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秀春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习越来越成为广大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对于学生主体来说体现得、要求得更加严格,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积极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培养素质教育方面人才的要求。积极的预习,是小学生自我学习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也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要教师工作者要狠抓“预习”这个良好的自学方式。而数学教师应制定有效的预习计划给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预习、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就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教学质量;预习习惯
我们都知道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而且也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大量实践的检验,课前预习也是学好知识有效的一种方式,其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从而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通常课堂教学只有四十多分钟,而知识学习是无限的,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在此结合我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浅谈一下有关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课前预习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预习的概念
所谓预习是指学生将学习的知识提前接触和了解,也是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之前的自我学习,是一种对教材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它也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必备条件。
2.数学课前预习能力
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对数学教材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能力。一旦学生培养或形成了良好的预习能力,就会根据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去灵活地采用学习方法或方式,对其学习的数学内容进行有效预习,就会有针对性地做好预习笔记,以此来迎接课堂教学。做预习笔记既要做好最基本的笔画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通过大脑思维来思考笔记问题,也就是让学生回顾预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下一步怎么解决问题,课堂上应该注重什么问题等等,渐渐地学会独立预习、独立学习的习惯。对于这样的预习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间的教学效率,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方便,也奠定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3.正确认识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特征
由于课前预习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特征来制订预习方案,培养预习良好习惯,这样也能为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和强化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1.强化读的能力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同时也是自我发现问题的过程,强化了课堂上的针对性。因此,要强化读的能力在预习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开端。
2.遇到问题标注
课前预习数学时,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地标注,用自己喜欢的、常用的符号勾画出来,旁边最好有一定的文字记载,以方便在课堂听课时有针对性的听讲,以此来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此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及时查找工具书
利用各种有关的数学工具书,去查找遇到的数学难题或不懂的字符,查找到后在其旁边做好标注,以便于在日后做题时加深理解和印象。特别是经常出现的错误或问题,更要及时查找工具书,积极鼓励学生反复查找、自查自悟。
4.积极阅读课外辅助资料
我们都知道,在做数学题时,会遇到不同解法,不同步骤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在预习教材知识的同时也要阅读课外资料,再遇到同类数学问题能够迅速解答。对于课外辅助资料,要进行仔细地整理,以便课堂上学习时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做好必要的准备。
5.鼓励不懂的问题要及时问
在预习过程中,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往往很多学生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反正老师要上课讲的,便不愿意去自查自找自问,也就养成了一种比较懒惰的学习习惯,预习就无从说起了。针对这种心态的学生,教师应给他们讲清预习好的一些道理,并多加鼓励和支持,使他们在遇到问题被解决的同时感觉到一定的成就感,然后正确地指导其学习,从中也激发和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度。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预习效果加以肯定,对预习效果比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预习的积极性,最终课堂间教学会变得更加容易,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通过学生培养和形成“预习习惯”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上提高思想觉悟,积极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度,也开阔了学生思维方式,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的兴趣慢慢地变为学习的动力源泉,去更好地积极地、严肃认真地去完成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就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编辑 薛直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