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手段渐渐渗透到教育,给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伴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新教育模式的出现,微课(Microlecture)也渐渐成风,一些学科纷纷试水。一部分语文人也不甘寂寞,语文微课设计成了语文教学新的追求。语文毕竟是语文,整体感悟是学习的主流,面对碎片化的微课,是拒绝,还是吸纳?成为当下语文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语文系以语言为表征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倘能将微演讲、微陈述、微小教学片断以视频、音频的形式记录并呈现出来,协助师生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也未尝不是一件可行的事情。况且,网络时代,语文教学完全拒绝新技术新平台的运用,不但难以成行,也完全没有必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微内容,微学习,短小、讲核心、搭配作业、有活动设计、提供材料的微课设计就非常有必要了。本文基于苏版语文必修教材的散文篇幅,谈谈语文教学之微课设计的需求。
一、一课一得的需求。
一些文本在整体感知与熏陶之后,需要教师把文本精致化的内容点染出来,简约的课堂不贪多求滥,一课一得足矣。我们把玩《江南的冬景》,扑面而来的是江南冬景的温情与喜悦。文本以文字入画,以迷人入境,需要感悟的地方当然不止一处,但作为教师,需要点拨学生抓住文本的关节处,那就是文章所展示的画面与洋溢出来的画意。围绕这个点设计微课《<江南的冬景>之画面与画意》,画面之多形态(粗笔勾勒、精笔细描)与多层次(微雨寒村图,层层舒展,美丽多姿);画意由迷人到人迷,先迷作者,再迷读者,读者沿着美丽的文字之路径踱步,赏析迷人的江南冬景,自会人人着迷。我想学生在领悟文本内涵与作者的情怀之后,再通过微课形式重点把玩文本的画面与画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二、学理解剖的需求。
很多语文人都有慨叹:语文难教!难在哪里?语文老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语文的专业化要复杂于其他学科,因为语文是一切学科之母!任何学科都得借助于语言才能运作。所以,要说语文学科难,难就难在其内容的包容性。语文教材之包罗万象,一些文本必然涉及到文化、科学等概念,学习文本,须先弄清楚文本的概念,这自然需要与其他学科互动合作。但是,倘若语文课堂的主体定位在讲明白这些文化科学概念,那语文课就失去语文的本真,去种别人的田了。改变这一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设计微课。譬如,基于文化视角而言,学习《金岳霖先生》,绕不过去的是西南联大、林徽因恋情等背景知识。文本中有一段非常简约而深情的文字: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经查证,其时为1984年,林徽因死于1955年。此时,林徽因已死29年了,金岳霖已90岁高龄,也正是在这一年,金岳霖先生与世长辞,可见,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的那份感情,真可谓是至死不渝。有的老师把这些背景知识拿到课堂上来讲,必然会花费很多时间,课堂的结构很可能变得不合理,因为过多的历史故事,语文课变成了历史课了。倘若做成微课形式,让学生课后学习,岂不是两全其美?类似的还有《像山那样思考》,不过是基于科学视角而言,教师设计出生态平衡的科学知识微课给学生课后学习,这样才能帮助与指导学生正确进行生态与文明冲突的思辨。
三、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无论是传统因材施教的理念,还是信息化时代的教学需求,微课都可以发挥其特有的教学效能,实现班级授课制下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境界是在恰当的时空下,学习内容给适合的人,微课能做到这一点。散文教学主要是把玩散文之情、景、理、趣、雅,但是,班级、组别、个体之不同,必然造成学情上的差异,这一差异又不能完成整体的学习进程,否则,教学计划会被打乱。怎么办?微课来调节。以《荷塘月色》为例,就文科生而言,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外,还需要延伸阅读,这个任务就可以交给微课,需要教师集纳与提炼余光中等学者对于《荷塘月色》的评价,然后再找一篇余光中先生的文章,如《听听那冷雨》,基于散文语言之雅,探究两篇散文之言语差异与审美趣味。
四、专题学习提升的需求。
苏版教材以专题为板块,同一专题不同文本的重点或难点自然有差异,但是,基于同一专题的不同的文本,既然能放在一起,编者肯定有其恰当的理由。专题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应该选择一些专题作为学习的样例,探究同一专题不同文本之共性。以苏版必修1“月是故乡明”专题为例。经过研究发现,专题统领下的五篇散文,虽然国别不同,主旨差异,但都与一个现象相关,那就是“离家”!《想北平》是因为离家而想;《我心归去》是因为离家而归;《肖邦故园》是因为离家的肖邦,心脏运回故土,彰显热爱故土的情怀,而使得其故园具有精神价值;《前方》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在路上就是离开家了;《今生今世的证据》正是漂泊在外,离家久远,才有了根的寻找。这样分析之后,微课设计的思路也就出来了:文化视角下的“离家”情结与反思。这样的微课对于提升专题学习高度非常有价值:基于文本,实现了教者、学者、编者的多重对话。
五、试题讲评的需求。
散文阅读训练是高考重头戏之一,打开历届高考试卷,统计一下现代文阅读,肯定是散文阅读测试为最。基于此,散文不能光阅读不训练,这自然牵涉到散文阅读训练的讲评问题了。坦诚地讲,散文阅读训练,乃至整个语文训练的试卷讲评课,适如鸡肋:不讲不行,讲而无趣,很难得到学生共鸣。不过,用微课就不一样了,每次考试之后,备课组集体研讨,挑出年级共性的差错点,合作制作微课。老师再针对班级的共性,自己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相关微课,这样,试卷讲评课就变成了微课的组合课堂。这不单单是课堂形式改变,也是教学理念的变化,从围绕试卷讲评转变为围绕学生备课与上课。
这么看来,语文教学不是需求不需求微课的问题,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吸纳与运用微课帮助语文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了。联系课堂实践,语文教学的微课设计主要从下列几个维度介入:endprint
(一)教师设计与学生设计。这是基于对象差异而设计微课,教师立足于教,学生立足于学。不过,教最终还是为了学。因此,微课设计还是应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最佳的做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制作,或者教师示范后学生完成。微课倡导让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反之,学生也可以借助于微课的平台实现自己的学转化为对于伙伴的教。教转化为学是基本需求,学再转化为教则是学的深化。
(二)面向课堂与面向课外。这是基于空间差异而设计微课,面向课堂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面向课外是对于课堂学习的拓展延伸。总体看来,空间差异的微课设计主要存在四种形态:网络在线自主学习型、课堂穿插型、课后查漏补缺型、课前预习型(翻转课堂)。需要强调的是,课程视角下的微课,不论哪种形态,均需要教与学的互动,老师或参与,或指导,或给定方向;不过,最终的落点还是学。
(三)必备素养与兴趣拓展。这是基于内容差异而设计微课,必备素养是语文微课设计的主体,系完成语文学习目标的重要辅助手段;兴趣拓展是语文微课设计的深化,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平台。不过,前者细致后者简约;细致处必须明了,简约处留有足够空间。
下面以《老王》这篇案例来说明微课设计的要点。
【设计选点】
学习“一线串珠法”
【设计目标】
以读促写,落点在写。学生通过选取、感悟、归纳、体验的方式,感悟文本结构妙处的同时,学会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作。
【设计过程】
(一)什么是一线串珠法。
(二)一线串珠法的特点。
(三)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作。
1、请以“明眸善睐”为题目,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不少于三个有关眼睛的片断。要求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至少三个不同的眼神。
2、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意图】阅读和写作是一体的,得法于课内,将阅读中得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更能事半功倍。
(四)温习巩固。
刚才,我们接触到了“一线串珠法”,并且将它运用到了我们的作文中,课后我们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本周周记,以“ (填写对象是底层人)”为题,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应该说,这个设计的选点是很好的,高中与初中都可以用:初中作为个性化学习的拓展延伸,高中作为文本学习的新落脚点。《老王》是苏版语文教材必修三一篇重读的文本,高中生再来学习这篇文章,不能走初中文本细读的老路。所以,我觉得本课的学习目标可以定位为:以读促写,落点在写。老师的设计正好符合这样的要求,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援引这个设计案例的时候做了一些修改,主要是为了凸显微课设计的几个关键元素。
总体看来,微课设计首先要找准选点,这个选点唯一的标准就是学情,也就是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来定位。选点定了之后,更重要的是学习目标。目标是设计选点与学情之间的桥梁,目标既具有方向性,也需要可操作性。上述案例的目标有两个层次,“以读促写,落点在写”体现方向性,“学生通过选取、感悟、归纳、体验的方式,感悟文本结构妙处的同时,学会运用‘一线串珠法写作”则体现出可操作性。这两者解决了,应该说,语文的微课设计就一半成功了,下面之关键在于设计过程,这个过程应该考虑教与学的两个因素,只是依据具体的内容,侧重点不一样罢了。严格意义上而言:教要隐身,学要先行;教是指导,学是过程。
钮勤章,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