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科技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事业要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来。然而,发散性思维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课题。
一、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性思维
培养小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之后,学生才能带着高昂的学习热情来思考和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性思维,教师可以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从而形成积极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乘法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展示几道连加的算式题让学生改写成乘法算式,当学生都写出来之后,教师可以再出几道不是相同数字连加的算式让学生改写,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形成求异性思维
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很难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有時会产生一定的错觉,这种错觉不仅仅会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新知识,还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很多学生都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法与乘法是转变的关系,这时受到传统思维的限制,学生很难理解除法与减法的关系,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出一个除法算式让学生改写成连减算式,激发学生的异性思维,这就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形成广阔性思维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来解决问题,形成开阔的思维空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利用一题多解、简便方法解答、合作讨论解决等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在学习98+103这一算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改成100+103-2、98+100+3、100+100-2+3等形式,通过改编成这些算式,学生很容易理解了思维的多向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够从不同方向解决问题了。
参考文献:
杨永红.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学习创新[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