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萍
“留白”原是国画中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是以白当黑,创造出无画胜有画的境界。体育课堂教学也可如此,如果在进行深入分析技能的同时,巧妙“留白”,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空间,课堂教学将会张弛有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会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一、“留有余地”,倡导自主体验
案例:在一节实心球投掷课上,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投掷实心球的发力部位吗?”学生一脸茫然,不知该如何回答。“同学们暂时还说不出来,大家先一起来体验一下吧,投掷时注意身体有哪些部位发力了!”一段时间的体验后,学生能零散地回答出手、脚等部位。
分析: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提问来掌握学生对投掷实心球发力部位的了解情况。发现学生并不是很了解之后,并没有急于告知,而是指导学生通过练习来体验身体的发力部位。经过体验之后,发现学生切切实实地掌握到了投掷时发力的技巧。
总结:自主体验是体育学习中最主要的学习手段,也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主要手段。课堂上留有余地,给予学生自主体验的时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边练边想中去实践,结合自己对技术动作理解的程度,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技能的掌握。
二、“引而不发”,提高思维发散
案例:四年级垒球投掷课上,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分成8个小组,小组一起讨论,看看哪一组学生想到的投掷方法多。”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想出的方法多种多样,该教师适时地提问:“那同学们再来比较下,哪一种投得最远?”
分析:教学“投掷垒球”时,以往的教学经常是教师示范一遍完整的动作,然后学生模仿练习再到实弹练习。本案例中,教师有意留出时间让学生利用小组探讨,得出投掷的多种不同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不同方法的投掷比远得出结论。
总结:教师在技能动作方法上“留白”:先不给学生结果,让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鼓励学生在各自操练中去独立思考,去理解怎样将球投得更远。最后进行各小组探讨的结果展示,并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的动作要领。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以及教师的释疑中,建立起投掷的动作概念,比教师示范后建立的动作概念清晰得多,印象会比较深刻。
三、“秘而不宣”,促進智慧生成
案例:篮球课上,内容为行进间运球,在教授技能前,让学生自己讲解行进间运球的方法。于是,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观点,“要把球放到身体前面。”“上身要微微前倾。”“要看好球,不能掉。”……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大家各有各的方法,现在我们按照大家的方法来实验一下,看看哪位学生的方法是最合适的?”
分析:本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行进间运球的方法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传达给学生,而是留出时间,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之间产生“观点争论”,最后通过实验,最终得出技能动作方法。
总结:“留白”不是避而不谈,不是简省,也不是避重就轻,我们体育教师应注重课堂中的“动静”搭配,“密疏”协调。其实,学生的许多智慧生成是在“教学留白”中,是在表面下看起来的“冷场”中促进出来的。
四、“放任自流”,引导技能拓展
案例:直线运球技能掌握的比较好了,于是教师加大难度,“下面我们来做运球接力游戏,但是和刚才有所不同,这回我们在原有路线中加一段S型路线,看看大家能不能完成?”学生兴致很高,但是一会儿之后,学生就开始苦恼了,“老师,球老是跑掉!”教师笑了笑说:“那你们就要想办法让球不掉,看看大家行不行?”然后放任大家自己练习。
分析:本案例中,教师发现在学生直线运球技能掌握比较好了,给予学生游戏的时间,并在游戏中加大了难度,增加曲线运球,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技能,引导学生尝试更高难度的运球方法。
总结:课堂“留白”,不是简单空白,更不是对学生的全权放纵,所谓“无声胜有声”,教师要抓住练习中的“空白”,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促进他们技能的巩固与提升。当然,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多指正、引导。
一直以来,体育课上很多教师分秒必争,为追求表面的课堂效益,一味地让学生听讲解和做练习,学生反而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不佳。实践证明,体育课堂适当进行“留白”,多给学生留些自我反思和技能消化的空间,让课堂学习的价值最优化,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全面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