符号学理论对城市空间的定义范式(城市空间可定义为某种符号空间,可划分为郊野公园、城市大街、城市广场、城市的“院”、城市街道、城市公园等6种符号空间,朱文一),将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划分为公园形态的运动休闲空间、广场形态的运动休闲空间、滨水区形态的运动休闲空间、度假区形态的运动休闲空间、商业综合体形态的运动休闲空间等5种符号空间,并将其置于社会科学与城市设计的双重视野下分析与审视。

3.2 城市运动休闲空间的形态解析

以下从缘起、主要类型、主要功能以及在我国的现实发展状况等方面对上述5类运动休闲空间进行解析。

3.2.1 公园形态的运动休闲空间 关于运动休闲与公园相结合的见识与实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那个时代的哲学家们认为,当人们于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运动时才能开启心智之门,打造健硕的体魄,促进其卓越成长。他们认为运动场地与公园绿地天然就是统一的,在建造运动休闲场所时必须充分考虑周边的自然环境。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一座经过设计而专门建设的大型公园——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们依托园区内的自然景观建设布局了一些美国人喜闻乐见的运动设施[3]。此后,随着休闲观念的普遍兴起,各种新的运动休闲设施不断涌现,公园逐渐成为运动休闲的大众活动空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公园形态的运动休闲空间建设方面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被誉为“第二奥林匹克”的大众体育热潮的兴起,人们急需大量高品质的运动休闲空间场所,基于这一社会背景,有人提出了“体育公园”的概念[4]。在公园形态的运动休闲空间建设方面,我国是后来者。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城市的各层次公园里,设计者开始有意识地划分出满足市民运动休闲的需求的空间功能区,配置一些适宜开展运动休闲活动的设施,并建设相应的周边环境。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体育公园这一绿色空间恰是人们努力追寻的进行运动休闲的最佳空间场所之一。体育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目前我国关于体育公园建设的较早的官方文件见于《全国城市公园情况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建司,1994年)[5]。目前,我国公园形态的运动休闲空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1)主体型运动休闲空间,如以运动休闲为主题的公园。今天,在我国的许多城市中,体育场馆虽然不再是稀缺物,有的甚至较多,但要说到以体育活动为主题建设的体育公园确实比较稀少。一些为高水平竞技比赛兴建的大型体育场馆的四周确实建有一些美其名曰的“体育公园”,但这些地方在非比赛期间很少对外开放,利用率很低。如今,某些城市为了迎合上级的检查或是回应当地群众的质疑,把少量的健身器材放置在一些公园内,便公然对外宣称自己建设了体育公园云云。这种只是简单堆放体育运动设施,而缺乏相应的运动休闲环境建设配套的做法根本无法起到体育公园的作用。

2)附属型运动休闲空间,即综合性公园中的运动休闲功能区。这类空间按其规模和影响范围可以分为3个层次:①城市层级的大型综合性公园中的运动休闲空间。城市层级的大型综合性公园能吸引全市范围的休闲活动,往往是周末和节假日短程旅游的主要空间场所。这类公园通常具有较大的规模和丰富的景观含量,按活动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能够满足市民的不同类型的需要。大型综合性公园中的运动休闲空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区,一般配置有儿童运动游戏设施、运动拓展设施、小型运动场等多样化运动休闲设施,设施质量较高、功能比较齐全、空间尺度较小、绿化度较高、色彩明快,容易满足市民的运动休闲需求。②街区层级的公园中的运动休闲空间。街区层级的公园是市民休闲活动的主体,同城市公园相比,我国的街区公园严重缺乏,运动休闲设施单一陈旧,景观基础薄弱。一个城市对街区层次的公园和广场的重视程度,往往体现其是否对市民负责。③住区层次的小区公园和小游园中的运动休闲空间。目前我国城市的小区分为封闭式小区和开放式小区两类。开放式小区多为老旧小区,物业维护管理较差,休闲设施极少,而封闭式的小区相对而言,物业维护管理较好,一般都规划设计了一些供本小区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的空间场所,如空地、简单的健身器材等。

3.2.2 广场形态的运动休闲空间 作为人类城市生活空间的最基本形态,城市广场是人类最为悠久的城市日常休闲场所之一,它起源于欧洲大陆,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6]。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城市广场的功能不断发生着变化。文艺复兴以前,欧洲城市广场的建设目的基本上是进行宗教、商业、政治活动。15世纪,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城市中公共活动增加和思想文化领域繁荣,城市广场建设较之以往增加明显,且文化功能明显。19世纪后期,城市重工业的发展导致人口和机动车辆迅速增加,城市广场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广场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扮演了疏通、分流的中转作用。我国古代并没有城市广场,街道部分地承担起了城市广场的功能,成为社会公众生活的主要场所。广场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为适应城市生活的需求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对于闲暇时间的休闲生活有了更多和更高的需求,基于社会发展大背景,各种类型的城市广场应运而生。我国目前的广场主要有三大类:政治性广场、文化性广场、交通性广场。由于是舶来品,目前我国广场建设存在诸多不足,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交通性、政治性为主的广场居多,以休闲为主旨而设计建造的广场较少。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居民时常不得不勉强将以其他功能为主的广场充作运动休闲的空间场所,即使是那些号称以休闲文化为主要功能的广场也存在着一些规划设计不尽合理的地方。目前,在城市广场体系中,按层次可以分为住区层次的广场、街区层次的广场、市区层次的广场。在这些层次中,住区层次、街区层次的小型广场由于离生活区较近,更加贴近市民生活,更易满足人们运动休闲生活的需要,促进了人们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认同。但目前,我国各城市在建设广场方面似乎更青睐于将资金投入到大型的市区层次的城市中心广场建设中,这些广场规模宏大,普遍存在着离居民区较远、尺度过大、空间感不强、围合性过强、空气流通性差、契合广场活动内容的功能性分区和相应环境缺乏针对性的设计等缺点。综上,以运动休闲为主题设计的广场,特别是围绕居民生活区规划建设符合该区域居民运动休闲行为需求的小型化、特色化运动休闲广场在我国还十分缺乏。

3.2.3 滨水区形态的运动休闲空间 滨水区是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7]。美国学者安·布里和迪克·里贝把城市滨水区开发从用途上归纳为商贸、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和环境、历史、居住、公交港口设施6大类。早期的滨水区主要承担码头功能,提供船只停靠、货物装卸的空间[8]。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余暇时间大幅增加,对滨水区的需求层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运动休闲元素置于滨水区便是发展趋势之一。运动时,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与环境的接触更加密切,因此,对空间环境的要求更高,而滨水区固有的水体及绿化带形成的良好物理微环境可以为运动休闲效果的发挥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支撑[9]。作为环境质量最佳、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开放空间,滨水区对满足市民的户外运动需求,提升运动休闲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滨水区运动休闲空间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表3)。

表3 滨水区运动休闲空间类型一览

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被誉为世界上最富盛名的滨水休闲区,每年的7—8月间举办主题为“让沙滩回归城市”的沙滩节,河中和沿河岸汇集了各类滨水运动休闲项目和空间,吸引了成千上万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市民和游客来此休闲嬉戏,已经成为世界各城市建设滨水休闲区的典范。与国外城市的滨水区相比,我国城市的滨水区建设多用于观光、交通和商业目的。如位于上海黄浦江沿岸的陆家嘴滨江大道,是集观光、绿化、交通及商业性服务设施为一体,着眼于城市生态和功能的沿江景观工程。运动休闲元素在滨水区的规划设计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少,有时即便是有,也只是作为辅助点缀要素而存在,并不符合运动休闲活动开展的空间设计理念,无法实现人、运动、环境三者的有机融合。

3.2.4 度假区形态的运动休闲空间 度假区形态的运动休闲空间的出现与发展和近代以来人类休假制度的出现和变迁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起源于英国的近代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变迁也催生了生活方式的变革,机械化大生产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还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劳动者的体力和精力,使得人们有更为充分的时间、精力和物质基础来进行文化娱乐活动,而劳动强度的加大也要求人们用整段的时间来进行身体与精神的修复,以便能以更饱满的精神和身体状态投入到新的工作任务中,主客观的综合影响催生了大众度假制度的诞生。1871年8月7日,近代工业革命的策源地英国在世界上推出了“海滨休假日”制度,掀起近现代人类社会大众度假的序幕。随后,英国又陆续推出了带薪休假等一系列公民休假制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时至今日,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休假已经成为公民的一项权利,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人们在休假期间的休闲需要,度假区相应地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以运动休闲为主题的度假区更是深受欢迎,这与西方人热爱运动的天性和追求最佳运动状况的价值取向不无关系,因为在度假区度假时参与的运动休闲活动更易使参与者得到有效的生理、心理放松,从而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和精神的最佳状态,进而达到最佳运动状况。在运动休闲为主题的度假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大陆阿尔卑斯山区域的一些国家建设的以滑雪度假为主题的运动休闲度假胜地,为了丰富活动内容,延长经营周期,在夏季等无雪期经营方还开发了滑草、山地自行车、山地高尔夫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导航的越野项目和滑翔伞度假等运动休闲项目。在国际著名的6个度假区中,高尔夫球场、娱乐(运动)中心成为这些度假区的主要功能区(表4)。

表4 世界著名旅游度假区运动休闲空间建设情况[10]

与西方类似,我国度假区的运动休闲空间建设也是随着我国休假制度的建立而兴起的。我国于20世纪初开始尝试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该制度的颁布实施给我国假日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战略机遇。2008年,我国施行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这为假日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加强城市休闲公园、环城市游憩带建设,营造居民休闲空间等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措施[10]。可以说,《纲要》的颁布实施为度假区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我国度假区建设情况来看,已有许多度假区参照国外度假区建设经验,依托滨海、山地、湖泊、滨湖、温泉等自然资源开发出多样化的运动休闲空间(表5)。有调查显示,游客对在度假区运动休闲空间中开展活动的效果的满意率在85%以上,显著高于在其他运动休闲空间中活动的满意度,说明度假区运动休闲空间提供的优质生态体育环境引领了我国绿色体育的发展潮流。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度假区运动休闲空间中的景观设施与度假区整体建设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区域利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企业利益难以有效协调,导致度假区运动休闲空间建设出现过度商业化、环境破坏等问题,旅游地的完整性、真实性受到威胁[10]。

表5 我国部分旅游度假区运动休闲空间建设情况[10]

3.2.5 商业综合体形态的运动休闲空间 商业综合体模式是近年来我国涌现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成功的商业建筑和经营模式,大连万达集团创造的“万达模式”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依靠这种模式,万达集团近些年来迅速崛起,其业务范围也从东北一隅扩展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地产行业的一朵奇葩,其老板王健林多次当选由中央电视台组织评选的年度经济风云人物,同时也连续多年跻身于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的前列。在接受国内某媒体记者采访时,王健林笑言,现在万达在各地发展项目不再需要求着当地政府,而是当地政府行政首长主动找上门求着万达,把最好的地块用于建设万达广场项目。商业综合体往往处于城市的核心商业街区,是人流如织的中心地带,融合了吃、喝、玩、乐等多种功能。商家们为了更好地吸引顾客光顾消费,想方设法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竭力引入了一些新颖时尚的运动休闲项目供广大顾客购物之余的娱乐消遣,如壁球、三人篮球、踏板健身舞、旱冰等。商业综合体中的运动休闲空间占地面积虽然一般较小,但由于具有活动形式时尚、使用便利等特点,深受年轻时尚一族的欢迎和喜爱。

4 我国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的布局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部分区域的城市经济进入到较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空间结构进入到了城镇向心发展阶段。从1999年起,各省都市圈发展与战略规划设想的陆续提出为理论工作者提出了紧迫的现实课题,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都市圈研究的快速发展。短短十几年间,我国都市圈的研究已经从理论研究进入到了规划实践阶段,部分大城市已经形成了都市圈。在已然形成的都市圈形态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以契合市民生活行为的时空性特征成为了一个随之而来的重要问题。至此,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按照都市圈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市民生活行为的时空性特征进行布局就成为国内外学界诸多学者的一个共识性设想,以下将该设想与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的讨论相结合对我国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的布局模式做一阐述。

4.1 日常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的布局模式

市民的日常运动休闲活动从空间特征方面来看,由于上班(上学)族在晨、晚两个时间段的闲暇时间有限,运动休闲互动只能占用一定比例时间;受时间成本的影响,晨、晚的运动休闲活动主要集中在离家较近的社区的范围内。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社区广场、街边绿地、小区空地和小游园等公益性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的建设投入,满足市民的基本运动休闲需要。

4.2 周末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的布局模式

周末这个时间段里,市民的基本生活轨迹呈现出“多向辐射”型,即居住点至城市各个方向,以市域为范围,进行各种运动休闲活动。考虑到周末闲暇时间比较长以及城市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休闲方式,因此,周末生活中的运动休闲活动形式比较丰富,可选择的运动休闲空间形态也更加多样化。可在城市商业服务中心的商业综合体内布局一些时尚新颖的运动休闲功能区。依据城市滨水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拓展或水上或近水或亲水运动休闲区。在室内各大公园设立专门的运动休闲功能区。

4.3 假日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的布局模式

我国以外出度假的形式来善度余暇的人数逐年增多。由于假日时间相对较长,休假者对开展运动休闲空间形态范围的选择余地也较大,并不太受时间成本的约束。加之我国交通网络建设的日益发达,市民们可以去那些非假日里想去但因时间紧张而无法成行的离家距离较远的运动休闲空间区域。因此,建议在城市的市郊布局一些规模较大的运动休闲主题公园,配置一些市区内运动休闲空间较少配置的设施,满足市民的深度运动休闲体验。

5 结论

1)公园形态运动休闲空间可分为主体型和附属型。主体型公园运动休闲空间的环境建设配套缺乏。作为附属型公园运动休闲空间,街区层级的公园是我国市民运动休闲活动的主体,同城市公园相比,街区层级公园运动休闲空间在我国比较缺乏,运动休闲设施单一陈旧,景观基础薄弱。

2)广场形态运动休闲空间可分为住区型、街区型、市区型。以运动休闲为主题设计的广场,特别是围绕居民生活区规划建设符合该区域居民运动休闲行为需求的小型化、特色化运动休闲广场在我国还十分缺乏。

3)滨水区形态运动休闲空间可分为水上型、临水型、近水型。我国城市滨水区多用于观光、交通和商业目的,运动休闲元素在滨水区规划设计中所占比重很少。

4)度假区形态运动休闲空间可分为滨海型、山地型、林地型、湖泊型、滨湖型、温泉型。我国度假区运动休闲空间类型丰富,引领了我国绿色生态体育的发展潮流。我国度假区运动休闲空间中的景观设施与度假区整体建设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多方利益难以有效协调,导致度假区运动休闲空间建设出现过度商业化、环境破坏等问题。

5)商业综合体中的运动休闲功能区属于附属型运动休闲空间,近年来在我国开始逐步涌现,其具有活动形式时尚、使用便利等特点,深受年轻时尚一族欢迎和喜爱。

6)可按照城市发展形成的都市圈形态结构特点和市民生活行为的时空性特征,在日常、周末、节假日3个不同层次的体育生活圈内布局满足我国城市居民不同层次需求的运动休闲空间类型。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Z].2013-02-02.

[2]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3.

[3]大美百科全书编辑部.大美百科全书[M].2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4]佛·阿·戈罗霍夫,勒·布·伦茨.世界公园[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建设部城建司.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6]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8-31.

[7]金广君.日本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概述[J].城市规划,1994,18(4):45-49.

[8]刘翼.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2(4):49-50.

[9]金广君,钱芳.运动处方理念下的城市滨水区空间类型解析[J].中国园林,2010(2):60-63.

[10]林朝晖.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2:82-83.

[11]徐波,向家俊,刘黎明,等.体育休闲主体的需要与参与动机论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4(4):76-82.

责任编辑:刘红霞

Form of Sports Leisure Space in City in China from the Analysis Theory of Space in City

SONG Tienan1,2
(1.Postdoctoral Research Bachelors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Academic Research Department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alysis theory of space in city,analyses fivemajor forms of sports leisure space,such as parks,squares,waterfronts,resorts and commercial buildings from spatial origin,model,fun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in our country,and put forwards thatwe should lay out sports leisure space in city in China in accordance to Level3 life circle of week days,weekend and holidays.

analysis theory of city space;sports leisure space in city;form;model;model of layout

G80-051

A

1004-0560(2015)05-0006-06

2015-05-10;

2015-08-12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4BTY006);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1slktzityx-08);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3235)。

宋铁男(1979—),男,副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大众体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水区度假区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滨海旅游 度假集群
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研究
苏州阳澄湖半岛:城市的“后花园”
沙水区的特色活动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综述
长春伊通河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广场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首批17家国家级旅游旅游度假区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