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静
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在语文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生成学生自我人生体验,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课改的需要,是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借以发展他们自觉能力的需要,是课堂中生命涌动和成长的需要,更是人文性落实课标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改探索,谈谈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无痕化生成的一点看法。
一、在引而不发的提问中无痕生成
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此言意为教他人射箭,拉满弓,搭上箭,摆出跃跃欲射的姿势,像要射出去的样子,但并不射出去,以便让学箭的人体会要领。课堂的生成虽然没有预见性,但也绝对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引导,所谓的精心就是让你看不出“教”的痕迹,看似无意识的发问,聊话,课堂上却常常是高潮迭起,悬念频生,教师引领学生探奇览胜,教学旅程中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老师的顺势引导,全蕴涵于润物无声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们鲜活的生命在思想的原野上驰骋,在精神的苍穹里神游,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智慧的生成,正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倘使老师忽视了学生思维的亮点资源,不能顺势牵引,那么从“音韵、构思、情感、表达”等无痕生成的多角度解读也就不具可能性了。
二、在合作交流的碰撞中无痕生成
从课堂观察与实践看,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并促使自己不断地去反思已有的观点,进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在饱满的学习状态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教者如果能从那稍不留神就被忽视的生成性资源中捕捉到有效信息,并将这些转化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从心理学角度看,合作交流的心理机制是个体知识建构过程和合作性联合建构的过程,相互的启迪与质疑会使学生创新思维不断地被激活、灵感不断地被点燃,再生资源也在启迪中不断生成。上述案例就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碰撞产生的思维火花、闪耀的智慧光芒,飞扬起自主的个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开放的、充满灵气的。如此,课堂必将高潮不断,趣味盎然。
三、在优化情境的演示中无痕生成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是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受学生注意集中规律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教学不同环节的学习时效是不同的,不但在一天中,而且在一节课中,他们学习的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老师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想方设法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探求新问题,进而智慧生成。
四、在捕捉分歧的焦点中无痕生成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为此,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教学动态,关注课堂变化,哪怕是意见的分歧,或意想不到的稍纵即逝的生成火花,如果教者能利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及时把握,并给予正确点拨、引导,定能使之成为有价值的无痕生成资源。有学生认为,在街上拉车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如果没有如此恶劣的环境,也无可厚非。有学生不认可,如果坐车人还有一点同情心,那就该同意祥子避避雨,这才是人之常情。就算急于赶路,也不必跺脚,更不至于到了终点,一个铜板都不舍得给。所以,没有烈日和暴雨,也没有好日子,因为顾客太无情。也有学生认为,虎妞的父亲是车行老板,不但瞧不起自己的女婿祥子,连女儿都不认了,可以想像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多么无情。还有学生说:“讲自然环境的恶劣是为了渲染和烘托,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就是直击当时黑暗社会,少哪一方面表现力都不足。”最后老师再次发问:“如果自然环境好了,生活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吗?”学生异口同声:“不会!”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些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却因学生生活经验、思维发展不同,情感体验也不同,而对这些简单问题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感慨,敢于质凝,进而衍生出没有预想到的新问题,这恰恰是非常可贵的无痕生成资源,教者不要急于回答这些问题,而应尊重学生主体,顺理成章地将学生的独特感悟置于群体之中,把发言权还给学生,从而在思辩中明确课文的价值取向。
以上是笔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点滴体会,它对于课堂的无痕生成确有裨益。虽然每一节课的学情都是灵活多样、变化莫测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能尊重学生个性化活动,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与争鸣的空间,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储备,能关注学生观察、体验和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善于捕捉契机,纵横捭阖,就必定能促成课堂的无痕生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226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