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朕
摘要:一直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接受教育成为了每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的对象逐渐趋向大众化、普遍化,教育的内容逐渐趋于高水平化、高难度化。教育内容的高水平化是接受教育的群体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而教育对象的普遍化却引发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的聚焦点。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难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内部矛盾?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就业难
自建国以来,国家就充分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多次在教育问题上提出相关决策,包括实行义务教育,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文化大革命的失误对教育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直至1979年高考制度正式恢复,国家的教育事业才从此步入正轨,教育的对象逐渐扩大,受教育的人和在全国中所占的人口比例也逐渐增加,到21世纪初期,我国就正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时期。
高校招生规模扩大,这也就意味着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毕业生数量的增加有利有弊,好处在于毕业生数量增加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专业人才,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建设;坏处在于毕业生数量增加,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就会在无形中增大。从某个角度来说,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带来的主要体现就是消极影响,社会中的职业岗位是一定的,毕业生的数量多于职业岗位的数量,两者之间数量失衡,并且每年毕业生找工作时,之前就业的人还没有退休,也就是说这些人还占据很大一部分的岗位,这就更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小处来说是涉及到大学生自身工作的问题,从大处来说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如果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会使社会发展不稳定,导致人心惶惶,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国民对国家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1 高校特色发展,避免趋同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个岗位有很多人竞争,而这些人的专业文化水平大致趋同,彼此之间的差距很小,没有特色。针对这一点高校在办学时就要有所作为,改变以往在统一教学要求下进行完全符合教学规定的教学方式,突出学校自身的特点。比如现阶段很多的大学都是综合大学,其中的各类专业究竟哪些竞争力较强,哪些的教育水平更高却并不清晰。所谓“一心不能二用”,这句话虽然是用来描述人的,但运用在学校办学上也同样是适用的,学校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一个学校在每个专业上都有所涉略,也就是说将有限的时间、精力过多的分散化,到最后只能导致各专业的教学水平停留在一般层次。
高校要想脱颖而出,使毕业生成为就业岗位竞相选择的对象,就要有所专注,术业有专攻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考虑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学校进行专业化的办学,比如经济全球化形势加强,金融经济类社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机会多,那么学校就可以致力于经济金融类进行办学;国家提出依法治国使法律的地位得到提升,其潜在的法学发展空间也是十分巨大的,那么就致力于发展法学教育。现阶段,我国虽然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但真正属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毕业生却是只占一小部分,因而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不能妄图将所有好的专业都囊括在内,要有所舍弃才能有所获得,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和专业攻克,才能帮助毕业生在社会就业时增加竞争资本。
2 高校要拓展教育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是能够灵活巧妙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做出实际贡献的人,那些空有一身文化知识却不懂得如何运用的人,只能在竞争中被社会所淘汰。
高校在办学时,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文化水平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就如同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逐步深入有规律可循的过程。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办特色社团,比如有些社团的办团宗旨是才艺交流学习,有大提琴社团、笛箫艺术团等;有些社团是服务性质的社团,主要活动内容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专业所学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有法制进社区、经济促发展等专项活动。这些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从不同的方面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得到丰富,也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增加了技能。不论是以艺傍身,还是热情服务都会在就业竞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高校的目光应当放长远一些,从专业文化教育层面向外拓展,提供资金、政策等的支持,让学生的个人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3 调整大学生专业学习,拓展就业渠道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还是十分讲究“专业对口”,一旦专业性质不同,大学生就会陷入就业难的僵局。导致这样一种情况的基本原因就是大学生的专业所学将就业选择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为改变这种情况,高校应当落实国家的相关教育规定,放宽政策,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辅修双学位。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但可能未来就业形势不是很好的专业,还是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但未来就业形势十分良好的专业呢?如果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就业可能会遭遇困境;如果选择了就业形势好的,学生就可能因为最初的不喜欢而使这门专业的专业文化水平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间接拉低了社会在这门专业上的总体水平。这样的“二选一”的专业选择在很大程度对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双学位的选择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可以在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后,提前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做打算,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选择热门专业作为第二专业,这样在毕业之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就会相应的增加,这意味着大学生就业渠道也得到了拓展。
高等教育事业走向大众化、普遍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现代化必须要顺应的一个趋势,而就业难问题则是在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社会的总人口增加,受教育的人口比例增加,民族的整体文化素养也在逐步提高,面对这样一种新的局势,要抓住教育发展的机遇,敢于直面就业难带来的挑战。不论是从大学生本身做好思想工作,还是针对社会就业岗位做出调整,都是缓解就业难可以采取的措施。在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生就业难二者之间的矛盾时,切不可急于求进,要掌握规律,有条不紊的进行矛盾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大尧.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所面临的三大研究课题[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02).
[2]宋熹.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8).
[3]郝影.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