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艳
摘 要:为贯彻主题教育理念与新课改教学思想,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针对幼儿艺术教育,提出了互动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将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摈弃,实现“教师主导,幼儿主体,发展主线”的新型的幼儿与教师互动模式。此种模式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也存在不少问题亟须解决。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问题
教学活动是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共同成长过程。新课程自实施以来,其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推广与认可,其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改革内容中主张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增加人文性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但无效的或低效的教育活动还有不少,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互动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我们有必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与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单一互动型
单一性互动说的是单个教师主体与幼儿之间的教育过程,此过程中教师是教育互动的启蒙者与主导者,幼儿是被动的参与者。数据统计显示,此类幼儿教育活动很普遍且比例挺高,尤其是幼儿艺术教育方面,教师对多才多艺、活泼好动、主动积极表现的幼儿很喜爱,表面上看似很和谐的教学模式,但此种单一的互动教学,从长远看,对良好、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的形成埋下了障碍。如,在中班美术活动课《会变的手》中,刚开始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颜色的彩笔在自己手上涂鸦装饰,画出点、线、面等各种形态,幼儿在听到老师布置任务之后,特别兴奋,激情高涨,大家都在发挥想象进行创作,但是在孩子们画完之后,教师邀请学生展现的时候仅仅是让几个学生来表达自己的创作,这严重打击了幼儿的积极性,更不会在交流合作中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与热爱。
二、机械互动型
机械互动是从主体参与程度来说的,在此教学过程中,幼儿为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进行的枯燥无味的机械回答,这种没有实际功效的表面合作本质上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音乐游戏活动课《找个朋友》中,游戏规则要求音乐背景中学生围成一圈,老师让一个学生拍手并跳着唱:“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这时,老师问:“你是某某的好朋友吗?”幼儿回答:“是。”接着握个手,敬个礼,拜拜!自己留在好朋友的位置代替好朋友,好朋友继续找朋友,就这样音乐循环播放,幼儿进行重复找朋友的活动。
三、权威互动型
权威互动中教师注重的是自身的“德、才、学、识”,不注重幼儿的实际教育水平,教师高高在上的指导性教学,学生被动性地服从与接受。如,音乐活动课《老鼠娶亲》中,幼儿们总是跟不上老鼠娶亲的完整音乐过程。为处理此问题,教师采取了自问自答让学生随声附和的不良现象。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幼儿们完全失去了自我主体性,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要呈现的知识内容。
四、目标缺失互动型
漫无目标的互动教学经常出现在活动课堂与观摩课中。在幼儿教学中并非教学过程越激烈,教学效果越高,两者不存在直接的正相关。尤其是只让学生高兴,教师开心引导,但忽视师生互动的、没有教学目标的教育过程。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氛围很重要,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但是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能是无效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教学环境在和谐愉快的同时,还需要具有目的性与指向性。如,观摩课《洞洞食物大拼盘》中,整个教学活动枯燥乏味,教师重教案内容是否上完,轻活动过程,每个环节敷衍了事,流于形式,教师随机教育意识和能力薄弱,对突发现象难以应付,陷入“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五、“露水”互动型
这种互动式是从师幼交往的频率的角度来考虑的,此种教学模式与学生多、教师少的现实教学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幼儿数量的增加与教师轮班制推广,教师少、学生多的现实矛盾愈发激烈,这导致教师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状况,学生也不能对教师形成深刻了解,更不会产生良师益友的情感,仅仅是停留在交往的浅层面,就像蜻蜓点水一般。如,中班美术活动课《大马路》,课堂要求学生挖掘自己的记忆与想象并用笔画出大马路的样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去更好地回忆并表现出马路的样子,但学生数量多、教师少的现实问题,使教师不能帮助所有哪怕大部分学生来想象思考。自然,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不会帮助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来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徐文萍.课堂师生互动存在地位问题及对策[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