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珍
摘 要: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数学一直是课堂之重,而“数学高效”更是重中之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在此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以及教师的因势利导都是关键因素。会讨论、会学习、会方法,将成为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思维的利器。
关键词:高效课堂;主动学习;预设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个老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教授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主动学习。从学生角度出发,从教师角度出发,究竟细化到哪些具体方面呢?
一、身临其境,见微知著
身临其境即是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见微知著即是在探索兴趣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拿课题情境来说,学生看到一个有趣的课题,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去研究,这样主动学习能力就得到了培养。课题对学生有极强的引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课题发问。
例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这节内容时,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发问,一元指什么?一次又指什么?为何这样命名?有没有更高元、更高次呢?再如疑惑情境,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产生疑惑:a+bx=0中b为什么不能等于0?再问关于x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m等于多少?最后问关于x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m等于多少?学生对于这三个问题的解答,明确目标,完成任务。
二、预设问题,小组讨论
教师预先设定好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小组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展示成果、教师评价等程序完成。它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合作学习,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
引导学生对预设问题大胆发表看法,若是遇到了“课堂冷场”的现象,教师可以指名让学生回答,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应给予鼓励,独创见解应给予表扬。
例如:教学“等腰三角形”时,先出示题目: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是腰长的一半,求顶角的度数?这个问题由于图形有两种画法,需分类讨论,答案有两个。提示解答后再追问:若把“腰长”换成“一边长”,答案有無变化?说明理由。可以借鉴前一个问题的解题方法,学生参与积极讨论便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不少学生还总结出了规律。
三、勤于实践,学会“劳动”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劳动”给出了如下定义: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操作过程也是思维过程的体现,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知识,从而学会“劳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动手能力,有一个“七字真言”——画、折、抛、量、切、搭、练。
如:行程问题需先画出图形,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学正方体的展开图、轴对称时,需要学生折一折;学概率时统计一枚硬币正反面向上的次数,需抛一抛;比较线段长短、角的大小时,需量一量;立体图形中的截面需要切一切;用六根火柴拼成四个三角形需要搭一搭;学习“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时,需要多练一练。
四、学以致用,联系实践
首先,学以致用,实质就是学会学习,不死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指导贯穿教学始终,概括来说就是先自主,后合作,再尝试,最后提升。在课堂上要设置好铺垫性练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缓和平稳过渡。
其次,应当设计好问题层次,要明确主体对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要有合理的思维层次和适当的呈现方式,要切合教学目标要求及学生基本生活经验,从浅入深,化繁为简,最终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最后,教师评价应当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指导性评价为辅,方式多种多样。通过评价是要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和建立自信心。是学生,总是要出错的;是学生,总是会有脆弱的自尊心,教师要对学生出错的地方重点讲解,不仅要培养他们出众的解题能力,更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富有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合适又有方法的培养,尤其在数学课堂上对于他们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必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翟恩国.尊重主题精神 促进个性腾飞:浅议初中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3(19):22-23.
编辑 温雪莲