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会彦
一本知识丰富、趣味横生、底蕴深厚、启思诱想、让师生爱不释手和开卷有益的教材是教材编者们不懈的追求。数学是师生共同学习研究的一种智慧,而数学教材是师生学习这种智慧的主要平台和阵地。丰富的知识、深厚的底蕴、启智的问题、趣味的故事等,这是优质读物所应具备的。数学教材作为一种大众性、平民化、普及性的读物,虽说有时很难做到“优质读物”,但我们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做成教材中的精品。当然不是优质的纸、丰富的色彩和图画就能有这种效果,更多的是让学生对数学教材有种“依恋”,其中有他们不愿抛弃的东西,这才是关键。
或许我们的数学教材太“理性”了,纯理性的东西总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让人逐步远离这种理性智慧。《人民教育》编辑部的同志们曾以“数学日记——书写理科教学的人文情怀”为主题向全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强力推荐了数学日记学习活动。数学日记学习活动是数学学科人文情怀的体现,是使数学学习走向人性化的好途径。如果能够将数学日记学习活动编入数学教材,使数学教材逐步人性化起来,它必将会改变数学教材的形象,改变数学学习的现状,必将为数学基础教育带来一次质的变革。
编入教材设想之一:把笔记型数学日记和预习型数学日记合二为一作为数学教材主流文化
初中是一个人的成长黄金期,每个人都想在初中留下美好的回忆,使自己人生足迹得以保存完整或完美。文字就是记录历史的,我们有时拿出自己的笔记和日记,一幕幕的美好情节犹在眼前。如果我们把这种笔记型和预习型数学日记编入数学教材中,学生每天的数学学习基本情况也就做了记录。如果再做些规范性的“追问式”的数学日记书写要求,并把一些典型的具有规范性的笔记型日记和预习型日记放在数学阅读材料板块,指导学生如何记数学笔记,如何进行数学预习,如何书写笔记型和预习型数学日记,则更有利于数学学习。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巩固的基本保障,也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成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记忆之美。总之,这种笔记型数学日记和预习型数学日记应首先考虑进入教材。这是数学日记成为数学文化传播的根本,也是数学教材更有价值的开始。
那么应怎样编排呢?笔者的观点是:首先,在原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使“数学阅读材料”更加丰富起来。比如加入数学史、数学故事、数学家如何发现的某个数学真理、这部分知识中有哪些数学发现、哪些还没有解决等。数学教材不应是纯数学的东西,也不应是纯现实的数学问题发现过程的机械积累。研究性学习不是数学学习的唯一,数学也不应是纯理性的学问,更应象“加糖衣”的药一样对“疾病”有效,人文性才是数学学问的更重要的包装。这一点,在编排数学阅读和学习内容时应务必考虑。数学教材不应“惧厚”,虽然数学须有简洁之美,但这不免有功利性应试思维的片面思考之嫌。学生喜欢的是知识丰富、趣味横生、启思诱想、开拓视野的“读物”,而不是没有人文关怀的“冷面杀手”。其次,当数学教材内容编排既考虑了可读性,又考虑了数学学习的教育时效性之后,我们就可在排版方面加以调整。在版面足够大的基础上,每页留出足够的符合美学的空白作为学生记数学笔记和预习数学笔记的地方。这样也就为学生提供了“涂鸦”的时空,使得全体学生有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使数学教材成为学生课下复习的第一手材料,成为学生提出数学预习问题的记录场所,为课堂数学学习交流提供更多的优质素材。“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种操作其意义深远!
编入教材设想之二:把总结型数学日记(典型题认识型数学日记)作为每节、每章后的重点编排
数学知识学习需要学生的“反刍”,就是杜和戎先生《讲授学》所提到的“第二度消化”。每节、每章的数学学习所得的总结是很重要的,这里必须强调,教师要引导每位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总结每节、每章的数学学习,包括数学知识(概念、公式、定义、公理定理、规律、方法等)、数学思考(我的发现、数学知识补充等)、数学学习心得等。使每节、每章的数学知识象图书管理一样管理有序、有张有弛。笔者建议,每一大节、每一章的后面应专门留出适量的空白页,给学生总结、发现的空间舞台,而不是专家们给出的章节总结内容,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生成自己的东西,提升总结归纳的能力。
编入教材设想之三:将反思型数学日记(心语型数学日记)放在章节的最后
反思是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深入反省的关键一环,反思自己考试中的成功与失误。对错难题的整理,对典型题的解法探讨,对自己的数学学习不足加以提醒和弥补,以后数学学习的注意事项等。反思才能成熟起来,每次的反思积累就是数学学习成长的重要历程。而反思型数学日记(心语型数学日记)是向教师倾诉,与教师交流的形式。在反思中体现出来,促成师生间的更加深入了解,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编入教材设想之四:文学型数学日记可作为数学欣赏内容和数学启发思考的一个材料
笔者建议每学期应让学生结合我们教材所提供的文学型数学日记示范写上一篇文学型数学日记,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和写作能力,使得我们的“数学元素”更加生活化,增加数学学习的乐趣,但它只是调味品而已。而学生借助文学型数学日记,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也可结合数学教材提供研究小课题的方法,自己研究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生成“研究”素养。当然作为课外的一种数学学习活动,文学型数学日记的编入就是为了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学期这样的研究活动搞上两次就可以了,一次是专家提出的课题研究,一次是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数学教材所给的位置。
以上四个设想是笔者把数学日记编入数学教材的初步思考,只作抛砖引玉。希望各位教育同仁重视这一提议,为数学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当每位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做好数学教材中数学日记这一重要工作时,如此“厚重”的数学教材,价值不菲呀!每位学生或许此时也就会真正地将其保存下来,因为“这本读物”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上面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咸,有着师生间的情谊,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切。当学生把自己的“挚爱”拿给别人观赏时,当为别人讲述自己的那些经历时,承载如此厚重的数学教材也就成为了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了实现“数学大众化”的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另类思路。数学日记是新型作业,不应是负担,它是新兴的学习方法。将其编入教材的设想与操作,必然使得数学教育有着深刻的变革,使基础教育出现另外一种生机勃勃之景象!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